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上的一辆小米SU7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护栏,瞬间爆燃起火,600℃的高温吞噬车内三名年轻乘客的生命,仅剩烧焦的金属车架在夜色中无声控诉。事故现场照片显示,起火点位于车头,火势迅速蔓延至座舱,而车门未能自动解锁,阻断了最后
当科技撞上生命底线,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敲响了整个智驾行业的警钟!
01
一场或改写行业叙事的事故2025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上的一辆小米SU7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护栏,瞬间爆燃起火,600℃的高温吞噬车内三名年轻乘客的生命,仅剩烧焦的金属车架在夜色中无声控诉。事故现场照片显示,起火点位于车头,火势迅速蔓延至座舱,而车门未能自动解锁,阻断了最后的逃生通道。
这场悲剧不仅成为小米造车史上的至暗时刻,更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光环撕开一道血淋淋的裂口。当技术神话与生命安全短兵相接,我们不得不追问:在自动驾驶的狂热浪潮中,究竟是谁在裸泳?
02
被营销神话扭曲的“自动驾驶”智能驾驶发展历程中,小米并非个案。当理想L9车主因系统误判广告牌图片引发追尾时,当春节返乡路上车主炫耀"智驾刷剧"登上热搜,公众终于意识到标榜"零事故"的智驾系统,可能正在制造新的风险。
“售前科幻片,售后法律课”——这是多位智驾事故车主对车企宣传策略的精准概括。
车企在发布会上描绘的“无限接近L3级”“零接管”场景,与事故后强调的“L2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担责”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担忧的是,车企高管们在直播间亲手解构安全底线。雷军曾直播展示小米SU7的端到端智驾功能,却在抖音因“驾驶员需专注驾驶”的规则被中断;余承东团队则通过“延时直播”规避平台封禁,画面中刻意标注“非直播”字样,却同步强调“智驾比人类更可靠”。这种将公共道路变为营销秀场的操作,无形中强化了公众对智驾能力的误解。
正如一位车主所言:“当车企CEO们都在直播间松开方向盘时,谁会相信‘必须全程监控’的警告?”
03
让人担心的公众认知偏差当前智驾事故多源于三大技术漏洞:感知失效、系统误判、人机交互矛盾。
广西车主吴娜的车辆在地库自动泊车时撞上消防栓后仍持续倒车,暴露出感知系统对低矮障碍物的识别盲区;武汉车主冬瓜遭遇的“变道撞隔离带”事故,则是算法误将静态障碍物识别为可通行车道;更有车主在城区NCA功能启用时,因系统在碰撞前0.3秒突然退出控制,导致人类接管不及。
种种案例均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智驾系统在99%的常规场景表现优异,却在1%的边缘场景(如异形护栏、临时路障)突然失效,而这1%往往致命。
尤其是技术宣传与现实的落差,甚至让智能驾驶技术从“救命神器”到“致命陷阱”。更值得警惕的是,用户对智驾的认知偏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功能渲染为“无限接近L3”甚至“自动驾驶”。
这种“选择性披露”策略,配合社交媒体上“脱手驾驶”“车内追剧”等极端场景演示,让消费者误以为技术已成熟到可替代人类操控。
更危险的是,车企通过“智驾”“通勤NOA”等擦边球词汇规避监管。尽管工信部明文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术语,但“智驾”一词既迎合了用户对“黑科技”的想象,又巧妙规避了法律风险。某新势力品牌甚至将35%的智驾研发预算用于营销包装,而技术迭代速度却落后宣传承诺12-18个月。
同时,车企在售前大肆宣扬技术先进性,却在交付后回避责任。很少部分购车者接受过完整的智驾培训,大部分的消费者甚至不了解系统边界。这种教育缺位导致用户陷入“自动化偏误”——误将辅助驾驶视为完全自动驾驶,并在事故后被归咎为“过度依赖”。
特斯拉FSD系统虽被宣传为“全自动驾驶”,实则仍属L2级别,驾驶员需全程监控。然而,销售人员演示时双手离盘喝水的场景,以及广告中“解放双手”的诱导性话术,早已在用户心中种下信任的种子。一旦发生事故,车企则援引法律条款,强调“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员”,这种“售前狂飙、售后甩锅”的做法,加剧了消费者权益与车企责任之间的撕裂。
04
谁该为生命买单的责任迷宫一些列新能源智驾出现的事故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自动驾驶行业的系统性危机。
