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设计院员工有着这样的经历:领导平日里总是向大家哭穷,抱怨项目利润低、资金紧张,给自己分的奖金也没多少。然而,等到年终时,领导却能拿到令人咋舌的二三十万收入。这一现象在员工离职后往往才被知晓,引发了诸多不满。就像某位离职员工爆料,自己在设计院时,领导总说日子
在设计院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令人深思的薪资谜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层面纱,探寻 “设计院的钱都被谁赚了” 这一问题的答案。
不少设计院员工有着这样的经历:领导平日里总是向大家哭穷,抱怨项目利润低、资金紧张,给自己分的奖金也没多少。然而,等到年终时,领导却能拿到令人咋舌的二三十万收入。这一现象在员工离职后往往才被知晓,引发了诸多不满。就像某位离职员工爆料,自己在设计院时,领导总说日子艰难,可当自己离开后,才发现领导的年终收入远超想象。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让员工们感觉自己仿佛被蒙在鼓里。
设计院的产假补贴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补贴以全院平均工资为标准,高达 2 万多。如此高额的平均工资,与普通员工到手的薪资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钱都流向了何方?
在项目运作中,分包现象十分普遍。以一个 100 万的项目为例,其中 30 万可能会被分包给领导的关系方,领导从中获取利益。此外,还有 30 万用于管理费,6 万用于税费,成本约 30 万。算下来,领导通过分包及相关操作,一共能拿走 34 万。这就意味着,大量的项目资金在分包环节被层层截留,真正用于项目实际执行和员工薪酬的部分所剩不多。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分包模式几乎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严重影响了员工的收入分配。
设计院的高管,无论设计院整体效益如何,年薪百万几乎成为标配。他们的薪资与项目的实际盈利情况关联不大,旱涝保收。与此同时,设计院的二线人员拿着稳定的平均工资,而一线设计人员却在为微薄的收入辛苦奔波。例如,在一些设计院中,高管们即使在项目亏损的情况下,依然能维持高额的年薪,而基层员工则可能面临降薪、裁员的风险。
从项目设计费到员工工资,中间要经过重重关卡。设计人员辛辛苦苦赚来的设计费,首先要承担单位的租金、水电、打印等各项经营成本,还要为领导的高额工资买单。剩余的部分,还要在各个专业的员工之间进行分配。最终到普通设计师手中的,只是一小块蛋糕。有设计师吐槽:“400 万设计费,层层分包后,到自己手里只有五千块,领导简直就是资本家。”
在这样的薪资分配体系下,员工们苦不堪言。他们自嘲为 “CAD 纺织女工”“设计牛马”,生动地展现出他们在高强度工作与低回报之间的无奈。“赚钱的时候按加班算,没活了按绩效扣,永远赚不到钱”“领导嫡系员工年终奖能发到 12 万,我们普通员工却少得可怜,还被挤兑”,这些都是员工们真实的心声。他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不仅要应对复杂的设计任务,还要承受收入与付出严重失衡的心理落差。
设计院应建立透明的分配机制,公开项目成本、利润以及奖金分配的详细规则。让员工清楚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杜绝暗箱操作。通过按产值、贡献度等量化指标进行考核,确保员工的付出能够得到公平的回报,而不是由领导主观决定奖金数额。
要坚决打破 “关系户” 垄断的局面,严厉打击分包过程中的腐败行为。禁止领导将项目转包给亲属或特定关系方,推行公平公正的项目负责制,让一线员工能够真正享受到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
整个设计行业需要进行转型,减少低价恶性竞争,合理提升设计费标准。同时,探索更为合理的薪酬模式,如 “底薪 + 项目提成”,使员工的收入与项目的效益紧密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设计院的薪资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只有正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让设计院行业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你在设计院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
来源:带你了解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