何俊杰 | 以“产城人文融合” 引领县域文旅融合新图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2 13:43 2

摘要:2025年4月2日,《绍兴日报》刊发何俊杰《 以“产城人文融合” 引领县域文旅融合新图景》文章,此文是从一个实践者的视角通读绍兴文理学院崔凤军教授的新著《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的读后感。何俊杰认为此书不仅是对浙江经验的凝练总结,更是对全国县域文旅融合

编者按:

2025年4月2日,《绍兴日报》刊发何俊杰《 以“产城人文融合” 引领县域文旅融合新图景》文章,此文是从一个实践者的视角通读绍兴文理学院崔凤军教授的新著《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的读后感。何俊杰认为此书不仅是对浙江经验的凝练总结,更是对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前瞻性探索,尤其与绍兴市委提出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为新时代文旅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现将文章全文予以转载。

以“产城人文融合” 引领县域文旅融合新图景

何俊杰

在文旅融合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绍兴文理学院崔凤军教授的新著《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商务印书馆,2024年)以理论之思与实践之辩,为县域文旅融合提供了系统化的学术框架与实践指南。作为绍兴市文旅系统机构改革后的首任局长,经历了文化和旅游由合到融的摸索,今通读此书,仍顿悟良多,深感此书不仅是对浙江经验的凝练总结,更是对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前瞻性探索,尤其与绍兴市委提出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为新时代文旅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理论奠基:从“文旅融合”到“产城人文融合”的逻辑跃升

崔凤军教授在书中开宗明义,以“文旅融合”为起点,构建了涵盖政治逻辑、文化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三维理论框架。书中强调,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形态的叠加,更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层互动,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转化。这一理论视角与市委提出的“产城人文融合”战略不谋而合。绍兴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正以“文化赋能城市、旅游激活产业、人文凝聚共识”为路径,推动城市功能、产业布局、文化传承与市民生活的深度融合。

书中尤为重视县域文旅改革的“政治逻辑”,指出县级文旅机构需在机构改革中平衡意识形态、社会管理与经济职能的“三重属性”。这一观点在绍兴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自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绍兴通过整合文化、文物、旅游和广播电视等职能,构建了“大文旅”治理体系,形成了以古城、兰亭为内核,以浙东运河、唐诗之路、古越文明三大文化带为承载的多彩文态格局,取得了“东亚文化之都”、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和中国研学旅行十大热门城市等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文化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实践图景:浙江经验与绍兴样本的实证启示

崔凤军教授基于浙江省多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文旅融合的“浙江模式”——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文化资源活化、精准供给与数字化创新,推动文旅产业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器。书中列举的天台山、乌镇等案例,不仅展现了浙江县域文旅融合的多样性,也为绍兴的实践提供了镜鉴。

绍兴的文旅融合实践,恰是书中“浙江经验”的典型缩影。例如,书中提出的“分地区、分人群精准化供给”策略,在绍兴的“古城全域旅游”中得以落地:通过“一城三故里”(越子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的差异化开发,既满足了游客对历史文化的深度体验需求,又通过夜间经济、研学旅游等业态创新激活了在地消费。此外,绍兴依托“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打造了嵊州越剧小镇、新昌天姥山等文旅综合体,这些正是书中“文旅赋能共同富裕”理念的生动实践。

三、改革破题:从“机构效能”到“人才支撑”的系统优化

崔凤军教授在书中直言,县级文旅机构改革仍面临“职能整合不足”“人才结构单一”等挑战,并提出“复合型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这一论断直击改革痛点。以绍兴为例,尽管机构改革后文旅部门职能大幅扩展,但在基层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跨部门协调效率待提升等问题。对此,书中建议通过“人格特质模型”选拔兼具文化素养、经济思维与协调能力的干部,这与绍兴近年来推行的“文旅局长能力提升计划”高度契合,通过引入高校智库,开展干部轮训,逐步构建起一支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旅队伍。

此外,书中对“数字文旅”的前瞻性论述,为绍兴的“数字孪生古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例如,崔凤军教授团队提出的“文旅融合评价指数”,通过量化指标评估融合成效,可在绍兴的“古城保护利用大数据平台”中予以应用,实现文化遗产监测、游客行为分析与产业决策的智能化。

四、战略展望:以“产城人文融合”激活文旅新动能

作为“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绍兴正以“产城人文融合”战略为核心,推动文旅从“产业融合”向“城市功能融合”升级。崔凤军教授在书中提出的“文化和旅游的社会疗愈价值”理念,为这一战略注入了新内涵。例如,绍兴的“鉴湖旅游度假区”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空间,更通过“自然疗愈+文化体验”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印证了书中“自然环境对心理净化作用”的论断。

未来,绍兴可进一步借鉴书中建议,从三方面深化实践:

1.强化“文化基因”转化:深化鲁迅文化IP,提升兰亭文化从书法向文学、哲学的转化,探索绍兴名人的当代表达,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双向奔赴”;

2.构建“文旅+产业”生态圈:以黄酒、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及纺织等传统产业为基础,打造“工业旅游+文创衍生”链条,实现文旅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3.创新“主客共享”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参与、文化志愿者投入等机制,让市民成为文旅融合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群众基础。

总体来看,《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既是一部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学术力作,更是一本为基层文旅工作者量身定制的“行动指南”。书中理论与实践的共振,为绍兴的“产城人文融合”提供了方向性引领,也启示我们: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城市的重生、文化的复兴与人民的共富。作为绍兴文旅融合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分享读书体会,期待有更多的文旅从业者以书中智慧为镜,继续探索“诗与远方”的绍兴答案。

(作者何俊杰系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原局长)

责编:武玥

来源:文旅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