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书法家肖经禹先生书写了苏轼与苏辙兄弟俩于公元1061年冬创作的唱和诗各一首。分别是子由赠兄长的《怀渑池送子瞻兄》和兄长答谢其弟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记录了他俩二度入住渑池僧舍的观察与体验,表达了青年苏东坡兄弟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尤其是苏轼可谓奠定了他对
图为肖经禹先生最新书法作品
大东直播讯:近日,书法家肖经禹先生书写了苏轼与苏辙兄弟俩于公元1061年冬创作的唱和诗各一首。分别是子由赠兄长的《怀渑池送子瞻兄》和兄长答谢其弟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记录了他俩二度入住渑池僧舍的观察与体验,表达了青年苏东坡兄弟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尤其是苏轼可谓奠定了他对时间永恒又稍纵即逝、世事无常宜应时顺变、物不永驻当随遇而安等亦庄亦禅的哲思。
苏辙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巳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意思是与兄长携手话别在郑州地盘的原野上,担心着前途迷茫。分手归来还骑着马徘徊在路上,心中默念着已过了崤西古道的兄长。不知还记不记得我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我俩当年在僧舍还题诗于墙上。想到兄长此去独自一人在途中肯定乏味,没法子只能听到马的嘶鸣。苏轼的和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畄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巳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大意是说人生所到之处大致相似,如同鸿鹄留下的爪痕于雪地。鸿雁随机踩上去的印,虽是客观存在,但它飞走后怎还记得起?我们前番來这里的老僧已死去了葬在新塔,题诗的墙坏了无非剩下些斑驳的痕迹。你是否还记得昔日随父亲一路从四川启程进京赶考是多么艰难,山高路远,崎岖险恶,苦不堪言,实在是马困人疲。言外之意是这一切都已成过往,人生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史载,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门父子三人辗转从四川经河南去长安进京赶考,途中曾寄宿于河南渑池的一处僧舍(当年苏辙已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因进京赶考中了进士留任于京城而没去就任),並在其墙上题写了诗文。这一年苏轼20岁,苏辙18岁,双双进士及第,轼任职于河南,辙留职于京城。四年后,即1061年冬,苏辙送兄长苏轼去陕西风翔赴任新职,途中再次寄宿于渑池僧舍。发觉当年接待他们的老僧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坏了。顿时百戚交集,诗兴大发,便在二人心中酝酿了这两首诗,也是苏轼兄弟表达手足情深和初涉官场、达观人生的旷世之作。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