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之道·“椒”谈 | 辛玥:从“套路”到“交心”,让评论跳出框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2 17:41 2

摘要:“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学习,总结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红网理论评论中心邀请2024年度“青椒评论”十佳青年评论员,继续推出“时评之道·椒谈”专栏。

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学习,总结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红网理论评论中心邀请2024年度“青椒评论”十佳青年评论员,继续推出“时评之道·椒谈”专栏。

辛玥,西南大学学生,红网2024年度“青椒评论”十佳青年评论员。

代表作:《“重庆姐弟坠亡案”生母宣布将直播带货,普通人的谋生之举应该被理解》

得知自己有幸成为2024年度红网“青椒评论”十佳青年评论员,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有些许诧异。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从未撰写过新闻评论,也并不喜欢从事文字工作。但因经验不足,我难以判断自己提交的作品质量,更没想到能获得业界认可。我的文章亮点在哪里?又是如何抓住了读者和评委的心?思考许久,在重温了自己的代表作之后,心中有了答案。

《“重庆姐弟坠亡案”生母宣布将直播带货,普通人的谋生之举应该被理解》,这是我人生中撰写的第二篇新闻评论。文章聚焦社会民生议题,讨论了大家对直播带货行业的偏见和轻视。写作时,我被人物的经历触动,字里行间满是同情与不平,并在结尾呼吁“请大家理解并尊重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行文一气呵成。

那时我刚刚接触新闻评论,仅知道这一文体的基本要求和必备元素,却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青睐,我备受鼓舞。随后,学院开设了新闻评论课程,我按照老师传授的评论要素、写作模板、论证方法等内容,满怀信心地接连投稿,期待再次获奖,可惜石沉大海,文章质量再也达不到最初的高度。

这是怎么回事?明明是按照标准模板和框架精心打磨的,怎么还不如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写得好?我突然意识到,模板和框架就像一把标尺,在规范写作的同时,也极易束缚创作的手脚,让文字沦为千篇一律的复制品。当写作陷入套路化,文章便失去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读者难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独特的思考与炽热的情感。

从小到大,老师都会让我们背诵作文模板。在面对重大考试时,多数学生会选择用大量事例堆砌、不易出错的议论文,而忽视了直接真挚的情感表达,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在模板的庇护下,学生的作文或许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分数,却难在文学舞台上绽放光彩,也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如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在套用相似的框架,千篇一律地传达流行观点,也产出了许多由AI生成的样板内容,我们越来越缺乏这些敢于突破常规、表达真实自我的文字。习惯了套用写作模式,就如同给思维戴上了枷锁,笔下的文字也会缺少鲜活之气。长此以往,不仅读者的审美日趋疲劳,网络写作的生态也会因缺乏多样性与创新性,逐渐走向枯竭。

情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能提升文字的温度。唯有打破那些既定框架,创作者才能将真情实感和深刻思想注入笔端。当我们看到具有评论价值的公共话题,内心迸发的情感并非阻碍,而是推动我们深入思考的动力。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成功者的赞扬、对社会百态强烈的不可控制的共情心……正是这些情感,让新闻评论不再是机械的文字堆砌,而是具有感染力的声音,传达至读者内心深处,促使社会关注并做出改变。

新闻评论是理性与情感的精妙融合,以理性著称的新闻评论也需要由情感赋予生命力。正如我的获奖文章,若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便难以获得认可,若没有对当事人的情感触动,也无法引发读者共鸣。作为创作者,我们的文章应当勇敢地跳出既定的框架模板,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四季更迭、人情冷暖,与当事人“交心”,与时代共振。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