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烈士寻亲工作是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解决好官兵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帮英烈寻亲,是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一种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宁夏退役军人事务厅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
编者按:
春风化雨,飞絮寄哀,又是一年清明至。
做好烈士寻亲工作是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解决好官兵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帮英烈寻亲,是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一种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宁夏退役军人事务厅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回家”活动为载体,坚持多维推进、多方协作、多管齐下,通过信息化技术支撑、部门联动合力、社会参与接力等方式,推动建立常态化烈士寻亲工作机制,下大力气安排好烈士“身后事”,推动烈士寻亲工作常态化开展。《宁夏创新机制铺就烈士“回家路”》经验做法被退役军人事务部面向全国推广。
接续传承红色基因,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点亮“英雄回家路”,让烈士与亲人跨越时空“重逢”。
据统计,目前,我区共有烈士1797位,其中有名烈士1358位、无名烈士439位;宁夏籍烈士919位,在宁夏牺牲的客籍烈士428位,籍贯不详烈士450位(含无名烈士)。安葬在区内的、在建立和保卫新中国的革命历程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及长期无亲人祭扫的烈士700余位。
我区相关部门累计发布寻亲信息1000余条,先后接受烈属寻找烈士安葬地申请5份,收集烈士寻亲线索103条,奔赴全国21个省、市、县,向全国各省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发函30余件,成功为12位烈士找到亲属,为14位烈士亲属找到烈士安葬地,成为西部地区寻亲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省份。
宁夏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厅多维度建立健全烈士寻亲工作常态化机制,由宁夏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多部门通力协作,成立烈士寻亲工作小分队27支、56人积极参与,制定烈士寻亲“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综合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多维度信息支撑和资源共享;通过开设“为烈士寻亲”专栏、制作烈士事迹宣传片、广泛发布寻亲公告等多种形式,全面收集烈士寻亲线索;与区内各大新闻媒体及网络平台建立协作机制,定期公布长期无亲属祭扫烈士信息,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提供信息,提高寻亲成功率。并以完善基础信息库为抓手,全面梳理摸清底数,分门别类建立涵盖578位烈士信息的宁夏籍任山河烈士寻亲台账、宁夏籍吴忠涝河桥战役烈士寻亲台账、青铜峡市余家桥战役烈士寻亲台账及其他烈士寻亲台账,为便捷、高效开展寻亲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支撑。
革命先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没有找到家人的烈士寻亲,既是对亲属最好的慰藉,也是对烈士最好的缅怀与尊崇。2023年以来,宁夏政协立足职能定位,发挥联系广泛优势作用持续助力宁夏退役军人事务厅深入开展该项工作。该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宣传力度,及时推送报道烈士寻亲活动成功案例,提升“为烈士寻亲”活动的社会知晓率和公众参与度,力保每一位烈士都能魂归故里。
银川市——
创新机制为烈士寻亲 助烈属圆梦
银川作为一座英雄城市,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革命传统。在这片热土上,无数英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宝贵生命。然而,有许多烈士牺牲后,与家人失去联系,亲人们也多年寻觅无果。2023年起,银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持续发起“为烈士寻亲 助烈属圆梦”行动,用温暖与坚守照亮烈士“回家路”。
2023年5月28日,银川市烈士陵园将宋全善烈士英名铭刻于抗美援朝英名墙上,并举行庄重的祭扫仪式。跨越71年,宋全善烈士“回家”了。
宋全善烈士是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镇杨渠村人,1928年出生,1951年入朝作战,1952年牺牲于朝鲜,年仅24岁。因年代久远,烈士牺牲相关信息不全,银川市抗美援朝烈士英名墙上一直没有宋全善烈士英名。在烈士寻亲小分队及烈士家人及志愿者、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确认了宋全善烈士身份及准确籍贯。
银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祭扫杨礼安烈士墓。
2024年3月,银川市烈士陵园接到一个寻亲电话,对方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寻亲公告》中看到杨礼安烈士的信息,觉得他可能是自己寻找了多年的哥哥。在渭南市白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银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多方比对、核实信息资料,确认对方和杨礼安烈士是亲属。得知消息后,80岁的杨永安在弟弟杨平安及家人的陪伴下,立刻启程奔赴银川市烈士陵园。时隔54年,跨越“时空”的重逢令杨永安兄弟俩异常激动。两位老人跪在烈士墓碑前泪如雨下,仔细地擦拭着墓碑,激动地说:“父亲去世前一直惦记着他,嘱托我们一定要找到他,接他回家,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近年来,银川市探索出“12345”寻亲工作机制,“1”是指银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积极行动,构建起1张“横向协作、纵向贯通”的寻亲大网;“2”是指线上发布寻亲信息,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寻亲行列,线下建立跨区域寻亲联动机制,进行信息比对与核实;“3”是指精准划定寻亲名单、精准服务寻亲烈属、精准发布寻亲故事;“4”是指发动基层力量,市、县、乡(镇)、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积极作为;“5”是建立跨省协作,打破时空界限。银川市加强与区内外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烈士陵园合作,对安葬在银川市烈士陵园的外地籍烈士和安葬地在外地的银川籍烈士,进行信息比对。
