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增活力,乡村添魅力,农民有动力!郫都“丰”景正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2 16:56 2

摘要:近年来,郫都区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实践,向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核心区阔步迈进。

望帝杜宇教民农桑

丛帝鳖灵治水兴蜀……

郫都是古蜀文明发源地

和长江上游农耕文明的源头

自古以来就有

重农兴农的历史文化基因

近年来,郫都区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实践,向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核心区阔步迈进。

稳面提产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仓廪实,天下安。暮春时节的郫都大地,细雨浸润的沃野间涌动着蓬勃生机。

在这片“天府粮仓”核心区,2024年农业经济交出一组硬核数据:粮食播种面积13.654万亩、总产6.083万吨,蔬菜种植突破23.67万亩,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7856万元,一产增加值达28.1亿元。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耕地保卫战。面对“寸土寸金”的发展压力,郫都区以五年腾退2.6万亩低效花卉苗木的魄力破局。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低效苗木腾退2.5724万亩。

创新之策同步发力。郫都将拟腾退区域和往年已腾退区域纳入高标田提质改造范围,实施农田水利、耕作道路、田型优化和地力提升等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63万亩。同时,推出腾退劣质低效花卉苗木恢复耕种农田建设“先建后补”政策激发市场活力,撬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改良,形成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目前全区实施面积达2300余亩。

如今,这些农田成了粮食丰收的“压舱石”,整治后的连片耕地呈现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新图景,正稳稳托起百姓的“米袋子”。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引领未来

植保无人机空中织网,移栽覆膜机精准作业,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时掌控农田脉搏——郫都的田野已然成为科技试验场。

在郫都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智慧农业的魅力尽显。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耕种调控。这背后是农业大脑无人农场智慧农场管理平台在发挥作用。通过该平台,可远程了解苗情监测等农事信息,对郫都区汉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700余亩农田进行数字化管理。

农情监测平台则宛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土壤、墒情、气象、苗情等众多监测点紧密连接起来,构建起一个功能强大的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为农业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借助物联网系统,远程采集的农田作物影像资料及生长数据能迅速传输至终端平台分析处理,实现远程巡田。

试验地块上,无人驾驶农机成为了田间的主角。通过加装无人驾驶控制器、导航和定位器等先进设备,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以及植保机等农机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实现了自主规划作业路线、自动操控农具等功能,即使在夜间也能保证作业精准度,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目前,郫都区农机装备总动力达25.6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智慧农业正从试验田走向广阔天地。

特色产业

百花齐放绘就振兴图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郫都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世园会郫都分会场的蝶变,成为观察郫都农业转型的最佳窗口。在这里,15平方公里区域环境得到了精心整治,23个展园与31个展位相映成趣,吸引超210 万人次的游客纷至沓来。与此同时,西南花卉信息平台的搭建,将3万品类的花卉资源整合在一起,平台日交易额突破500万元,助力郫都花卉销往全国。

随着“后世园”时代的来临,郫都区乘势而上,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征程。今年,郫都将打造花卉园艺综合交易市场,力争5至8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联动蝴蝶村1.8平方公里美丽经济带,布局婚庆服务、花岛民宿等业态;培育家庭园艺、小微盆景特色产业,三年内拟孵化50家产值超千万元的市场主体;积极推进“花+”经济的浪漫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园区+产业+社区”的发展路径。

这种融合创新的基因,正沿着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延伸。红光街道汉姜村凭借紧邻郫都分会场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打造了蝴蝶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德源街道东林村依托稻蒜轮作,把“德源大蒜”种成了艺术,点亮了乡村;安德街道安龙村以盆景撬动“大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此外,农科村、广福村、先锋村、云桥村、锦宁村等众多村庄,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呈现出产业特色村“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品牌强农

从“土字号”到“金名片”

“土特产”不仅是舌尖上的地理坐标,更是刻录乡愁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郫都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云桥圆根萝卜、唐元韭黄等生态农产品相继入驻国内中高端商超、走向海外市场。

在“质量强区、品牌兴区”战略引领下,郫都区构建起品牌建设的立体网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唐元韭黄”“新民场生菜”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全程溯源认证的全链条品控体系,则为农产品装上了品质保障的“双保险”。这种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系统性革新,让传统农业实现了向现代化产业的蝶变。

乡村振兴的深层变革,更体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形成由449家合作社、280个家庭农场(农经中心)、3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构成的产业矩阵,1.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在广袤田野上播撒智慧。其中,鑫广福合作社的转型升级堪称典范,300亩韭菜(黄)基地年产值突破400万元,通过构建分级销售、分拣包装的产业链条,年销农产品逾3000吨,带动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端起“生态饭碗”,更帮助周边农户销售韭黄产品2500余吨,绘就了一幅“共富共生”的乡村振兴实景图。

当乡愁符号与产业支点深度交融,沃野田畴间生长出的,不仅是郫都“土特产,更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鲜活答案。

内外兼修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硬实力”,更要铸就生态“软黄金”。

温室大棚排列有序、村庄环境洁净优美、乡村旅游人气十足、过上小康生活的农民喜上眉梢……如今,行走在郫都乡村田野,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在郫都区奋力推进三农工作的征程中,乡村面貌更加靓丽,民生福祉更加丰厚,广大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为了扮靓乡村,郫都精心雕琢,全力擦亮生态“底色”,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3644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以上;回收处置废旧农膜415吨、农药固体包装废弃物22.2吨;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234.12吨。

示范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大引擎。郫都区制定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和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明确16项重点工作任务,培育4个先行村、3个重点村,投资64903万元建设项目38个,现已建成13个。

新消费场景的打造更是亮点频出,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郫都区持续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评选出韭香广福锦绣田园等11个区级乡村消费新场景,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休闲体验。其中,123氧气花园等3个项目荣获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称号,成为郫都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从杜宇教民农桑到智慧农业领航,从“八河并流”的生态本底到 “三产融合”的现代格局,郫都以创新之笔在沃野田畴书写乡村振兴答卷,为“天府粮仓”注入新时代的丰饶内涵。

来源:天府郫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