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尼克松访华,炫耀美国能核毁地球10次,总理:中国1次就够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23:45 3

摘要:当年的中美、中苏关系,处在一个尴尬的转折点,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破裂,苏军百万人陈兵边境,战争仿佛一触即发。

1972年初,尼克松来到北京访问,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冷战历史的转折点。

当年的中美、中苏关系,处在一个尴尬的转折点,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破裂,苏军百万人陈兵边境,战争仿佛一触即发。

中美恢复了接触,但中国受到东方世界的指责,不说越南、朝鲜这些和美国敌对的国家,连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都指责中国背离了团体。

但中国当时要破局,和美国握手是最好的选择,尼克松也给足了面子,亲自访华。

尼克松访华时,首都机场的反美标语都没拆掉,尼克松看到后也只是笑笑。

据说当时的接待过程里,美国访问团不仅感谢了中方的盛情招待,也对反美问题提出过质疑。但毛主席最后以“放空炮”三个字解释,让美国人哑口无言。

周总理是全程陪同尼克松的人,据说,尼克松曾轻描淡写地提起美国的核武库,能毁灭地球10次。周恩来总理淡淡地说:“中国的核武器不多,毁灭地球一次就够了。”

这个回答让尼克松哑口无言,也显示出周总理刚柔并济的外交智慧。

那么,在尼克松上台前后,中美关系有什么变化?尼克松访华,是否提起核武器?尼克松后来的经历如何?

1969年,在竞选中屡败屡战的尼克松,终于成为美国总统。

按照竞选时期的允诺,尼克松要在短期内结束越南战争,起码让美国人从越南回来,让“越南战争越南化”。

尼克松的具体手段,一是给南越政府送大量武器,派遣美国教官训练南越军队。美国计划武装百万南越军队,让他们独自作战,顶住北越。

除此之外,美国很重视外交,不仅拉来法国、英国一道给苏联施压,美国还通过巴基斯坦给中国传递信息,希望中国和美国交流,停止援越,促进停战。

实际上,美国的越战之所以打成“第二个朝鲜战争”,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在支持,中国不仅训练北越的军队,还提供物资支援、防空支援,美国才打得这么艰难。

所以,尼克松等一批共和党政客,一致主张和中国搞好关系,以恢复在西太平洋的主动权。

为促成中美和谈,尼克松派心腹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前往中国“探探路”。在1971年夏天,基辛格和毛主席握手,转达了尼克松希望访华的愿望,得到了中方的认可。

次年2月末,尼克松马上就乘飞机来到北京,走下舷梯时,他主动向接机的周总理伸出手。

因为在18年前,在中美第一次集中讨论越南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拒绝和周总理握手。

所以尼克松这次主动伸手,意图弥补杜勒斯的错误,充分展示美国方面的友好态度。

在招待会上,中国政府、军队的代表和美国代表团互相说了祝酒词,尼克松品尝了中国菜,但他心里一直有事。

对于尼克松来说,此行的最大目的,其实是和毛主席见面,能不能见到毛主席,是访华是否成功的一大标准。

尼克松的忐忑直到第二天才结束,毛主席在书房“菊香书屋”接见了他,两人谈了很久的哲学。

由此开始,尼克松的精神放松了,他开始游览景区,并等着签订联合公报。

尼克松说话也变得轻松起来,在后来一次酒会上,尼克松对周总理说:“美国的核武器比苏联强大,能毁灭地球10次。”

周总理听罢,淡淡回应:

“中国的国力不如美苏,我们的核武器是保护自己的,毁灭地球一次就够了。”

此话让尼克松的酒意醒了几分,他明白,眼前的周恩来不是用核武器能威胁得了的。

中国人对尼克松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他的访华。

在中国的视角中,尼克松这位总统是个外交家,是个温和的,善于用外交方式化解危机的政治家。

但其实在西方视角中,尼克松算是美国历史上最好斗的总统之一,他和基辛格搭档,在全球惹出不少麻烦,甚至身上有不少血债。

尼克松一直对核武器非常看重,到70年代初,美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突破20000,其中战略核武器超过一半。

按照当量计算,美国的核武库的确能毁灭世界几次,尼克松在国内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不把苏联的核威慑放在眼里。

