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国:我的卜中!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2 14:41 2

摘要:20世纪七十年代,我中学阶段的求学时光是在家乡潢川县的卜集完中度过。那时,该校组建有学生篮球队,经常在校内训练、校外参赛,每个队员的球衣上都醒目地印着“豫潢卜中”四个字,其中的“卜中”二字即我的母校卜集完中的简称。

20世纪七十年代,我中学阶段的求学时光是在家乡潢川县的卜集完中度过。那时,该校组建有学生篮球队,经常在校内训练、校外参赛,每个队员的球衣上都醒目地印着“豫潢卜中”四个字,其中的“卜中”二字即我的母校卜集完中的简称。

我是1975年秋季入学,1979年夏天离校,在母校的初中部、高中部各学习二年,共计四年时间。四年,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不算太长的阶段;但在母校度过的这四年,却让我获益多多,其对我产生的影响将伴我终身。

1977年秋天,我升入高中阶段学习不久即传来国家将恢复“高考”的喜讯。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向科学技术进军,要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培养造就千百万又红又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至此,那些一度饱受沉重压抑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广大教师再次迎来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和自身价值空前提升的新时期,每个人都春风拂面、积极进取,都盼着尽可能地多教几个学生出来,以优异的工作成果彰显为国担当的情怀和体现令人信服的自身价值。所以,那段时间对广大教师来说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天到晚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干不完的工作。在老师们的感召、激励下,多数同学胸中也充盈着一股“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的豪情壮志,为那充满着希望和巨大不确定性的未来而懵懵懂懂地努力着。付出就会有回报,1979年的“高考”,母校卜集完中取得了空前的丰收:共录取了本科生2名、专科生和中专生20余名,自己也有幸成为那两名本科生之一。

我在卜集完中学习四年,受益最集中的当属高中阶段“向高考进军”的那两年,其中,最直接的教益当然来自那些心系学生、忘我工作的老师们:文科班班主任、语文课老师陈元磬,出身教育世家,是“文革”前的开封师院中文系本科毕业生,业务能力相当出色。她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音色悦耳动听,仅听着那声音都是一份儿享受;课堂讲授时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抑扬顿挫、挥洒自如,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她讲授的内容深入浅出、难易有致,逻辑演绎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几无旁逸斜出,注重以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推理紧紧地牵着学生走,让学生们的听课收获非同一般。她练就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流利且有力道,板书严谨规整、一丝不苟,长短句错落,课堂讲授重点悉数呈现;整幅板书,除了标示课堂讲授重点之外,还颇具观赏价值,把它当成一幅粉笔书法作品来看并不过誉。她具有艺术家气质,整节课上都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俨然那教室就是她的天地、那讲台就是她的舞台,只要她一走进教室、一踏上讲台,就把“自己”留在了门外,瞬间变成了舞台上的独唱演员、交响乐队的指挥和临朝亲政的女王,气场强大、无可撼动,她以自己对讲授内容的准确理解、熟练把握和驾轻就熟、出神入化的讲解,令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里的氛围和讲授内容推进的节奏等,统统都在她有效的调度、妥妥的驾驭之中;她仿佛以对所讲授内容的精彩演绎、生动诠释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领学生、督促学生,期盼着以自己滚烫的激情把学生的心捂热、把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把学生的理想之火点燃,从而赋予他们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听陈老师的课,除了知识收获外,更有人生启示:自我珍视,就会不容懈怠;不懈努力,方能赢得未来。得到过陈老师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谓一朝幸运、终身受益,陆续走出卜集完中校门的学生,有不少的人就是在她的激励下、以她为榜样,脚踏实地、奋发进取,成就了自身的一番事业,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代我们历史课的老师是马启凯老师,他是陈老师的先生。马老师是“文革”前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学养深厚,身上散发着较浓的书卷气、书生气。因对思想自由的更加偏爱,运动一来就坐上了冷板凳——被安排到公社食品经营处当会计。恢复高考后,学校文科班需要开设历史课、急需历史课教师。为了不耽误这些学生,无路可走的校长果断央请马老师出任我校历史课教师。可能是出于对 “被发现”的感激,也可能是基于对自身名校毕业生实力的证明,更可能是受不能耽误这些孩子的强烈责任心的驱使,经过一个假期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学后,马老师便走马上任、为我们开讲起来。也许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吧,喜欢读书、思考的马老师,一旦承担起了历史课教学任务,他便把从古到近(当时历史课教学内容截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讲授得脉络分明、重点突出,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对学生们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和规律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我们答好“高考”历史试卷提供了直接帮助。马老师不愧是名校中文系毕业生,纵使是讲授历史课,也难掩其中文系毕业的专业底色,记得他在讲授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痛陈隋朝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累累罪恶时,禁不住放声朗诵“决东海之水流恶难尽,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情真意切、义正词严,实现了历史课教学和诗词朗诵的有机结合,极具感染力,让我记忆犹新。我从马老师身上看到:多读书,就是在蓄积能量;勤思考,即是锤炼能力;一旦拥有了舞台,自会绽放精彩。

