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山西成功举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9:20 2

摘要:3月31日至4月1日,以“法治护航生态 青年担当先行”为主题的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山西吕梁碛口古镇成功举办。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之际,由共青团山西省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司法厅指导,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主办,

纪念《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

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山西成功举办

3月31日至4月1日,以“法治护航生态 青年担当先行”为主题的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山西吕梁碛口古镇成功举办。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之际,由共青团山西省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司法厅指导,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主办,沿黄九省(区)共青团组织、生态环境部门、司法机关及青年代表、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的,围绕法律实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等议题展开的一次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重大活动。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水源保障和水质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承压。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黄河保护法》,作为我国首部聚焦黄河保护的专门立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保护的决策部署,推动黄河保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米小兵在启动仪式上指出,青年一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环保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黄河文化传播、生态实践和《黄河保护法》落地的“第三方推动力”。他鼓励广大青年运用专业知识讲好黄河故事,践行护河使命,为黄河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回顾了《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黄河干流已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水平为近十年来最佳。山西省黄河干流(山西段)水质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汾河入黄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Ⅲ类优良标准,2024年流域水质总体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协同推进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态势初步显现,生态司法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副庭长李智玲分享了吕梁中院在生态司法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推进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设立环资法庭、组建七人合议庭审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三起公益诉讼调解案推动赔偿金超3500万元,探索出一条有力度、有温度的生态司法路径。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欣越则分享了多个公益诉讼协作案例,强调律师在生态治理中发掘线索、法理论证、诉前磋商与后续监督等环节的关键作用。

除了政府和司法力量,社会力量在黄河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沿黄各地社会组织和青年团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行动,如青海环保组织开展雪线监测、水质取样,全流域志愿者组成巡河队伍进行垃圾清理和生态状况观察,民间机构参与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等,这些行动构成了黄河保护的坚实社会支撑网络。

活动还发布了《黄河保护法知晓度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公众对《黄河保护法》基本框架有初步认知,但在关键条款、法律责任等方面理解有限,社会组织认知水平略高,但也需加强系统性培训与政策解读。在生态认知方面,公众和社会组织对黄河水源、水质问题高度关注,认为水土流失、降水量减少、工业污染等是主要威胁,并普遍认同提升城市生活污水管理能力、限制工业和农业污染排放是改善黄河水质的重要举措。同时,超七成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黄河生态保护宣传或志愿行动,展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

专家学者在活动中为黄河生态治理提供了深入思考。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院长张永指出,黄河源区生态系统脆弱,受气候变化影响面临多重挑战,需加强生态保护与社区共治。山西大学教授、黄河实验室副主任武志涛强调,黄河中游煤炭开采带来系列生态问题,传统流域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亟需推进源头防控、系统治理和标准前移。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从“防、管、治、补”四个维度建立全流程、全区域、全要素的综合治理体系,实现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

活动最后,沿黄九省(区)的法院代表、律师、社会组织和青少年代表齐聚碛口东渡黄河纪念碑前,共同领读《碛口宣言》。宣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明确提出推动《黄河保护法》落地见效,构建全流域共治共享生态治理格局的目标,并规划了强化执法监督、激发公众参与、开展普法宣传、推动生态司法体系建设等九项重点行动方向。

晋青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每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实施纪念日为契机,持续推动普法宣传、司法协作与社会参与常态化,凝聚更多力量守护母亲河,让法律成为黄河保护的行动指南。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从法治保障向全民共治迈出重要一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唐国强 郭志光)

来源:政府法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