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春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2 02:19 3

摘要: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本周北京仍然是多风干燥的天气,气温明显回升,最高气温可达20℃上下,夜间最低气温也有所回升,但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仍偏低。

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本周北京仍然是多风干燥的天气,气温明显回升,最高气温可达20℃上下,夜间最低气温也有所回升,但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仍偏低。

忽冷忽热的春天,各种“春病”也随之而来。如果没做好保暖,反而可能比冬天更容易生病。在这样的季节里该怎么穿衣?如何防病?一起来看↓↓↓

春季高发疾病有哪些?

春分已过,不少地方的气温开始飙升,但随之而来的“倒春寒”现象仍然会让人受到疾病侵袭。

我国北方地区的春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风大、沙多、温差大,是多种疾病的高发季。

1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

北方春季多风,经常出现雾霾和沙尘天气,多风干燥,这样的环境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等。

2 心脑血管疾病

变化多端的气候,可能导致心脏血管发生痉挛。加上此时易患感冒,常是诱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的原因。

春季突如其来的寒流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使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

一些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和脏腑功能退化,很难适应气温骤升骤降的反复变化,轻则难受,重则突发意外。忽冷忽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最为严重。

3 消化道疾病

春季多变的气候常常导致受寒着凉,引发胃肠功能紊乱、急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高发。此外,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传染病也容易在春季传播,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

4 “春困”“伤春”等心理健康问题

春天里易犯困、提不起精神、容易伤怀、陷入忧思……“春困”“伤春”,都是形容在春季时发生的心理、精神方面的不适

这是因为冬去春来时,气温、日照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物钟和激素水平产生影响,光照时间变长可能刺激大脑分泌更多血清素,也可能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进而影响情绪调节,有些人在这样的变化刺激下易有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

如何预防这些“春病”?

1 呼吸道疾病预防

●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 接种相关疫苗,特别是老人和儿童。

2 过敏性疾病预防

● 出门戴口罩、墨镜,减少接触花粉的机会。

●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单、窗帘等易积尘物品。

● 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过敏原。

3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慢病管理

● 早晚加穿背心、围巾等,重点保护颈动脉和胸口不受寒。

● 洗澡水温控制在38~40℃,从四肢开始冲淋,让血管逐渐适应。

● 在起床、起身时,依次进行“三个30秒”,即睁眼躺30秒、坐起30秒、床边坐30秒,给血管调节的时间。

● 若出现持续头痛、单侧肢体麻木、胸口压榨性疼痛超过15分钟,应立即拨打120,抓住黄金抢救时间。

4 消化道疾病预防

●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食物。

● 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暴饮暴食。

4 “春困”预防

●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适度运动:适量的户外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忽冷忽热,如何穿衣?

春天气温变化大,适当“春捂”确实可以预防一些“春病”。那么,究竟怎么“捂”才是正确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病的概率?

1 看温度

一般来说,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C以下,或者日夜温差大于8°C,最好就别着急脱棉衣;中午气温在 10°C以上的时候,可以适当减点衣服。要是遇到 “倒春寒”,一定要把背、腹、脚这些部位 “捂” 好,这些地方对温度比较敏感,一旦着凉,很容易生病。

如果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C以上时,就没必要“捂”了。

2 遵循 “上薄下厚” 原则

穿衣的时候,要让自己感觉温暖但又不会出汗,这样是最舒服的。而且,最好遵循 “上薄下厚” 的原则,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比上身差一些,所以下身要多注意保暖

另外,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15°C~18°C,增减衣服的时候别太着急,一件一件地减,被褥也不要马上换成薄的,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3 选对衣服材质

在选择衣服材质的时候,要以保暖透气为原则,像纯棉、丝绸、亚麻这些天然织物就很不错,它们不仅能保暖,还能让皮肤自由呼吸,减少春天皮肤过敏出现的干燥、瘙痒等症状。

来源:青春狂想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