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三——书画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一直不断地蜕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04:06 3

摘要:书画二者,宛如并蒂之花,生于人类精神的灵壤,同根而异葩,在历史幽微深处,以各自风姿,应和着时代脉搏,悄然蜕变、延展,其脉络勾连之处,藏着文明演进的隐秘线索。

作者:天三 2025年3月29日于广州

书与画:并蒂灵根自屈伸

书画二者,宛如并蒂之花,生于人类精神的灵壤,同根而异葩,在历史幽微深处,以各自风姿,应和着时代脉搏,悄然蜕变、延展,其脉络勾连之处,藏着文明演进的隐秘线索。

鸿蒙肇始:混沌未分的原初图景

回溯文明的破晓时分,文字与绘画尚无泾渭之分,皆发端于人类对世界的直观摹写与表意诉求。旧石器时代岩画,那些拙朴却有力的线条,或勾勒狂奔的兽群,或刻画持械的猎手,既是具象的画面,又是早期记事的符号。

彼时,画为表意,字亦如画,二者相融于原始人类对生存场景的记录,它们是文明初始的呢喃,以最本真的形态,将人类的观察、想象与渴望,镌刻于岩石、兽骨之上,在混沌中孕育出书画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的基因密码 ,成为人类与世界对话的最初语言。

分途与互鉴:笔法与意境的神秘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书画逐渐分野,各自搭建起独特的艺术殿堂。书法以汉字为基石,在笔法、结构、章法间铺展乾坤万象。从殷商甲骨文的瘦劲古朴,镌刻占卜祈愿的神秘;到秦篆的规整匀停,彰显帝国一统的威严;

再至行草的连绵跌宕,挥洒文人墨客的不羁才情,书法借笔墨流动,将文字从实用推向艺术的至境。笔法上,中锋如君子立身,端正劲挺;侧锋似舞者旋身,灵动多变;逆锋若勇士逆行,奇崛生姿。字里行间,疏密、虚实、开合之妙,恰似音乐的节奏,奏响灵魂的和声。

绘画则以笔墨、色彩为媒介,绘尽世间诸般色相。自顾恺之“传神写照”,以线条捕捉人物神韵,人物画开启了对人性深度探寻的旅程;吴道子“吴带当风”,笔势豪放,为画作注入飞扬的生命力;宋元文人画家以山水花鸟为寄托,逸笔草草间,寄寓内心的逸趣与旷达,绘画从对物象的写实描摹,转向对精神意境的幽微探寻。看似分道扬镳的书画,在深处却暗通款曲。

绘画借鉴书法用笔,使线条更具骨力与韵律,赵孟頫以书法笔意绘竹石,笔笔含情,尽显笔墨交融之美;书法亦从绘画的构图布局中汲取灵感,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宛如绘画中的远近、浓淡之境,二者在意境营造上,皆追求一种超越形骸的空灵之美,于有限中蕴含无限。

风格演变与精神镜像

书画风格亦随之更迭。大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昌盛,书法尚法,颜真卿楷书雄浑大气,笔力千钧,彰显盛世的豪迈自信;绘画重色,青绿山水金碧辉煌,绘出山河的壮丽雄浑,皆是时代精神的直观映射。而在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之际,书画又成为文人墨客寄寓黍离之悲、家国之思的载体,笔墨间流露出的沧桑与坚韧,是时代苦难的深沉回响。

在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书画风格也相互影响、融合。佛教东传,带来异域的绘画风格,与本土绘画碰撞交融,催生了敦煌壁画这一艺术瑰宝,色彩绚丽、造型独特,既有中原文化的底蕴,又有西域文化的风情;书法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也不断丰富自身,如日本一直保持着对汉字书法的研习与创新。

书画,在历史长河中蜿蜒前行,时而分途,时而汇聚。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着人类的思想变迁、情感起伏,虽不直言时代精神,却在一笔一划、一墨一色间,藏尽兴衰荣辱、悲欢离合。未来,它们仍将在岁月中自在屈伸,以纯粹的艺术之姿,映照世间万象 ,无需言说承载何种精神,自身便是人类精神世界最鲜活的注脚。

天三(张拯华),曾用名:三天,樗櫟呆夫,一匠人,职业书画家,篆刻大家。

天三书画印!

来源:佳园有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