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谁之过?——ASD、ADHD与社交焦虑的成因与破解之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3:29 2

摘要:“社恐”,这个带着些许自嘲意味的网络热词,正在成为当代成年人绕不开的社交密码。咖啡厅里刻意压低帽檐的年轻白领,团建活动中借口去洗手间消失半小时的同事,群聊里永远用表情包代替对话的“沉默者”……

“社恐”,这个带着些许自嘲意味的网络热词,正在成为当代成年人绕不开的社交密码。咖啡厅里刻意压低帽檐的年轻白领,团建活动中借口去洗手间消失半小时的同事,群聊里永远用表情包代替对话的“沉默者”……

当这些场景从散在“个案”演变为“群体症候”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或戏谑或真实的“社交焦虑”,究竟是个体天性使然,还是社会环境与神经特质共同书写的生存脚本?

最新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社交焦虑与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性。先天的发育特征、后天的环境压力,再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无数人困在了社交困境之中。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这三条线索,探寻藏在“社恐”面具下的真相。

社交焦虑障碍

被误解的“心理感冒”

社交焦虑障碍,是焦虑障碍的一种,绝不是简单的“内向害羞”,而是一种确切存在的精神疾病。表现为在一个或多个社交情境中,一致出现的、明显而过度的恐惧或焦虑。个体回避这类社交情境,或不得不带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进入、忍受这些情境。

当患者身处社交场所,其大脑杏仁核就像一个过度敏感的警报器,不停地拉响警报,引发脸红、颤抖、心悸等一系列躯体反应;与此同时,大脑前额叶却仿佛陷入“宕机”状态,无法抑制地进行灾难化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普通的焦虑或许只是情绪上的“小喷嚏”,而社交焦虑障碍却更像一场绵延不绝的“重感冒”。全球范围内,社交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7%,它常常与其他精神疾病相伴而生,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交生活,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造成巨大伤害。

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童年创伤、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参与其中。单纯社交焦虑的个体,并不存在神经发育障碍。而对于ASD和ADHD患者来说,他们的神经发育特性是造成“社恐”“社交困难”的主要因素,虽有社交焦虑症状,但不需要诊断社交焦虑障碍。

ASD与社交困难

先天特质与后天环境的“双重夹击”

社交交流与互动困难是ASD的核心特征。他们可能因为无法理解同事间的玩笑而选择沉默,也可能因缺乏目光对视而被误解为对社交不感兴趣。他们或许会过度专注于细节,或只热衷于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社交场合中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先天的社交能力缺陷,使得他们在社交中屡屡受挫,逐渐滋生出对社交互动的恐惧与回避心理,即社交焦虑症状。

社会对于“正常社交”的刻板印象和严苛标准,也给ASD患者带来了沉重的情绪压力。当社会普遍期待每个人都能在社交场合中“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时,ASD个体的与众不同便被贴上了“异常”的标签,随之而来的便是外界的负面评价。这些负面反馈如同雪上加霜,加剧了他们的自我否定和社交焦虑,让其在社交场合中愈发手足无措。

ADHD与“社交困境”

冲动与敏感的“恶性循环”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患者同样面临着社交困境。注意力分散、多动和冲动是他们的核心症状。在社交过程中,他们往往难以保持专注,容易遗漏对方的重要信息,给人留下不重视或不尊重他人的印象;他们的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如停不下来的小动作、旺盛的精力、脱口而出或抢话接话等,很容易被他人误解为“缺乏教养”“不合时宜”或“莽撞”。

ADHD患者的症状特点,可能让自己遭受排斥或误解,使其在社交中孤立无援,进而引发社交焦虑。

同时,许多ADHD患者还表现出拒绝敏感性焦虑情绪调节困难的特点。他们对拒绝格外敏感,哪怕在社交互动中感受到一丝冷落或忽视,都会立刻将其解读为对方的拒绝或不喜欢。

这种过度解读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沮丧、愤怒或自我怀疑。他们会反复思考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为何不被接受,这种过度反思不仅加剧了焦虑情绪,还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在社交中的自信和表现,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破局之路

接纳、改变与系统性支持

事实上,先天特质、后天环境以及社会评价,这三者在“社恐”的形成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互交织,构成了束缚“社恐”者的“三重枷锁”。

在深入探讨了社交焦虑的复杂性,以及ASD与ADHD与社交焦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后,我们不禁要问:对于那些深陷社交困境的个体,是否真的存在一条通往改变的道路?答案是肯定的!改变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行动,便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自信与自由的大门。

理解与接纳

消除偏见,拥抱多样性

由于社交焦虑的核心在于个体对他人负面评价的过度关注,进而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不安,因此,理解和接纳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焦虑出现的可理解性。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并不意味着自己真的“有问题”或“不够好”。相反,正是个体对焦虑的过度反应(如回避行为)导致了更多的情绪困扰。

单纯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个体,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或自我反思,可以逐渐学会接纳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与之对抗

而对于ASD和ADHD,无论是患者个体还是他人,都需要怀着开放的态度,承认ASD和ADHD的神经发育特点带来的社交表现差异,而不是以道德或社会统一标准对他们严苛要求。

例如,当ADHD患者在社交场合“滔滔不绝”时,若外界能认知到这是 ADHD 的特征性行为,而非将其归因为 “自恋” 等个人特质,便能降低对这种行为的过度评判。

通过持续科普教育和宣传,推动社会形成对ASD和ADHD的科学认知,即使患者不主动公开病情,大众也能从 “病理机制” 视角理解相关行为,进而消除偏见、减少歧视排斥。

改变

提供个性化支持,认知和行为“双管齐下”

接纳之后,改变便有了基础。

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疗法,对单纯的社交焦虑障碍和ASD\ADHD患者的社交焦虑都能起效。患者可以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开启改变:

首先,识别和挑战那些导致焦虑的负面思维模式,从而减轻伴随的焦虑情绪;

其次,通过逐步暴露于社交场合中,患者可以逐渐适应并减少对社交情境的恐惧。

这种想法和实践的改变也可以互相促进,进而有助于形成“积极认知-正性情绪体验-有效行为”的正向循环。

ASD\ADHD患者的社交焦虑还需要更加个性化的医疗干预、心理咨询、教育辅导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通过科学评估和精准干预,患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社交技能训练、认知行为干预、家长培训、结构化教学等,提升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锻炼社交技能,逐步融入社会。

无论哪种社交焦虑,必要时都可以辅以药物治疗。

系统性支持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社交焦虑的个体往往会选择性关注负面反馈和评价,因此,主动给予其来自外界的积极反馈至关重要,有助于个体积累正性体验。提供系统性支持,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多系统协作,包括:

● 政府政策支持,为患者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等;

● 通过社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患者及家属群体之间的互助合作;

● 家人和朋友可以通过主动提供正面反馈,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减少对社交的恐惧;

● 通过学校和家庭环境的改善,为患者创造温馨包容的成长环境。

这些都能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社交焦虑,无论是独立存在还是与ASD、ADHD相关,都需要我们以同理心和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应对。通过接纳、改变和系统性支持,我们可以帮助每一个受困于“社恐”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M]//Arlington.

2. Baron-Cohen S.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托马斯·布朗[著]. 刘璐, 钱秋谨[译].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12个聪明人的挣扎、支持和干预》.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3-07.

4. Hofmann, S.G., & Otto, M.W. (2017).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Evidence-Based and Disorder Specific Treatment Techniques (2nd ed.). Routledge.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潘美蓉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来源: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