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争夺与中国供应链的未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2 17:39 2

摘要:要闻: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1日说,俄罗斯和美国正在准备新一轮会谈,以消除双边关系中的“刺激因素”并实现接触正常化。同一天,乌克兰外长瑟比加说,乌克兰已与美国就新矿产协议开始磋商,乌方致力于达成一份双方均能接受的协议。(★★★★★)

抓住关键少数,国际关系博士为你解读中外重磅要闻。微信公众号:东方鉴闻。

要闻: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1日说,俄罗斯和美国正在准备新一轮会谈,以消除双边关系中的“刺激因素”并实现接触正常化。同一天,乌克兰外长瑟比加说,乌克兰已与美国就新矿产协议开始磋商,乌方致力于达成一份双方均能接受的协议。(★★★★★)

资源争夺与中国供应链的未来

摘要:本文是对上面的新闻的解读和引申。俄美战略会谈与乌克兰矿产协议折射出大国博弈的新态势。本文以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权力转移理论为框架,结合工业经济供应链韧性模型,提出“对冲型供应链”说。通过分析俄美能源争夺、美乌资源捆绑对中国经济的多重影响,建议建立上合组织资源联盟、加速钠电技术产业化。

一、权力转移背景下的双重挤压

1.俄美能源争夺存在结构性矛盾

俄美首轮伊斯坦布尔会谈,聚焦在使馆运作与签证问题上,实质上是争夺全球能源的定价权。2025年3月,俄罗斯对欧洲原油的出口量同比骤降42%,美国页岩油出口却激增37%。这种“替代性供应”策略,和1973年石油危机时尼克松的关岛主义如出一辙,本质上是通过控制能源通道,重塑地缘格局。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说,美国的方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这说明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美立场相去太远,短期内难以弥合。

2.美乌矿产协议冲击供应链

乌克兰新矿产协议要求美国的企业主导开发顿涅茨克镍矿、钛铁矿,并限制对中国的出口配额。中国占全球85%的稀土加工份额,这一做法将严重冲击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导权。2024年,中国进口的乌克兰钾肥占总量35%,如果美国乌克兰协议落实,相关商品价格可能上涨20%-30%。这可与2010年稀土危机时日本对华供应链的冲击强度类似,但威胁范围更广。

二、理论创新:对冲型供应链

1.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权力重构

基于Krasner的结构性权力理论,美国正通过“资源捆绑+制度约束”双轨制重塑全球供应链。在乌克兰协议中,美国要求乌克兰加入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这在本质上是将资源控制纳入规则体系,与1994年的北美自贸协定中的能源条款具有相同制度性侵略性。

2.工业经济维度的技术替代路径

中国需构建“自主替代+区域协作”的双层体系。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的量产,使单位成本下降了40%,这可以对冲对镍矿的依赖。另外,可以参照德国工业4.0的模块化生产理念,在云南建立“矿产-加工-回收”模式的产业闭环,利用其占全国15%的磷化工产能优势,发展钾肥的替代品。

三、可行性方案

1.组建上合组织资源联盟

推动中、俄、蒙、哈建立铀矿联合储备机制,复制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模式。俄罗斯控制了全球9.7%的铀矿产能,中国拥有第四代核电站技术,协同优势显著。可设立200亿美元的欧亚矿产基金,优先收购非洲的锂矿资产。

2.进行技术迭代与标准竞争

在稀土领域推行“绿色冶炼认证”,以环保标准限制美乌的粗放型开采。北方稀土“全循环”工艺能降低能耗32%,可申请国际标准专利。可参照欧盟碳边境税机制,对高污染矿产进口加征环境附加税。

3.建立监测体系

可构建大宗商品价格(钾肥、镍)、地缘冲突指数(黑海航运)、技术替代率(钠电市占有率)、储备安全度(120天标准)的预警模型。2025年1月,中国的战略矿产储备仅能满足63天的需求,低于国际安全阈值,急需扩大对刚果(金)钴矿的投资。

结语

俄美战略互动与资源争夺,揭示了全球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历史进程。中国需要用“制度创新+技术突围”的方式破解围堵,在动态平衡中掌握主动。决策者可鉴古知今:管仲“官山海”之策强调资源控制,亚当·斯密分工理论注重效率提升,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为当代供应链治理提供解决之道。全球资源秩序重塑已经到了临界点了,主动变革的一方才有可能制胜未来。

今日经典

原文: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出处:《周易》。

蕴涵的智慧:摒弃非分之想,依循正道自然得利。

说明:此公众号归属于将成立的基金会或集团公司下属智库。

适用对象:从事投资(股市、汇市、债市、楼市)、贸易(大宗商品)等实务的朋友,从事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研究的朋友,公务员朋友,对时政感兴趣的朋友,以及对工作、人生有想法或困惑的朋友。

新闻选择标准:深刻影响,甚至改变行业、国家、世界进程或走向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大科技突破。

重要性标识:★号,表示新闻事件或经典语句等对单一行为主体和全球的影响力,★号越多表示摘编(译)者认为的影响力越大。

新闻来源: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新网、参考消息、财联社、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能源署

摘编(译):东方

要闻分析:东方

“今日经典”来源:中外经典著作等

摘编:东方

评析(蕴涵的智慧):东方

东方鉴闻

来源:东方鉴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