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罗亚斯德教——古波斯帝国国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23:12 2

摘要:波斯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波斯(今伊朗)地区的一种古老宗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论宗教之一。它以创始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名字命名,因其崇拜圣火、强调善恶二元对立的教义而被称为“

波斯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波斯(今伊朗)地区的一种古老宗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论宗教之一。它以创始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名字命名,因其崇拜圣火、强调善恶二元对立的教义而被称为“拜火教”。以下是其起源、发展与消亡的概述:

创始人与早期教义
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波斯东部(今伊朗东北部或中亚地区)。根据传统说法,先知琐罗亚斯德在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之间(具体时间有争议)获得启示,创立了以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意为“智慧之主”)为最高神的宗教。教义核心是善恶二元论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代表光明、真理与秩序,对抗恶神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象征黑暗与混乱)。人类需要通过善思、善言、善行选择光明,最终在末日审判中实现世界的净化。成为波斯国教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330年):波斯帝国君主如居鲁士大帝大流士一世推崇琐罗亚斯德教,将其作为帝国统一的意识形态工具。萨珊王朝(224–651年):琐罗亚斯德教被正式定为国教,教义系统化,祭司阶层(麻葛/Magi)权力极大,宗教文献《阿维斯塔》(Avesta)被编撰成书。宗教特点火崇拜:火象征光明与神圣,寺庙中设有永恒燃烧的圣火。天葬习俗:因视尸体为不洁,信徒将遗体置于“寂静之塔”供秃鹫分解。道德准则:强调诚实、勤劳与环保(如保护水源和土地)。阿拉伯征服与伊斯兰化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651年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军队灭亡,波斯被纳入伊斯兰帝国版图。宗教压迫与改宗政策:伊斯兰统治者对非穆斯林征收重税(吉兹亚税),许多琐罗亚斯德教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寺庙被毁,文献散佚。内部问题教权与王权冲突:萨珊王朝后期,祭司阶层腐败,教义僵化,削弱了民众支持。外来宗教冲击:基督教、摩尼教等竞争削弱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力。幸存与流散帕西人(Parsis)的迁徙:为躲避迫害,部分信徒于8–10世纪迁至印度西部(今古吉拉特邦),形成帕西社群,保留宗教传统。伊朗的少量信徒:现代伊朗仍有少数琐罗亚斯德教徒,被视为波斯文化的象征。

来源:司徒司空司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