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卡”“开盒”……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上海检察教你安全上网“四步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21:05 2

摘要:“开卡”“开盒”……近年来网络犯罪层出不穷。普陀区检察院4月2日召开“高质效办好网络犯罪案件 检察履职协同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检察情况通报》,并介绍典型案例。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宝山区检察院更是为中学生普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开卡”“开盒”……近年来网络犯罪层出不穷。普陀区检察院4月2日召开“高质效办好网络犯罪案件 检察履职协同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检察情况通报》,并介绍典型案例。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宝山区检察院更是为中学生普法。

◇ 网游代充值黑产致知名游戏APP被下架 ◇

某游戏公司旗下多款知名网络游戏突遭应用商店下架,公司因此蒙受经济损失。经调查,原来有人利用技术手段为应用商店内的游戏APP进行代充值,导致游戏公司服务器出现大量异常充值行为,触发平台风控机制,游戏被迫下架。

代充值是如何实现的?干扰正常支付过程的“黑手”是什么?案件移送普陀区检察院后,检察官发现这场风波的背后,竟然牵涉一整条游戏代充黑灰产业链。

“某牛”入库、出库程序是一款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可以破坏网络游戏APP与手机应用商店的正常支付充值交付过程,通过拦截和获取支付成功的“凭证”数据、获取APP的充值数据和增加APP内的充值道具(余额)等,干扰APP充值系统的正常运行。

被告人杨某在租赁的服务器中搭建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某牛”程序授权管理平台,不仅自己利用该程序为游戏玩家代充值牟利6万余元,还通过微信群等渠道以月租、年租的形式向彭某、邱某(另案处理)等人兜售该程序使用权,非法获利40万余元。彭某、邱某则通过购买大量手机和ID账户,利用上述程序大规模为玩家手机内的游戏APP进行代充值,并从中非法牟利。

最终,普陀区检察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对杨某提起公诉。法院以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四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

案件办理的同时,普陀区检察院指导企业依据起诉书、判决书依法行使企业权利,最终挽回企业在应用平台待结算收益1亿余元,游戏APP也被重新上架运行。

与此同时,普陀区检察院发出网络游戏企业风险提示,提示与游戏企业相关的包括游戏代充、代退、游戏外挂、代练等在内的外部风险,以及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职务侵占等在内的内部风险,引导企业通过完善技术漏洞、引入第三方技术工具等方式增强防黑产技术。

◇ 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涉案罪名日趋多元 ◇

通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普陀区检察院共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1098件1806人,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涉案罪名日趋多元,既有针对信息网络的犯罪,又有利用信息网络的上下游关联犯罪。

网络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犯罪形态迭代升级,依托网络直播、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吸引,传统犯罪向网络空间加速转移,网络犯罪黑灰产业链盘根错节;犯罪手段呈现技术化趋势,犯罪过程中使用匿名通讯、加密软件、虚拟货币、AI虚拟人等,犯罪手法持续翻新,手段交织类犯罪呈多发态势;犯罪模式呈现跨境化、链条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多发生在境外,链条长、分工细且易滋生关联犯罪;数据安全风险加剧,通过“撞库”、网络“爬虫”获取企业数据,“内鬼”泄露、违规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不时出现,行为呈现隐蔽化趋势,常以“技术服务”“合理授权”等名义实施,企业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凸显。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普陀区检察院持续深化网络犯罪检察专业化建设,“四大检察”协同发力,高质效办好网络犯罪案件,强化全链条依法惩治,惩防并重、惩治并举,积极探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以高质效检察履职维护网络空间法治秩序,服务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严厉打击跨境电信网络犯罪,针对疑难、复杂、新型电信网络犯罪案件,实行专业化办理、专家辅助办案工作机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有效引导电子数据的现场提取、固定保管、远程勘验等工作,织密犯罪指控证据链,有力办理了一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

净化网络生态,统筹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协同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加大公民个人信息司法保护力度,在起诉3名非法截留、售卖实名制电话卡的被告人的同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并开展行政公益诉讼一体化办案,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提升行业安全治理水平。围绕办案中发现的某通讯公司员工违规开卡导致实名手机卡被用于电信诈骗的情况,向涉案企业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

整治“自媒体”造谣传谣等乱象,严惩“按键伤企”,办理知名财经博主网络敲诈勒索案,聚焦自媒体行业开展普法宣传、释法说理等,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办理全国首例故意避开技术措施型侵犯著作权案,联合发布《企业数字版权技术措施保护指引》,支持健全版权保护体系,促进技术应用与风险提示,强化知识产权全周期保护,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聚焦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构建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领域安全屏障,联合区行政单位、互联网企业共同设立全市首家政检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络站”。

◇ 检察官为孩子们“网上冲浪”保驾护航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网络上骂人可能构成诽谤罪?出售个人的电话卡和银行卡可能涉嫌犯罪?”不久前,宝山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未检办案组检察官蔡领和检察官助理何珊珊走进上海市吴淞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又深刻的网络法治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不可或缺的成长空间。然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隐患。

何珊珊通过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当“隔空猥亵”新套路、“粉丝投票”设陷阱、“网络造谣”成犯罪等真实案例被娓娓道来时,在场的同学们既为网络犯罪手段之隐蔽感到新奇,又为案件后果之严重而震惊。

此时,何珊珊还设置了法律知识快问快答环节:“转发网络谣言要担责吗?”“能不能随意出售个人银行卡?”“网友邀请面基该怎么办?”同学们争相举手抢答,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们逐渐拨开网络世界的迷雾,认识到屏幕背后不是虚拟的游乐场,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法治空间。

最后,何珊珊为同学们总结了安全上网“四步法”:信息“防火墙”——辨真假:弹窗广告、网友私信链接不点、不信、不传;护隐私:关闭“附近的人”,绝不对网友透露个人及亲友的信息、住址、照片。防沉迷“紧箍咒”——强制模式:实名注册+青少年模式双锁定,自动过滤不良内容;时间切割:学会管理时间,合理规划上网与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的时间分配。理性上网“金钟罩”——严选内容:多关注科普、美育、普法等优质账号,抵制博眼球、博出位等庸俗内容;谨慎发言:发帖前默念“是否合法?是否文明?是否合适?”坚决向“网络暴力”说不;文明互动:远离“饭圈”乱象、不受诱导和煽动,拒绝充当“水军”“黑粉”。维权“闪电战”——遇到网络欺凌、威胁、诈骗怎么办?截图保存证据,立即告知家长、老师,拨打12309检察服务热线。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