从宋全善到杨礼安,从抗美援朝战场到西北军营,在“12345”寻亲工作机制的帮助下,6位烈士先后魂归故里。“每一次跨越时空的‘团圆’,都是对‘崇尚英雄、捍卫英雄’的生动诠释。”银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继续全力推进烈士寻亲工作,不断拓宽烈士寻亲渠道,提升工作“五率”,让烈士归籍、为烈士正名、让英魂回家,让更多烈士与亲人跨越时空实现团圆。
石嘴山市——
半世纪守望 助烈士“归家”
2022年6月的一天,石嘴山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接待大厅的热线铃声响起,热心群众来电,反映在大武口区贺兰山西边枣园、韭菜沟口北坡,有一处疑似安葬7位烈士的墓地。
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奔赴现场,逐户走访周边群众,深入山林实地勘查。随着调查逐步深入,一段尘封的历史被揭开:这些英烈可能是牺牲或因公殉职于1964年至1972年投身贺兰山防御坑道、山洞工程建设的721部队(包含北京某部队及其他部队工兵团)以及5310部队的战士。
为让烈士回家、亲人得以慰藉,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奔赴中卫、青铜峡及甘肃天水等地搜寻烈士亲属及烈士相关信息,并深入贺兰山中探寻疑似迁葬墓地。历经半年多的艰难找寻,最终在已知的6位疑似墓穴中锁定了刘东保烈士、省发财烈士及另一位因公牺牲军人的身份与家属信息。
2023年3月28日,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烈士回家”迁葬仪式,刘东保烈士和省发财烈士的骨灰被迁葬至贺兰山烈士陵园。现场,烈士亲属泪如雨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50多年了,终于找到了亲人,了却了遗憾。感谢党、感谢政府。”声声感恩,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通过视频看到亲人在干净整洁、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安息。”这是一次特殊的“团聚”,为了这一天,江苏省启东市梅振康烈士的哥哥梅振安和亲人等了53年。
2023年10月,石嘴山市贺兰山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在整理烈士档案时发现,吴春平、梅振康两位烈士牺牲53年来一直没有找到亲属。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再次对全市有记载的烈士信息进行认真梳理,随后面向社会公布23位烈士信息,同时向所涉及的4个省、8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寻亲函”。但因年代久远和部分信息缺失,多番寻找无果。
石嘴山市贺兰山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为烈士亲属提供代祭扫服务。
2024年1月,石嘴山市贺兰山烈士陵园根据线索,与江苏省启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联系,经过工作人员仔细查证,找到了吴春平、梅振康两位烈士的亲人。收到消息的烈士亲属激动万分,但因年事已高,无法到现场祭奠。经过与石嘴山和启东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沟通,当年5月21日10时,石嘴山市贺兰山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为远在1800余公里的烈士亲属提供代祭扫服务。擦拭墓碑、向烈士敬献鲜花、代家属向烈士深深三鞠躬……两位烈士的亲属们饱含热泪,通过视频见证了庄重又简洁的祭扫仪式,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至此,一场跨越山河为烈士寻亲的旅途,在石嘴山市和启东市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共同努力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近年来,石嘴山市始终将烈士寻亲纳入褒扬纪念工作的重要内容,持续发力推进“为烈士寻亲 让忠魂回家”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为12位烈士寻得亲属,为2位烈士找到安葬之所,让英雄不再无名,让思念终有归处。
吴忠市——
让沉睡多年的无名烈士有了“名字”
在吴忠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上,有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沉淀着无数英雄的故事。1949年9月21日凌晨,在吴忠堡涝河桥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135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这片土地的解放,在枪林弹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此长眠于此。
为了让烈士得以安息,先后7次改扩建的涝河桥烈士陵园已成为吴忠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人们的精神信仰,散发着熠熠光辉。近年来,累计近50万人(次)前来参观瞻仰、缅怀祭扫。然而,由于岁月变迁、历史资料缺失等原因,135位烈士成为“无名者”,他们的英勇事迹和身份信息亟待被发现。为此,吴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启了为烈士寻名的征程。
