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起电话,那头竟然上来就是一句质问,大概意思就是说大会堂内存在安全隐患,问沈勃这个设计师是怎么当的,并让他立刻过来开会商量对策。
1959年,人民大会堂发生了一件怪事。
这是大会堂首次举办国宴,外宾众多,岂料宴会厅正上方的天花板内却藏了五十个人!
这50个人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盯着下方来宾,国宴吃了多久,他们就盯了多久。
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他们又是谁?
时间回到事发当晚。
就在宴会举办前七个小时,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沈勃的办公室内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接起电话,那头竟然上来就是一句质问,大概意思就是说大会堂内存在安全隐患,问沈勃这个设计师是怎么当的,并让他立刻过来开会商量对策。
电话挂掉,沈勃才后知后觉,来电人不是旁的,正是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同志,别人兴许会撒谎,连他都这样生气,大会堂十有八九是真出事了!
不敢耽搁,沈勃立刻起身出发,这一路上他也在脑海中不断思考、不断推演。
要知道,人民大会堂的施工设计时间虽然短,前前后后不过一年时间,可包括他沈勃在内,所有人都是拼尽全力,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尤其是针对安全方面,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沈勃连地震这样的天灾都考虑进去了,直接从沈阳方面定制了一根五十五吨重的钢梁,可以说,只要不是八九级那样的特大地震,大会堂主体都有十足的把握挺过去。
这样一座堪称堡垒的建筑怎么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呢?
恍惚间,沈勃走进了市委办公室,抬头一看,好家伙,里面不光有两位市委书记、市长、公安单位的一把手,甚至还有几名中央的高级干部。
所有人面色都异常凝重,见此情形沈勃哪里还能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都来不及敬礼,他赶忙询问起了事出何因,是哪里发现了问题。
闻言,还是公安系统的同志率先开口:
“刘工,不是建筑结构的事情,是电线,是吊顶上密密麻麻的电线!”
一瞬间,沈勃的脑海轰的一下炸开,原因很简单,只因这个问题当初他也考虑过,奈何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才只能将就。
其实,在设计大会堂架构时,沈勃的本意是全部使用钢材搭建,但向上汇报过后他却得知了一个棘手的情况,那就是新中国的钢产量太低了,全年只有一百五十八万吨,其中绝大多数还要用于国防建设、修桥开路,根本匀不出那么多钢材供大会堂使用。
没办法,沈勃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使用中国传统工艺,用木龙骨架替换掉原方案中的钢材。
当然,中国匠人的手艺还是有保障的,虽是木质,强度、抗震性依旧是一顶一的棒,可凡事有利也有弊,木头的好处一大堆,例如轻盈、韧性好,可防火性却是弱项。
究其根源也不难理解,古时候可没有电,房梁上可没有那么多电线,反观人民大会堂,为了确保亮度和体验感,当时几乎每隔几米就是一盏灯,为了把它们串联起来,天花板内部密密麻麻全都是电线。
即便沈勃已经足够小心,在大部分电线外围包上了一截钢管,可连接处却仍然存在隐患,一旦短路,棚顶很有可能起火坍塌,届时那可就是外交事故了!
一楼还好,二楼的情况最为危险,除了天花板,地板下面也有电线,最重要的是,这里接待的还都是重要来宾,眼看着距离开席只剩下不到七个小时,警方这才赶忙找到了市委,同时喊来了总设计师沈勃。
闻言,沈勃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当他在思考对策之际,一旁便有人提出了建议,希望请示上级,让周总理换个地方宴请外宾。
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来是时间上来不及,二来邀请函已经发给宾客了,这时候换地方岂不是等着让外人看笑话吗?
再加上周总理此时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大家实在是不忍心再麻烦他老人家,没办法,现在还是要靠沈勃,靠他想出一个万全的主意来。
沈勃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和天花板上的50个人,又有什么关系?
这50个人,跟人民大会堂脱不开干系。
人民大会堂刚建立,天花板上的电路问题并没有处理好,眼看国宴即将展开,万一漏电,或者是断电,中国就会在国际上丢脸。
这可难倒了总设计师沈勃。
短期内处理那么多电线,保证它们不会短路起火根本不可能,与其如此,不如减少一些桌椅,重新规划宴会格局,尽量留出一条宽敞的消防通道。
这样一来,就算发生了火灾,与会众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撤离到安全区域。
闻言,众人没有多说什么,立刻起身找到了国宴的总负责人郑连福同志,想要询问他临时改变格局的可行性,但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听这话郑连福竟二话没说直接摇头否决了!
至于为何也很简单,要知道在最初的人员名单出炉后,郑连福接到的参宴数据可是足足五千人,十人一桌,这就是五百桌,可人民大会堂内最多最多只能摆下四百七十二桌,多一桌都放不下。
所幸就在宴会前三天,外交部的负责人更新了名单,将人数锁定到了四千六百四十七人,这才解了郑连福的燃眉之急。
这些人、这些桌椅,可以说是“严丝合缝”正正好好,根本没办法撤掉,毕竟总不能让外宾们站着吃饭,又或是二十人挤在一张桌子上吧?
