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富士中画幅GFX系统,除了极致的画质和影调外,另外一个有趣的玩法就是转接各厂家的镜头。之所以会产生针对富士GFX系统的转接,一方面是早期的富士GF系列镜头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富士GF系列镜头价格高昂。
在没有大量接触美能达镜头之前,很难想象富士GFX中画幅系统的转接的镜头竟然是美能达镜头。
富士中画幅GFX系统,除了极致的画质和影调外,另外一个有趣的玩法就是转接各厂家的镜头。之所以会产生针对富士GFX系统的转接,一方面是早期的富士GF系列镜头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富士GF系列镜头价格高昂。
在使用富士GFX中画幅系统之前,由于手头有一系列佳能的镜头,所以刀客的富士GFX系统,在保留了几只常用的富士镜头头外,其它的镜头一直采用的是佳能镜头的转接方案。然而在佳能的转接方案中,能使用的镜头为数并不多。能完美覆盖中画幅的佳能镜头只有佳能EF40mm/2.8、EF300mm/2.8和适马EF口的DG 100-400mm/5-6.3 OS和DG 40mm/1.4 Art、DG85mm/1.4 Art等几款镜头,而且有几只镜头转接后还有些许黑角。
去年在二手市场淘旧镜头,找到了几只美能达的老镜头,有MC\MD手头镜头,也有几只美能达A卡口的自动镜头,为了测试这些镜头的在现在数码相机的表现,尝试把这些镜头转接到了佳能RF系统,其表现出人意外的好,于是就有了将这些镜头转接到GFX系统上的想法。
于是,将美能达A卡口的几只镜头转接到GFX系统上,效果出奇得好。美能达AF24mm/2.8,50mm/2.8 Macro、100mm/2.8 Macro基本可以完全覆盖中画幅,没有黑角,甚至连变焦100-300 APO,70-210/F4都可以接近完美。而在转接美能达MC/MD镜头时,就显得更为夸张。MC35/1.8、MC35/2.8、50/1.4、58/1.4、85/2、100/4、135/2.8、200/3.5等镜头都能完全覆盖GFX的像场,变焦镜头70-210/F4、100-200/F5.6也比较好地覆盖了GFX的画幅。
这确实很意外。以前在一些社区看到了有人转接手动镜头,但仍然主要集中在120相机镜头和一些高端品牌镜头,对一般用户的帮助不大。而美能达当年的老镜头不仅量大价低,而且其色彩表现一直在行业独树一帜,与富士的色彩配合起来色彩表现会更加出色。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市场上的美能达镜头转GFX机身的转接环,都是手动对焦的,美能达自动对焦镜头转接到GFX机身上,也只能使用手动对焦。这一点对要求高一些的人来说,并不完美。但对于拍摄风光、人像题材的环境,手动对焦对拍摄影响不大。
由135系统转接到GFX系统后带来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焦距和光圈的转换系数,中画幅等效135系统的转换系数为0.787,所以135系统的50mm焦距转接到GFX系统后会接近广角,实际的视角会成为39.35mm,光圈也随之改变,F1.4的光圈会变成F1.1,而F1.2会变成F0.944的光圈,这就会喜欢大光圈虚化的朋友带来了更为有趣的玩法。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几十年前的老镜头,能不能喂饱现在5000万像素的传感器?为此刀客将前面所提到的几款镜头的实际表现,与富士原厂镜头进行了一一比对。将富士原都厂的 GF35-70/4.5-5.6和GF23/4 R LM WR作为参考,从像场和分辨率方面进行一些测试。
MC W.ROKKOR-HH 35MM F/1.8
美能达MC35mm F1.8是一款传奇镜头,就是传说中的“漫步者”,从成像素质来看,是当年手动镜头中翘楚。这只镜头采用了6组8片结构,光圈叶片6片,镜头直径55mm,最近对焦距离0.3米,做工相当扎实。后续的Minolta MD 35mm F/1.8虽然保持了相同的镜组结构,但在用户中间影响就差了很多。
这只传奇镜头不仅在画质上有优秀的表现,在像场方面,也出奇的好。在转接到富士GFX系统上,暗角几乎不可见,完美覆盖了4433画幅。
漫步者转接到GFX上后,焦距变成了27.54mm,接近28mm广角,最大光圈也F1.8附近。
分辨率方面,中心画质非常优秀,肉眼观察与GF35-70镜头的35端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在边缘画质方面,光圈缩小到F8至F11,边缘画质没有提升,画质很软,分辨率不高,无法与现代镜头相提并论。当然了,如果考虑到转接后这只镜头变成了28mm F1.4的广角,边缘成像偏软也就可以接受了。
