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回答我”系列视频席卷社交平台,“老祖宗”们纷纷借助AI技术“复活”,以咆哮、幽默的方式回应现代人的质疑,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狂欢。从杜甫吐槽“安史之乱中WiFi全断”的辛酸,到宋徽宗以“瘦金体不好看吗”回击刻板印象,这些视频通过AI技术赋能与网络热
□李静
近期,“回答我”系列视频席卷社交平台,“老祖宗”们纷纷借助AI技术“复活”,以咆哮、幽默的方式回应现代人的质疑,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狂欢。从杜甫吐槽“安史之乱中WiFi全断”的辛酸,到宋徽宗以“瘦金体不好看吗”回击刻板印象,这些视频通过AI技术赋能与网络热梗的融合,让历史人物从教科书中“活”了起来。
“回答我”视频的爆火,本质上是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播逻辑的重构。AI换脸、动态生成等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普通人也能参与历史人物的“复活”演绎,形成全民共创的生态。这种“对话式传播”消解了历史事实的沉闷,使知识以更符合短视频时代用户习惯的方式传播。然而,此类形式若仅停留在“咆哮”与“反差”的表层,容易陷入同质化与娱乐化的窠臼。
技术仅仅是工具,文化的生命力更需依托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屏幕。例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以舞蹈结合虚拟场景;消防、文旅等官方账号借势宣传,展现了跨界联动的潜力;传统文化IP与游戏、动漫、影视的深度融合等等。
技术可以有效地表达历史,但不可消解其厚重感。这一类视频看多了,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并且内容里面所传递的部分历史事实是否存在杜撰,也有待商榷。
在“回答我”之外,中国文化应当探索更多元的表达形式。技术驱动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唯有结合深度、互动与多维视角,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扎根于当代土壤。
来源:盛世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