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未晚霞满天 ——记江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曾思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8:40 2

摘要:青原山麓的晨雾还未散尽,七旬老人曾思政已经伏案工作三个小时。案头堆叠的旧吉安、吉水县志泛着时光的焦黄,电脑屏幕上跳跃着红色故事的字符,窗台上几盆兰花与主人一同浸润在墨香里。这间位于富滩镇街道的老屋书房,见证着一位退休老教师十五年如一日的文化坚守——电脑耕耘。

青原山麓的晨雾还未散尽,七旬老人曾思政已经伏案工作三个小时。案头堆叠的旧吉安、吉水县志泛着时光的焦黄,电脑屏幕上跳跃着红色故事的字符,窗台上几盆兰花与主人一同浸润在墨香里。这间位于富滩镇街道的老屋书房,见证着一位退休老教师十五年如一日的文化坚守——电脑耕耘。

“当年在讲台上教学生写作文,现在要给历史写作文,都是传承文明的使命。”曾思政摩挲着1952年版《吉安县志》的毛边纸页,皱纹里漾着笑意。这位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老教师,用退休后的五千多个日夜,在赣鄱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徐霞客游记"。

笔走龙蛇书青史

2005年秋,时任富滩中学校长的曾思政退下岗位后接过区政府文化部门的聘书,踏上了新的征程。彼时正值吉安市启动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程,这位“闲不住的老校长”被聘为区史志办和档案局的编写员。

“刚开始连‘竖排繁体'的旧志都读不顺,更别说用电脑输入。”曾思政说起转型经历,笑称自己像“返老还童的学童”。刚开始几年,每天清晨他上班最早,在区档案史志局打字室,用放大镜逐字研读泛黄的线装书,学习使用打字、排版、编辑、复印;泡在办公室,向年轻的工作人员学习,从电脑的开机关机学起,硬是把五笔字型输入法、搜狗法和全拼法打字练得行云流水,电脑的各类使用方法技巧得心应手。

2009年盛夏,为考证东固革命根据地一处红军医院遗址,他顶着40℃高温翻越七座山头。竹杖芒鞋轻胜马,汗透的笔记本里记满耄耋老人,当事人和见证者谈访录。一位九旬老赤卫队员的回忆:“那时缺医少药,伤员用竹片刮脓血,疼得把嘴唇都咬破了......”这些鲜活细节最终化作《东固星火》中的动人篇章,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的论文集收录。一个早春,他不顾早春寒亲临东固畲乡蔡家垄参加畲民们的祭祖节,下马观花,实地探访,写下的《山旮旯里有支畲族文明花》《畲族祭祖节》被选辑在国家民宗局统编的《中国畲族一百年》。

十五个寒暑,他的足迹遍布青原区163个自然村,采访过数百位历史见证人和知情者,整理出280万字史料。从《泷江流韵》到《郭猛故里》,从《青原山志》《青原区教育志》到《青原人物志》《吉安佛教志》,16部沉甸甸的志书和散文故事集背后,是几十双磨破的胶鞋,是书房里彻夜不熄的台灯,是用坏的四台电脑,更是对脚下这片红土地倾注的一往情深。

银发丹心映党旗

“曾老师讲课比较接地气,史料精准,针对性强,简直就是活地图!”富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四五十位党员和镇村干部听得十分入神,啧啧称赞。屏幕上播放着曾思政制作的PPT《独臂将军郭猛》,当讲到将军负伤失去右手后用左手写字,独臂指挥杀敌的情节时,几位老人悄悄抹起了眼泪。