事实上,这种边缘画质不高的影响,在近摄时表现明显,但在日常使用时,影响很微弱,只有在极限的四角能感觉到画质明显下降,整体分辨率依然还是很优秀。
这只镜头另外需要注意的点就是焦距的变化。35mm/1.8原来是新闻记者和人文摄影者的最爱,但当镜头参数变成28mm/1.4时,这就变成了一只偏重于风光摄影的镜头。而另一只MD58mm/1.4则更适合人文摄影环境。
MC ROKKOR 58mm F1.4
美能达早期的镜头制造工艺优秀,用料也很足。在标准系列中,除了声名显赫的MC58mm/1.2之外,经济实用的58mm/1.4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对于漫步者,这只镜头在转接后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美能达后的的50mm/1.4表现不好,像场缩小了不少,不仅暗角明显,而且有黑角,这也间接证明了后期美能达镜头做工多少有些缩水。
MC ROKKOR 58mm F1.4在转接到GFX系统后,性能参数变成了45mm/1.1,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焦段。
在像场覆盖上,这款镜头完全覆盖了GFX的画幅,四边有轻微暗角,几乎可以忽略。
在实际拍时,四边暗角几不可察,非常完美。
分辨率方面,全开光圈,边缘偏软,中心画质接近GF35-70。当光圈缩小至F5.6,中心分辨率与GF35-70几乎没有区别,四角的分辨率要低一些,能明显分辨出。
MINOLTA MD 85MM F2
美能达MD 85mm F2相对传说中的F1.7上市要晚一些,目前的市场价格也很便宜,但这只镜头的素质却不应补低估。
这只镜头在转接到GFX系统后接近完美,四角无暗角无黑角,分辨率也优秀。
在分辨率方面,中心区域MD 85mm F2有一些色散,分辨率略低于GF35-70,对比度略好于后者。边缘画质略有下降,与GF35-70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但低分辨率区域只在四角,对日常拍摄影响不大。
从实拍样片看,MD 85mm F2在色彩方面要比GF35-70要好很多,分辨率实际表现很好,中心画面很锐。
MD 85mm F2转接后焦距和最大光圈变为67mm F1.6,与常规焦段相比,有点奇怪,但作为70mm焦段用,倒也没有什么影响。
MINOLTA MC TELE ROKKOR 135MM F2.8
美能达135/2.8是一只非常实用的镜头,成像素质不错,转接到GFX系统上,变成了参数接近105mm F2.2的镜头,非常适合拍人像。
在转接到GFX系统后,MC TELE ROKKOR 135MM F2.8四角有较为明显的暗角,并非是黑角,对日常使用影响不大,后期校正后剪裁幅度很小。
在分辨率表现方面,MC TELE ROKKOR 135MM F2.8较富士GF35-70套头要低一些,放大到100%对比,这只头仍然具有典型的早期镜头的特征,色散可观察到,相对于现代镜头锐度要差一些。
但相对于其它美能达镜头,这只镜头的边缘画质下降不大,与GF35-70相比,虽然分辨率不占优势,但差距没有那么明显。
从实际拍摄的结果来看,MC TELE ROKKOR 135MM F2.8的色彩和分辨依然能打。
总体来说,这是一保值得转接玩一下的镜头。
MINOLTA MD 70-210MM F4
这是一只1958年上市的轻便性变焦镜头,也是有传奇色彩的一只镜头。镜组结构采用的是9组12片结构,徕卡也依据这一款镜头推出了相同结构的镜头,但镀膜与这只镜头不同。
这只镜头转接到GFX系统上,从70端到210端都能覆盖4433画幅,但210端有可察觉的暗角。
到210端,暗角比较明显,后期可以校正后影响轻微。
尽管有明确的暗角,但在实际拍摄中,后期略作裁剪,对实际效果影响不大。同时虽然测试样张显示分辨率不高,但在实际拍摄中,无论是70(55)端还是210(165)端,当光圈为F11(F8)时,画质还是经得起考验的。下面这张照片就是210端的拍摄结果。
MD 70-210MM F/4转接到GFX系统后,焦距变成了55-165mm,最大光圈变成了F3.1,这是一个非常实用且有趣的焦段,甚至可以当成挂机头使用。
考虑到大家的阅读体验,下面直接给大家美能达各种镜头的测试结果。
ROKKOR-TC 100mm F4
转接后参数:78.7mm F3.1
像场覆盖:轻微暗角接近完美,无黑角
画面素质:中心画面素质不错
特色:迷人的焦外。
MC TELE ROKKOR 200mm F3.5
转接后参数:157mm F2.75
像场覆盖:无暗角,像场覆盖完美。
画面素质:中心区域画质优秀,边缘画质有所下降。
特色:色彩复古。
至于美能达AF自动对焦镜头,我们下期再讲,那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来源:西域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