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如此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精神力量、创造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有效提高党的创新理论解释力、影响力,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
为什么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科学技术发展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哲学社会科学说到底就是关于人及其社会关系的科学,它直接影响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一个没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支撑。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要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关键在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表达,话语背后体现着意识形态的碰撞。西方话语理论提出的话语权、议程设置等,都直观地指出了不同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中控制与反控制的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但是我国在国际交流中却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但需注意,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是外在表达。话语构建依托于学科建设,从而使话语具有学理性的逻辑表达。没有深厚学术内涵的话语体系,会使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失语”,受到西方价值和思潮以学术为介质的话语冲击,甚至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思想理论创新、传承和传播创造条件。知识体系是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共同构成的系统化知识架构,旨在将分散的知识整合为具有内在逻辑和功能关联的有机整体。分散的知识主要是指生产、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它们通过学理化凝练上升为理性思维,并成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得到传承和应用。那么,指导思想、意识形态、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已经是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为什么也需要学理化呢?因为政治话语需要向学术话语转变,一方面得到学理化的逻辑论证,以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要成为知识体系,从而进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习体系,从而得到传承、传播。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如此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精神力量、创造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有效提高党的创新理论解释力、影响力,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
构建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要回答和解决人和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研究和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心任务和主体内容。
要具有鲜明的自主性。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于文化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文明基因、核心价值、传承介体。文化自信来自文化的主体性,而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知识凝练和理性表达,是文化传承的能动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化主体性必然且迫切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今日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创新理论,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我国目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同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匹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增强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等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要求和本质特征。
要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体系。一方面要涵盖当今世界上的基本学科,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一是包含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和党建等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二是根据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如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三是着眼于中华文化的赓续,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如甲骨学、敦煌学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条件和基本形式。
怎样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以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思想、重要经验进行学科化整合、学理化阐释为着力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程。要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研究阐释这一思想,既抓住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心内容,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回答和解决人和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指导。
以“两个结合”为最大法宝,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断巩固自主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今中外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而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经济社会问题而形成的成果,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增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
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不足之处陆续显现,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立场、理性主义传统的独断观念、逻辑推理中的线性思维等,都值得反思。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排斥西方体系,而是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着眼于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要探索中国的发展规律,还要提炼中华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这样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既吸收、融合西方知识体系的精华,又克服其片面性;是自主的,又是为世界作出贡献的。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方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华文明内涵、中国对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回答和方案。学术体系方面,要重视研究的价值、立场和范式、方法,吸收西方学术的有益养分,克服其片面性,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所形成的人民性、历史性、系统性、辩证性等思维。话语体系方面,要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将其更好地转化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传播体系和对外交流体系。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3日 第05版
作者:丁晓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