政治课也缺老师,那就由校长许孔化老师亲力亲为。本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行政事务等一摊子事就已够他忙活的了,为了一解燃眉之急,现在,他又果断地将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学任务扛了起来。这任务对许校长来说较为艰巨:除了学校的行政工作牵扯了他较多的精力外,他原本是中师普师专业毕业,对其将要讲授的内容很少接触,需要他恶补的地方很多。好在是我们的许校长对自己要求很严,学习刻苦,消化知识的能力很强,在经过暑期的强化培训后,新学期一开始,他便走马上任了。他阐释哲学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今天看来,这些内容都是哲学课的ABC,但对当时连“哲学”一词为何物都不甚了了的学生们来说,学习和掌握的难度非同寻常,再加上这些内容又相当抽象,令不少的学生都听得云里雾里,完全摸不着头脑;但许校长自有窍门:除要求同学们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外,课外还要高声朗读和背诵,在反复诵读和记忆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强化记忆,从而实现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有效掌握。笨办法有时可能最有效,有不少同学“高考”的政治课成绩也是相当的令人满意。如果说哲学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理解起来难度不小;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则是大家面前的又一道坎儿。为了让大家听明白、掌握住,许校长可谓是倾其所有、不遗余力:他既把自己理解、掌握的内容悉数阐述,他更将自己钻研和积累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了“纵到边儿、竖到沿儿”的程度。许校长穷尽所有能耐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他的学生们掌握知识、挑战未来!如果说老师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自我修为的追求和目标、从而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的话,那么,许校长这种主动担当作为、敢于给老师们做表率的行为,则是用行动诠释了“领导”一词的真义——走在群众前列、敢于喊出“跟我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许校长当领导的底气、本色,也是他用自身的模范行动传授给学生们的一笔独有的精神财富。

校长很给力,老师们自然会拼尽全力。地理课老师朱永鑫,学历上也是中师普师专业毕业,同时还担任着学校的出纳。出纳一职,工作较为繁琐,白天很难挤出时间集中精力备课,只能靠晚上和星期天以及寒、暑假集中攻坚。朱老师的地理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熟”:空白的中国地图上,各省区和主要城市的位置,他能做到“一指准”,且对它们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农林特产等一一了然于胸;他能指着教学用的地球仪,就全球气候变化成因、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气候特点、不同时区所覆盖的国家、各国的首都名称和人口状况以及经济特点等,都能娓娓道来、一点不差。为了方便大家记忆,他还特地将当时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依汉语音韵特点编成顺口溜,让稀奇古怪、令人头大的称谓变得起伏有致、几乎有几分合辙押韵来,学生们经反复吟诵几遍后,很快便能记住它们。朱老师的地理课,一向广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一路走高。朱老师,人本分、言语不多,工作能吃苦、肯下力,硬是在不高的起点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朱老师的吃苦精神令人敬佩,同时,他也启示和激励我们这些自身天分不高、学习条件不好的学生们确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功夫下到了,收获就不会辜负你!

还有协助许校长工作、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副校长李悦英老师。李老师工作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学校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教书育人服务的,都是为老师集中精力教学提供支持保障的,都是为学生安心学习创造条件的,所有行管后勤人员必须认真履职尽责、真诚服务。李老师对工作高度负责,学校里的大事小情凡是反映到她那里的,一律都有说法,从不推诿、拖延,无论是服务保障工作的某些不完善,还是个别教师班级管理上遇到的难题,她都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出手化解。对学生,她奉行以表扬鼓励为主,意在增强大家向上攀登的信心、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对个别“尖子生”身上存在的毛病,她注重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严肃提醒、及时敲打,绝不容“好苗子”长成歪树、结出苦果。在对外协调关系上,她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李老师的先生是时任公社书记),不计口舌,争取学校利益最大化,努力优化办学环境;在某些可能令学校“吃亏”的事情上,她则当仁不让、据理力争。她就像一只尽职尽责的老母鸡,伸展着双翅,尽力呵护着校园里的男女老少。

在母校,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仅因无缘得到他们的亲炙而不能一一描画他们的品质、特点、风采与成就,只能抱遗珠之憾了。

这些老师们是母校最宝贵的财富,是学生们的幸运之神。得益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殷殷关爱、循循善诱和不懈努力,让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并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自此告别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迈进依靠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的新的生活。这些老师们值得我永远铭记、终身感激!

感恩老师,自然难舍母校。卜集完中是我的母校:在母校求学的四年,是我得到关心爱护最多的四年,是我获得知识营养最为集中的四年,是我成长进步最快的四年,是我收获老师情、同学谊最丰厚的四年!卜集完中是我的母校:我人生的出发点始于母校,我生活改变的基础自母校开始奠定,我奋进的能量也是从母校开始蓄积,我前进的方向来自母校的启示和指引……母校给予了我不同于先辈的生活,母校给予了我无愧今生的点滴作为,母校让我与时代苦乐相伴、风雨同舟。母校给予了我所有,母校值得我一辈子心存感激。走笔至此,我真想忘情地喊一声:“我的卜中!”

……

作者简介

刘正国:男,1961年12月出生,河南省潢川县人,大学本科毕业,主任编辑,1983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信阳日报社长、信阳市畜牧局长、信阳市政协二级巡视员。连续四年获河南新闻一等奖,著有言论、评论集《激扬文字》一书,获信阳市政府2016年度“何景明文学奖”一等奖。曾兼任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信阳市杂文学会会长。

来源:这里是光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