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SU7爆燃事故之后,暴露出视觉识别系统在夜间识别效果相对欠佳,可能导致障碍物识别不够及时到位。
摘要:超高分辨感知!
小米SU7爆燃事故之后,暴露出视觉识别系统在夜间识别效果相对欠佳,可能导致障碍物识别不够及时到位。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感知硬件可以弥补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一些缺点,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检测距离可达300米,远远超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
华福证券指出,激光雷达因具有超高分辨感知和全息数据捕获能力,因此在复杂/极限场景下具备绝对的性能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据报道,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协会(SAE)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前装激光雷达车型已达47款,较2021年增长6倍。
据Yole预测,到2027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6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1%,边际成本再降40%。
激光雷达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
从组成上看,激光雷达主要由激光发射、激光接收、信息处理、扫描系统组成。
激光发射系统:激励源驱动激光器发射激光脉冲,激光调制器通过光束控制器控制发射激光的方向和线数,最后通过发射光学系统,将激光发射至目标物体;
激光接收系统:经接收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接受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激光,产生接收信号;
信息处理系统:接收的信号经过放大处理和数模转换后,经过信息处理模块计算,获取目标表面形态、物理属性等特性,最终建立物体模型;
扫描系统:以稳定的转速旋转起来,实现对所在平面的扫描,产生实时的平面图信息。
车载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按照扫描方式,为机械式→半固态→纯固态;
按照激光发射方式,为 EEL→VCSEL;
按照激光接收方式,为 PD/APD→SPAD/SiPM;按照信息处理方式,为 FPGA→SoC。
激光雷达产业链
车载激光雷达行业主要包括上游的光学和电子元件制造商、中游的集成激光雷达和软件系统供应商以及下游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
其中,中游厂商可向上延伸自研元件,也可向下拓展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竞争壁垒较高。
上游:主要包括激光发射(EEL、VCSEL、光纤激光器)、激光接收(APD、SPAD、SiPM) 、扫描模块(MEMS 微振镜、扫描镜旋转电机、镜头和滤光片等)及信息处理(FPGA 芯片、模拟芯片、数模转换器等)。
中游:主要包括集成激光雷达和软件系统。
其中,激光雷达为车辆行驶过程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空间数据;
软件系统则负责处理这些数据,实现环境感知、导航、避障等功能。软件系统方面,部分车企选择自研,另一部分车企选择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合作。
下游:主要包括无人驾驶车辆运营公司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出行服务提供商、辅助驾驶服务提供商及车联网方案提供商等。
来源:金融财学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