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贸市场是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菜篮子”,是结合产销需要而兴起的零售终端。
做生意总是一成不变,最后是要被淘汰的。
所有的经营模式,不管之前有多成功,如果跟不上市场变化,到头来必然是走下坡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贸市场是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菜篮子”,是结合产销需要而兴起的零售终端。
当时百货超市和超级商场还是新鲜事物,所以,农货市场生意好是自然的。
到了21世纪初,生活水平提高,超市和超级商场更能满足人们对品质的要求。
特别是引进来的国外零售超市,生意简直火爆到一塌糊涂,如家乐福,沃尔玛等等,一到周末,无不是人山人海。
只是好景不长,自从排队测温后,超市和大型综合商业街人流量骤减。人们的消费习惯转移到线上,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高速发展,零售实体店一成不变的坐享型生意,只能艰难维持。
很快,被收购后的家乐福倒了,其它品牌连锁超市也关停了不少门店。线下一片狼藉,无不感叹生意难做。
而就在这时,出来补刀抢客的便利生鲜超市,抢占了最后一公里的釆购阵地,喊着不卖隔夜菜的钱大妈遍地开花。
线上继续在内卷,而线下的竞争也是真刀实枪。卖肉的钱大妈,又输给了更有竞争力的生鲜便利超市。
这些小小便利超市把青菜、水果、粮油和肉类做到了极致,完全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它们的选址更贴近生活区,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上下班都路过,你早上买也行,晚上买也行,它总能保证新鲜。
小小的生鲜超市,属于轻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简单,容易复制。
不是生意不好做,而是做生意的门槛低了,做生意的人多后,分流就严重,这就是僧多粥少的原因。
在这种形势下,小小的生鲜超市能找到出路,能把生意做好,确实值得学习和借鉴。
来源:方振看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