当时,尼克松和基辛格联合拿出所谓的“疯子理论”,意图让苏联和北越、古巴这些政权相信,尼克松对东方世界有仇恨,其行为难以预测。

1969年10月27日,美国空军一次性起飞18架B52战略轰炸机,飞向北极地区。据说这些飞机上都携带核武器,目的是威胁苏联。

其实哪怕不带核武器,18架战略轰炸机一起出动,当它们出现在雷达上时,苏联方面就已经知道事态的严重性。

这次行动,一直到冷战后才被曝光,美国内部称其为“大长矛行动”,原意是马其顿方阵的长矛。美国是想以核弹为长矛,吓退冲过来的“苏联骑兵”。

后来证明,这一招的确很好用,苏联方面因此和美国交涉,要求在战略武器使用上进行交流,防止古巴导弹危机那样的战略误判。

而在外交上,北越、古巴都感觉到了压力,苏联也无法估计美国会不会向北越投原子弹,所以勃列日涅夫有意促进南北越之间的谈判。

可是1972年访华,尼克松是来交朋友的,这时提起美国的核武库情况,让人有点摸不清头脑。

相关的内容,在互联网上传得很广,各种说法也很多,主要认为尼克松是在威胁中国。

但放在1972年的时间段,美国不可能威胁中国,因为尼克松有求于中国。且尼克松知道,中国是威胁不了的,当年的朝战,现在的越战就是例子。

所以尼克松突然提起核武库,可能是酒过三巡,开始炫耀肌肉。

当时的美国,知道中国和苏联关系不睦,且在1969年中苏发生冲突时,苏联方面曾豪言“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中国彼时已经有了核武器,但是数量、质量不如美苏,且投送工具,即战略导弹数量极少。所以美国摸到中国有核武方面的短板,才秀起肌肉。

可尼克松没料到,周总理一句话便结束了这个话题:“中国的核武器不多,毁灭地球一次就够了。”

这话不卑不亢,既承认了中国国力在美苏之下,又没有被美国的“肌肉”吓住。而且周总理的话,代表中国也在壮大核武库,这是给美国的一种警告。

整个尼克松访华过程,气氛其实都是温和的。双方求同存异,对很多争议性的问题一笔带过。

中国当时最大的麻烦,其实是位于北方的苏联,而美国和中国关系正常化,能抵御苏联的压力,这对中国是雪中送炭。美国也希望中国停止支援越南,这一点在随后的谈判中付诸现实。

在后来的回忆中,尼克松说自己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印象都很好——毛主席是个睿智的哲学家,高瞻远瞩,尽知天下事;而周总理身上有东方人的内敛、沉稳,又有政治家的气场和见识。

周总理则全程接待尼克松,每到一处,他耐心介绍特色、历史。在外交谈判中,周恩来旁征博引,语言温和,不卑不亢,对中外各种大小事心里有数。

尼克松曾评价:“周恩来是个博学多才,有民族自信,有牺牲精神的人。”

其实在见面前,尼克松害怕周恩来太强势,因为当年苏联的莫洛托夫就说过,和周恩来不好打交道。

但真实的周恩来,并不像其他东方世界领袖一样咄咄逼人,尼克松感慨如果苏联人是这样,那世界会少很多麻烦。

1972年回国之后,中美关系在全球泛起涟漪,苏联不得不调整政策,减轻在非洲和美洲的注意力,重新在东亚地区调兵遣将。

次年,多国在法国开会,越南战争结束,尼克松的政治声望空前提高。

带着这些影响力,尼克松在连任大选中获得胜利。可造化弄人,因为1972年夏天在水门大厦的窃听事件,尼克松被国会抓住小辫子,拉下了台。

“水门事件”,被中国网友戏称为“水门事变”,因为它改变了历史,让尼克松下台,让中美建交推迟5年,让美国共和党的海外政策被拦腰打断。

在美国,从二战时期就有针对政治家和名人的窃听、监视文化,主要是怕左翼人士出卖美国秘密,或者在文化界煽风点火。

尼克松组建的窃听团队,当初是去水门大厦窃听民主党大选工作的。

说来很好笑,这次行动其实毫无收获,尼克松当时威望很高,民主党自己都知道参选的胜率很低,所以没什么准备。

但就是一次毫无收获的窃听,却因为特工被捕,变成了一起爆炸性事件。

后来的调查中,尼克松不仅用总统权力干涉调查,还涉嫌向一些政府人员行贿,最后被弹劾下台。

之后尼克松彻底告别了政坛,但依旧用自己的学识和判断力,成为历任美国总统的顾问。他对国际形势的精准分析,是美国后来结束冷战的一份助力,他本人也因此挽回了部分声誉。

对中国和美国来说,尼克松是个承前启后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卸任后,中方依然邀请他来中国访问,而且依然给他总统待遇。

可惜的是,当他1976年第二次访华时,周总理已经去世。

总理去世后,骨灰海葬,这在美国人看来很不寻常,尼克松很佩服。他去见了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说没见到周总理,是他的一大遗憾。

听闻周总理遗嘱要求不立碑,尼克松更是大为称赞地说:“对于周恩来这样的人,他不需要有形的墓碑来纪念他。”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尼克松访华揭秘》,罗维克

2.《尼克松“疯汉”外交:谁更疯狂谁胜利?》,张慧

来源:WarOH协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