不仅如此,就算还有操作的空间,时间上也同样来不及了,这第一次国宴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郑连福也是一样,菜品加工、上菜、礼仪、器皿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他都必须事必躬亲,真的是一点精力也腾不出来了。
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听到郑连福的大倒苦水,沈勃无奈只好重新构思对策,光在办公室里想肯定不行,他当即带着一众建筑工人、电工赶到了大会堂视察情况。
一干人等直接扎进了两层吊顶里挨个排查,待发现一些可能存在隐患的点位后,沈勃本想着就地安放水桶,再派人时刻盯紧,一旦冒烟立刻上前扑灭。
可很快他就自己否决了这一办法,原因很简单,一来吊顶内部的空间太过狭小,根本没办法储存太多的水,二来宴会厅两层人来人往,万一震倒了水桶,水洒在电线上反倒更危险。
就在沈勃纠结犹豫之际,突然间,几个蹲在天花板房梁上检查电路的工人让他灵光乍现:
“水桶不行我们还有人啊!”
简单来说,沈勃的计划便是派出一些工人在天花板内“蹲点”,倘若发生火灾,直接用棉被灭火,这样一来就能无时无刻盯着线路了。
就是苦了大家伙,几个小时不能动弹,蜷缩在狭小的空间内,那滋味一般人还真受不了。
本以为会有很多人推脱不愿,但现实却是沈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一听说这个办法,在场的五十名工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主动举手报名参加,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沈勃也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响当当的工人阶级”!
没再多说什么,全体成员立刻上房,出于保密需要,他们的举动除了沈勃之外无人知晓,甚至就连国宴总负责人郑连福也不知情。
50个人爬上天花板后,首次国宴究竟有没有发生火灾?这场国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了防止大会堂电路引发火灾,这50个人必须在天花板上严阵以待,生怕哪里疏忽。
晚上七点整,随着一曲《东方红》的奏响,万众瞩目的新中国首次国宴也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领导下正式开始。
看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场面,在场中国人都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唯有沈勃不然,他紧张的盯着天花板,并在心中默默祈祷,祈祷天佑中华、保佑这场盛会万无一失。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就在周总理上台致辞的末尾,不知何处传来的一阵爆炸声却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闻声,沈勃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不单是他,吊顶上的五十名工人亦是心头一惊,他们赶忙四下张望,寻找着问题的来源,还是直到一分钟后,保卫科的同志找到周总理汇报情况,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爆炸的源头并非电路,而是大会堂的后厨,是一名老厨师用惯了煤炉,煤气才用了没几天本就不熟练,再加上精神高度紧张,一时间竟然搞错了煤气灶的使用方法,本来应该是先点火后开气,他倒好,煤气打开了半天才慌忙引燃了点火棒。
煤气泄露过多,再遇明火,灶台砰的一下炸开,铁锅被直接炸飞,又重重摔到了地面上。
原来如此,听到解释,沈勃顿时长舒了一口气,而台上的周总理也展现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风范,打个哈哈就岔过了这个小插曲,演讲继续,没过一会儿此起彼伏的掌声就让外宾们淡忘了刚刚的爆炸。
幸运的是,在这之后本次国宴就再没出现过意外了,值得一提的反倒是席间的种种。
就比方说那排“违和感”十足的红绿灯,它们就这么突兀的出现在了主席台两侧,一边总负责人郑连福还在不断的指挥、操作,那模样像极了一名交通警察,他这是在干什么呢?
原来,此举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一个无奈之举。
将近五千人的盛宴,服务人员必定不能太少,据统计至少也有一千两百多人,这么多人该怎样统筹规划,准备期间可是难坏了郑连福,他清楚无论培训的多么严格、完美,事到临头也肯定会有人出岔子。
这场国宴可是新中国的脸面,他自然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而在苦思冥想之下,一次偶然间的回眸竟给到了他新思路。
通过交通信号灯,郑连福想到了用亮灯指挥服务员工作的办法,黄灯亮,服务员准备就绪,绿灯亮开始服务宾客,红灯亮则立刻停止手上的动作,站在一旁等待吩咐。
事实证明这一招也真有奇效,全场服务人员动作整齐划一,引得不少外宾叹为观止,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这不,一名陪在毛主席身边的女服务员就出了岔子。
由于太过紧张,她一时间竟然忘了看灯,绿灯都亮了半天,她却始终一动不动,端着一杯水像根木头一样发愣。
此举让在场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但不幸中的万幸,正因为她的身边是毛主席,伟人的高情商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只见毛主席缓缓走到了服务员面前,又是聊天又是安慰,回到饭桌后又笑着替她解释了起来,说她年纪小、太紧张,看到面前这么多“大人物”一时间不知所措很正常。
这话既是替服务员找补,也是变相抬高了同席人的身份地位,一听这话,众人都是哈哈一笑,没有半点挑理的意思。
见状郑连福终于把心放到了肚子里,旋即转身继续忙碌了起来。
事实上,他这个总负责人算得上是席间最忙的了,又要控制“红绿灯”,又要安排各位领导、各位外宾的发言时间,以及歌曲播放顺序,更有甚者,他还要随时赶去后厨调整烹饪、上菜的时间,有一点差错都不行。
在他的努力下,这场宴会亦是圆满结束,而听到宾客们起身离席的声音,天花板上的五十名工人总算长舒了一口气,他们的汗水已经浸透了衣衫,双腿僵硬到站都站不起来,只能顺着房梁一点点爬出来,又缓了十多分钟这才落地。
很多人或许了解过这首次国宴的盛况,却绝对不知道这背后的辛酸苦辣,不知道除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运筹帷幄之外,这些负责人、设计师、工人同样居功甚伟!
来源:西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