当前法规仍将L2级系统责任归于驾驶员,但车企通过技术包装不断试探监管边界,如“通勤NOA”等概念既未通过国家L3认证,又暗示了更高阶的自动化能力。监管的滞后性还体现在术语混乱上:国际标准要求L1-L2必须称为“辅助驾驶”,L3-L5才能使用“自动驾驶”,但国内销售端仍大量混淆概念。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事故问责机制。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报告指出,23.6%的消费者因车企宣传误认为现有技术可实现完全脱手驾驶,但事故后车企往往以“用户未接管”为由推卸责任。法律专家指出,若车企在宣传中暗示“可脱手驾驶”,则涉嫌虚假广告,应承担连带责任,但此类追责案例至今寥寥。
05
L3级为何成为智驾分水岭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人类与机器权责边界”的探索,而L3级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化)的诞生,标志着这一探索迈入了实质性阶段。从L2到L3的跨越,不仅是技术能力的升级,更是驾驶责任、法规框架与商业模式的重构。
L3级自动驾驶的核心特征在于驾驶责任的系统性转移。与L2级(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不同,L3允许用户在功能激活期间阅读、刷手机甚至闭目养神,仅在系统提示接管时(如驶出高精地图覆盖区)需及时响应。
北京的政策允许驾驶员在四环路上“脱手脱眼”,系统在特定场景下全权接管驾驶任务并承担事故责任。这种“责任划断”直接颠覆了传统驾驶模式——人类从“主导者”转变为“备用接管者”,而车辆则从“工具”升级为“服务”。
然而,责任转移也带来争议。L3事故中,若系统与驾驶员均涉及操作,责任归属将变得复杂。奥迪就曾因无法解决“接管悖论”而放弃L3研发,转而聚焦L2和L4技术。
L3级自动驾驶的实现需要更高阶的技术支撑。在硬件层面,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如英伟达Orin)、多传感器融合成为标配,以提升环境感知的精度与冗余度。特斯拉的FSD系统依赖Transformer架构实现城市级L3功能,而国内小鹏、极氪等车企也在推进类似技术上车。
算法层面,L3需突破L2的“规则驱动”模式,通过深度学习与车云协同实现复杂场景的泛化处理。例如,L3+阶段需依赖云端世界模型优化决策,而L5阶段则可能简化车端硬件,转向车云一体化。此外,L3的典型应用场景(如高速公路、拥堵路段)对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严苛要求,这也推动了域控制器、数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的快速成熟。
2024年四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管理办法》,首次将L3/L4级自动驾驶纳入国家级试点体系。截至2025年4月,工信部已发放127张L3级测试牌照,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达78%。政策明确要求系统在特定场景下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高阶智驾时代。
国内L3级及以上智驾车型汇总(截至2025年4月)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有17家车企获得L3级道路测试牌照,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80%。
随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于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L3级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突破,国内各新能源汽车品牌旗下L3级产品和型号也陆续亮相。
06
点评技术向善的底线是敬畏生命当车企将“智能驾驶”作为营销噱头时,需铭记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创造商业神话,而是守护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唯有将安全置于速度之上,让宣传回归真实,智驾才能真正从“热词”进化为“值得托付的伙伴”。
你是不是也对AI的酷炫功能充满好奇?想用代码召唤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只需花3分钟完成这份问卷,即有机会获得《电脑报》及新刊物订阅、未来人类32GB定制U盘等丰富奖品!点击了解详情!!
来源:壹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