这位“党史、地方史故事大王”的创作秘诀,藏在书房满墙的剪报本里。每发现珍贵史料,他就像孩子发现糖果般雀跃:“看这份1951年的《井冈山报》,‘郭猛率领武工队智取碉堡’的报道,和后来《郭猛志》志记载有出入......”正是这般严谨甄别考据精神,让他的党课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充满人性的温度。由于曾老的出色工作,笔下生辉,佳作频出,2013年,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省政协分别聘请曾思政为党史资料员和文史员,不久还加入了作家协会。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曾思政的微信运动步数长期"霸榜"。他戴着老花镜编写防疫顺口溜,举着喇叭在各处走街串巷宣传,还自创“三句半”在抖音上传播。“莫道桑榆晚,抗疫正当时!”他在捐赠仪式上掷地有声,带动老干部们捐出退休金,受到组织部门镇村干部的表彰;他还积极协助镇村工作,当好政府部门与群众的粘合剂、桥梁和纽带。

最让村民称道的是他充分利用几十年做校长,教书育人的威信和人际,调解纠纷的“独门绝技”发挥极致。某村祠堂修编族谱引发族民矛盾,他搬出族谱娓娓道来:“光绪年间发大水,正是你们两房合力保住祠堂。先人倘能共患难保族产,今人怎能不和谐共创未来?”一席话让双方羞愧难当,立马化干戈为玉帛。镇干部感叹:“曾老调解立竿见影,抵得过三堂法制课!”如今,曾思政已被聘为市区调解专家。

春风化雨润桃李

富滩中学的桂花香里,总流传着“曾校长夜巡”的故事。退休十四载,他仍保持着经常到学校转转的习惯。看见晚自习教室的灯光,会想起当年带领师生挑灯夜战的岁月;望见操场边的风景树,便惦念起亲手栽种时学生们红扑扑的笑脸。中学新校园里校园文化和校史陈列馆是他亲手作创;校园中心14万元的汉白玉孔子雕像,是他亲授弟子欧阳老板在他提示下捐赠的;每年他都会带领校友回母校看望、捐赠奖励师生;每年要鼓励中考学生做好百日冲刺,并多方筹措资金扶贫困学生多名。

“教育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曾思政这样诠释他的育人情怀。职业技术学校里,他结合本地企业案例讲解职业道德和择业就业;敬老院活动中,他讲解示范养生格言和养生操时不忘穿插历史典故;镇政府大院每年的春联,也是十多二十年如一日由他撰写;他的家乡富滩镇原十多所中小学,他几乎每年都要为师生进行宣讲传统教育。十四个村居委会党课、传统教育课他至少讲过一两堂;他设计和编撰过多个镇村的乡贤馆、村史陈列馆、及省红色文明村落申报材料。

落红有情沃乡土

2023年清明,曾思政第21次来到东固革命烈士陵园。抚摸着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单,他轻声念起自己撰写的祭文:“你们用热血浇灌的土地,如今开满幸福花......”山风掠过苍松,仿佛传来历史的回响。

这位古稀老人至今保持着笔耕不辍的习惯:清晨整理史料,午后走访调研,黄昏伏案写作。书房墙上挂着自书的《暮年铭》:“莫言桑榆晚,笔耕正当时;留得丹心在,映红后来人。”窗台上的文竹已攀援至房梁,恰似主人永不停歇的写照。

夕阳西下,曾思政又背起帆布包出门。包里装着为邻村乡贤馆布展的方案,还有给留守儿童准备的新书。他的身影渐渐融入暮色,唯有胸前的党徽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宛如暗夜中的星火,照亮文化传承的长路。

采访结束时,曾思政展示了他的“时间账本”:每天工作6-8小时,每年读书50本,退休后累计步行2.3万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老党员对初心的坚守,更是一个文化守望者对历史的深情。他说最欣慰的是年轻干部群众主动请教党史地方史,“就像看见接力棒稳稳传了下去”。

青原山下的泷江水日夜奔流,带走的是光阴,留下的是文明。曾思政用银发编织的精神图谱,正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这让人想起他最爱吟诵的诗句:“不要说暮色已近黄昏,你看那天边的晚霞,不正把群山染成金红?”

作者:胡刚毅

来源:庐陵大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