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北方和固镇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9:17 2

摘要: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还在人民公社把乡镇企业当作工副业看待时,武安不少乡镇的干部群众,就凭着他们的聪明智慧,利用身边的多种自然优势,创办起多种企业,收获着更大的效益。

刘北方和固镇村

改革开放时期的先进典型,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凝聚着无数创业者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坚实而有力的前进步伐,引领着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还在人民公社把乡镇企业当作工副业看待时,武安不少乡镇的干部群众,就凭着他们的聪明智慧,利用身边的多种自然优势,创办起多种企业,收获着更大的效益。

到了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得到解放的大批农村劳动力,开始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土地,挖煤采铁、务工经商办企业,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县先后涌现出磁山二街、城关南关街、固镇村、赵店村等模范集体以及申礼成、赵寅时、刘北方、崔祥等先进代表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不断传播,他们的引领作用放量发挥,他们是当时群众公认的武安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大名旦”,就象过去人们评论京剧名角梅兰芳、尚小云等为京剧“四大名旦”那样,来表达群众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在武安,提起固镇村,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并不是因为固镇村的历史非常久远,而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党支部书记刘北方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不断改变着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固镇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改变了固镇村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记得1990年7月,我在给固镇村的题词中这样写道:“古镇雄风在,明珠耀太行”。历史和现实也都在证明着这一切。

早在西汉置县之初,武安县城就位于现在的固镇村,现有古城遗址可考。那时的固镇不仅是战略要地,冶铁重镇,也是商贾云集的宝地。后至隋朝,县城才从固镇迁出,但固镇繁华仍不减当年。固镇明万历年间《巡检司碑文》载述:“固镇东连齐鲁,西通秦晋,踞太行孔道军事贸易线上,商贾游人络绎不绝……三里长街,店铺栉比,大小买卖百余之多”。

进入近代,固镇每况愈下,日趋衰落和贫穷。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虽当家做了主人,但经济和生活水平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固镇还是贫穷落后的“三类村”。

从1969年开始,刘北方担任了固镇村党支部书记,他要立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摆脱贫困,闯出一条富裕之路。最早他先在水上作文章,带领群众在南洺河搞截引潜流,筹资建水库,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后来又在乡镇企业上作文章,当人们还在全力以赴开展农业学大寨时,他已积极发展起了工副业生产,办起了小纸厂等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刘北方又办起了选矿厂、炼铁厂、水泥厂等乡镇企业,为群众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固镇村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矿产资源十分匮乏。村子位于火成岩中心地带,地下既没有铁矿,也没有煤矿,与铁矿石埋藏丰富的周边村根本无法相比,要靠开发铁矿致富,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刘北方是个从不服输的人,又勤于谋划,精于打算,从小就喜欢思考,十分精明,又从事过会计工作,还干过国家税务工作,在他眼里,很少有干不成的事。他常讲:“世上的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关键要善于谋划。”面对艰难处境,刘北方没有被吓倒,反而看出了门道。他想,周边村有铁矿,就等于自己村有铁矿,虽然不能直接开采,但可以间接利用,“借”矿发财,大有可为。你想这邻村的铁矿,都离固镇很近,他们搞采矿,我们可以搞贩运,搞洗选,搞冶炼,搞好了同样可以挣钱,这跟自己有铁矿有什么不一样?只是要换个角度想问题罢了。

他拿定主意后,就找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并明确提出:“我们村没有资源优势,就去找,找不来就借,靠借也要致富。”从此,“以借为用”的指导思想,打开了固镇村致富的新思路。大家硬是凭着借资源、借资金、借技术的“三借”策略,克服了无资源、无资金、无技术的“三无”困难,开创了一片使固镇脱贫致富的新天地,令人刮目相看。

什么事情都是讲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刘北方从白手起家创业,到实现村强民富的心愿,几十年来,他走过的绝不是常人想到的平坦大路,而是一条艰辛坎坷的创业路,谋划奔波的寻富路,更是一条忧国思民的人生路。这条路,不知洒下了他多少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多少奔走的足迹,也记述着他成功的拼搏。

刘北方出生于1938年,长我七岁,是我多年来十分敬重的老干部老朋友。我与刘北方相识,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还在县委报道组工作,他已是全县较有名气的村党支部书记了。有一次我到县办二铁厂采访,顺路到固镇村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受到刘北方书记的热情接待,并回答了我提出的不少问题。在接触中我深深感到,刘北方是个待人诚实,谦和果敢,思维敏捷,且讲话又富有哲理的农村干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我调县委办公室工作多年,平时与刘北方常有接触,虽交往不深,但对固镇的发展,还是有较深了解。1983年我任县委副书记后,分管经济、文教卫生等工作,固镇村的乡镇企业、文化教育等工作,都走在全县前列。我曾多次前往学习总结,与北方的交往增多,了解也更深了。后来,还曾多次向他请教农村工作的方略,他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详细给我解答,使我了解到不少农村的真实情况,也掌握了不少好的工作方法,心里十分感激。我觉得与刘北方的交往,每次必有收获。他那开阔的思路,智慧的谋略,待友的真诚和勤奋努力的敬业精神,无一不是自己学习的楷模。与这样的人交朋友,实乃平生幸事。

后来,我在县委书记的任上,与刘北方的交往更多,感受更深。自己经常用固镇村崛起的经验,推动全县的工作。有机会也深入固镇村调查走访,学习总结他们的好经验,帮助支持固镇村更快发展。1987年4月,县委常委包村宣讲中央5号文件,我就选定了固镇村,先后深入到村办化工厂、炼铁厂、机修厂了解情况,和干部党员座谈,并召开1500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带来了县委、县政府对固镇工作的支持和鼓励。

在武安工作的日子里,我不仅把固镇当作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更看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从多方面尽力鼓励扶持。只要是北方工作需要,都会尽心尽力给予帮助。1989年,正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固镇由于变电站扩容没有跟上,供电受到限制,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我得知情况后,立即安排时任电力局局长的郭荣昌负责,抓紧电站扩容改造,解决固镇用电问题。郭荣昌接受任务后,亲自挂帅,带领电业施工队连夜奋战,很快完成了变电站扩容任务,解决了固镇用电紧张的燃眉之急。

那时,我虽是县委书记,刘北方是村党支部书记,但大家都是平等相待,思想没有隔阂,感情十分融洽,是很能说到一起的好朋友。后来,我调离武安去外地工作,但俩人感情不减当年,每年都要见面叙谈一次。特别是他当选河北省人大代表后,每逢到石家庄开会,总要约我叙谈,一直持续十多年。直到前几年他年事已高,不再出席省人代会,我们的约会才告一段落,但几十年留下的深情厚意,却永远没有结束。每每回想起来,总是让我兴奋和感慨不已。

刘北方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曾讲过这样几句话:“一生很短暂,名利似流水。赤心报桑梓,无愧也无悔。功过本寻常,后人评是非。”讲得何等到位且讲到了为人的本份,真的非常耐人寻味。

2025年1月

(作者系河北省粮食局原党组书记、局长。1985年12月至1989年8月,先后担任中共武安县委书记、中共邯郸市委常委兼武安市委书记)

来源:邯郸赵金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