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旗渠丨红旗渠分水岭:从此“长藤”结满“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8:52 2

摘要:春日的晨光漫过太行山脊,在安阳林州红旗渠分水岭上剖开一道鎏金的“裂痕”。这里是水的十字路口,总干渠在此裂帛成川,将浊漳河的浪花裁作三弦,在太行石壁的褶皱中鸣奏山河交响,壮阔乐章伴着潺潺清波自历史深处奔涌而来。

红旗渠精神永在

红旗渠纪念馆研学活动现场 (红旗渠纪念馆供图)

红旗渠分水岭:从此“长藤”结满“瓜”

——“重走红旗渠——沿着精神之路再出发”系列报道之三

安阳融媒记者 贾培 申昕

春日的晨光漫过太行山脊,在安阳林州红旗渠分水岭上剖开一道鎏金的“裂痕”。这里是水的十字路口,总干渠在此裂帛成川,将浊漳河的浪花裁作三弦,在太行石壁的褶皱中鸣奏山河交响,壮阔乐章伴着潺潺清波自历史深处奔涌而来。

漫步于分水岭,涵洞上至今留存着总干渠通水时的巨幅照片,60年前众人欢呼雀跃、红旗招展的场景仿佛近在眼前。

一道分水岭

三干渠润泽乡村

位于任村镇东南公路的红旗渠分水岭,是红旗渠总干渠终点。分水闸前长着3棵翠柏,碧绿、浓郁、挺拔,如同从这里分流的三渠清流,生生不息。

“引漳入林就是把漳河水引入林县。但林县是盆地,南北东西都是山,分水岭是盆地北部的制高点,也是总干渠与三条分干渠的分流点,漳河水过不了分水岭,就流不到林县来,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3月29日,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讲师周锐常介绍。

绝壁上的“人间天河”从20世纪一路流淌到今天,于岭上分碧。

分水闸以上是防洪矩形明渠和分水岭双孔隧洞,一干渠、二干渠就在此分流,三干渠分水闸在此上游560米处,三条干渠从分水岭延伸出数百条支渠、斗渠,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体系,使水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科学的分配机制和工程设计,将漳河水转化为林县农业命脉,确保全县54万亩耕地的灌溉得到动态调节,农田灌溉保证率从不足20%提升至90%以上,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渠水欢唱60年,现如今,行走至渠水边,低头仍可闻漳水流经青石渠槽淙淙作响,轻诉着60年前林县儿女用山河作纸、以科学为笔写就的治水篇章。

一座纪念馆

筑梦痕历久弥新

红旗渠纪念馆展厅内,一尊老人跪卧在茅草屋前仰天长叹的塑像令人深深动容。塑像名为《旱魃为虐》,它的不远处,由柳帽串成的装饰物在灯光照射下,在墙上投射成一个“水”字。

这座建在分水岭旁的纪念馆始建于1975年,2014年新馆开放,馆内以历史为线索,以“渠”的蜿蜒形态构成一条515米长的流动展线,故事就从林县人民对水的渴盼讲起。

“据统计,从明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00多年间,林县总共发生旱灾100余次,其中30余次致庄稼颗粒无收。”纪念馆讲解员陈瑞丽介绍,为了力战“旱魃”,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为水而战的号角在太行山中吹响,10万人苦干10个春秋,这条令世人惊叹的“人工天河”终于修成。

纪念馆中,有携手而来的老年游客,有身穿校服头戴黄帽的研学团孩子,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有人久久注视着展柜中的钢钎、铁锤、马灯,还有泛黄的施工图、诊断书、粮票;侧耳倾听着那段旱灾频发,缺水、盼水的历史;真切感悟着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纪念馆内处处是故事,就连墙壁都和真实山体非常相似,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太行山之中。”老家山东的游客孟静婷与几位好友相约自驾而来,被馆内展出的400多幅当年修渠的照片、2000多件珍贵实物深深吸引。她说,要把修渠故事和红旗渠精神带回去,讲给家人朋友听。

一渠水长流

看今朝山城锦绣

红旗渠畔,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在分水岭处举行通水仪式。

1969年7月,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在巍巍太行的层峦叠嶂间,从此多了一条碧色“丝带”,飘舞至今。

60年前,这里万人空巷、欢庆渠成;60年后,这里依然渠水奔流、激励人心。人们更多是在寻找那股永不枯竭的精神之源。

今日安阳林州,智能灌溉系统将“精准分水”注入万亩智慧农田;太行山腰处,无人机正在播撒绿意,用科技续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篇;红旗渠畔,黄华镇庙荒村十年蝶变,从“穷荒山”摇身一变成了“金招牌”;红旗渠纪念馆游人如织,自2022年至2024年接待游客396.2万人次;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材料产业园项目成功生产低介电材料,将领跑AI“芯”赛道……进入新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红旗渠的故事有了新的演绎方式,继续润泽着民族复兴的沃野,支撑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起而行之,不断创造新的奋斗故事。

来源:安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