吴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职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多种方式,与辽宁、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建立紧密联系,与中华英烈网的海量烈士信息逐一对比筛选,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并组成工作组奔赴区内外多地,深入档案馆、图书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全方位查询烈士信息。工作组先后走访10余位老同志、老战士,与革命后代、军史专家进行多次座谈交流,向辽宁等4省8市发函协助调查,做了大量细致而又烦琐的工作。
吴忠市老民政干部王汉宝(左三)拿着那张亲手抄写的烈士名单,回忆当年烈士安葬的情况。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寻名工作很快取得了重大突破。工作组在吴忠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的《吴忠市地名志》中,惊喜地发现了首个烈士名字——侯风强。随后,在宁夏档案馆一份泛黄的名单中,又找到了包括侯风强在内的18位烈士的名字,吴忠市档案馆也查找到同样的18位烈士名单。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后续规模性寻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作人员还通过查阅大量军史资料,跨越2000多公里,奔赴北京、丹东等地追根溯源,成功为18位“无名”烈士找到了名字和相关信息。
革命后代李锦学、李新建、黄景海积极联系昔日战友打听线索、提供资料。李锦学发动家人和朋友在全国各地广泛寻找烈士踪迹,提供了大量重要线索,成为寻名工作中的重要力量。远在东北的曾思玉将军的孙子曾小龙,积极打听信息并将曾思玉将军的藏书赠寄给工作组,希望能从中找到有用的线索。原解放军19兵团64军575团团长王统的儿子王阁,寄来了相关战例选编等资料,为研究烈士的事迹提供参考。革命后代们的助力,让寻名之路不再孤单,也让整个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为烈士寻名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不仅明晰了涝河桥战斗及解放吴忠的详细过程,还掌握了涝河桥烈士陵园安葬烈士的基本情况。终于,这些沉睡多年的烈士的姓名和信息被郑重镌刻在烈士英名墙上,接受后人的敬仰与缅怀。
传承红色基因任重道远,吴忠市将积极开展编纂《吴忠烈士英名录》、拍摄“老兵说历史”视频、开设红色课堂等活动,进一步激活本土红色资源的生命力,营造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固原市——
英烈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2021年4月3日,当得知退役军人事务部向社会公布固原籍烈士孙寿名寻亲信息后,固原市迅速开展工作,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征集线索,原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走访调查并联系找到了孙寿名烈士的亲属,新闻媒体也对英烈事迹集中进行宣传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2021年10月,固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接甘肃省景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函告,在对原守备二师公墓迁移工作中发现烈士管孝武无亲属联系方式。接到相关信息后,该市多方查阅资料、认真调查核实,最终确认并联系到其亲属管孝文,并于2023年将管孝武烈士迎回原州区长城梁烈士陵园安葬。
自2021年为烈士寻亲活动启动以来,固原市先后找到3位固原籍烈士亲属,查实11位固原籍烈士安葬地,协助兄弟省市核实烈士安葬地12起,上报寻亲线索6起。
固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寻找红军墓。
据介绍,固原市建立跨省寻亲联动机制,根据河北省遵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信息,与本地烈士数据库进行信息比对,成功帮助陈今春、张贺丰等3位烈士确定安葬地。全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充分发挥褒扬纪念工作传播红色文化主阵地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档案、深入走访研判,常态化开展烈士寻亲工作,大力开展褒扬纪念活动,推动英烈褒扬纪念形成全社会自觉。在固原市开展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活动中,原州区发现张易镇莲花沟有3处墓地有志愿者立的简易红军墓碑,原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当即展开调查,分管领导带队赴志愿者所处省市与志愿者沟通了解情况,查阅党史资料,走访所在地健在老人,在核实相关情况后及时对墓地进行整修。
烈士纪念设施是“储存”与“放大”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红色资源。为切实做好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固原市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对4个烈士陵园和522座烈士墓进行全面摸底造册,完成3个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工程,推动隆德县烈士陵园新建,对64座散葬烈士墓进行了迁移或原地整修。
2024年,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连续29年徒步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活动再次“引爆”全网,相关作品网络点击量达10亿人次。令很多人难以忘怀的是迎接苗鉴烈士回家暨安葬仪式,5万余名群众自发沿路送别,相关报道转发点赞量超过亿次,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以寻找燕飞烈士和徒步任山河活动为主线的清明特别节目《山河待黎明》在中央媒体平台播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多形式活动,已让英烈褒扬成为自觉。
近年来,固原市始终坚持将英烈褒扬纪念作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开展“清明祭英烈”、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等活动,通过烈士事迹宣讲、军地联合祭英烈、代烈士家属祭扫等,打造出具有固原特色的褒扬纪念活动品牌。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