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化现象与汉语偏正复句性质的再认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09:19 2

摘要:一般认为,偏正复句是现代汉语复句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其分句之间有主次之别。表示次要意义的从句常居于前,由前置关联标记引导;表示主要意义的主句多居于后。从句与主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有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多种类型。确定偏正复句性质的根本在于前置关联标记的词类归

一般认为,偏正复句是现代汉语复句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其分句之间有主次之别。表示次要意义的从句常居于前,由前置关联标记引导;表示主要意义的主句多居于后。从句与主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有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多种类型。确定偏正复句性质的根本在于前置关联标记的词类归属,这些词的词类由其后接成分的性质决定。

前置关联标记后接成分性质

对关联标记后接成分语法性质的讨论,最早可追溯至《马氏文通》。马建忠借鉴西方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成果,创立了首个汉语词类系统。《马氏文通》认为,连字(连词)的语法功能是“字句相接”,即连词的后接成分是“句”,由连词引导。所谓“句”,指“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解读,相当于含有定式动词(finite verb)的谓词性结构。将含有定式动词的谓词性结构视为“句”,是符合印欧语语言事实的。在英语中,连词引导的一定是含有定式动词的从句,而从句必须由连词引导。鉴于连词与从句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依据后接成分的性质判定连词,进而确定复句类型的做法是合理可行的。然而,西方语法研究的成果并不符合汉语动词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的语言事实。

考虑到汉语的独特性,《马氏文通》提出了“读”的概念。“读”指的是“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句”“读”都有语词(谓语),都是谓词性结构,区别在于“句”的“辞意已全”,而“读”的“辞意未全”。站在西方语言的角度看,“句”是含有定式动词的谓词性成分,充任谓语核心,具有陈述功能;而“读”相当于动词发生形态变化之后的分词短语、动名词短语等非谓语定式动词短语,可以自由充当起词(主语)、止词(宾语)、静字(表语)或状字(状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指称化。在分析推拓连字(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所谓偏正复句中的前置关联标记)的性质时,马建忠认为,推拓连字是“读”的形式标记,其后接成分是指称化的“读”,而非具有陈述功能的“句”。

综观马建忠对连字、推拓连字的分析可知,他既借鉴了西方语法关于连词的标准与结论,又根据汉语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后人多继承其对连词接“句”的认识,认为连词连接从句,从句由连词引导,而往往忽视了推拓连字是“读之记”的主张。究竟哪种观点更贴近汉语的语言事实?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应仅局限于从句法平面确定关联标记后接的是否为谓词性结构,还应从语义平面探究后接成分到底表示陈述还是指称。这是审视所谓汉语偏正复句性质的核心问题。

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现象

指称(designation)与陈述(assertion)是语言表达的两种基本形态。指称是所指,可以用“什么”指代,反映在句法上是体词性成分;陈述是所谓,可用“怎么样”指代,在句法上体现为谓词性成分。也就是说,体词性成分表示指称,谓词性成分表示陈述。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指称和陈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朱德熙在《自指和转指》一文中,将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细分为自指和转指两种情况。自指是指谓词性结构指称化后,语义保持不变,如“开车的技术”“装书的箱子”中,自指“VP的”表示动作本身;转指则为谓词性结构的句法成分发生提取,转化为名词,意义也随之改变,从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本身转化为表示与行为动作或性质相关的事物,如“开车的”“装书的”为转指,分别指称动作的施事、工具等。朱德熙认为,谓词性成分发生指称化的条件来自“实在的形式标记”,如“(VP)的”“(VP)者”“所(VP)”。但近年来有关动词指称化的相关研究并不支持指称需要形式标记的论断。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汉语语法中,同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相关联的还有体词性成分陈述化问题。朱德熙在《关于先秦汉语里名词的动词性问题》一文中指出,先秦汉语“N+而/则+V”结构中,主语(即“而”前名词)的陈述性“是句法位置赋予它的,不是名词本身的性质”。这一现象表明,汉语体词性成分可以表示陈述,产生陈述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句法位置。鉴于语言严密的系统性,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与体词性成分的陈述化应具有相互对应的特征——既然体词性成分陈述化是由句法位置赋予的,那么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产生条件也应源于句法位置。

语言事实显示,处于谓语位置的谓词性成分只能用“怎么样”指代,而处于主语、宾语位置的谓词性成分都可以用“什么”指代。这说明,谓词性成分在谓语位置具有显著的陈述功能,而在主语、宾语位置上则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指称性。比如,在句子“去年他找到工作了”中,“他找到工作”可以用“怎么样”指代,具有陈述功能;而在“他找到工作让父母非常高兴”“我不知道他找到工作”这两个例子中,处于主语、宾语位置的“他找到工作”可以用“什么”指代,具有指称性。

概言之,句法位置是谓词性成分指称化或体词性成分陈述化的重要原因。处于主语、宾语位置的谓词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指称性,相当于《马氏文通》中的“读”;而居于谓语核心位置的谓词性成分具有鲜明的陈述性,即《马氏文通》中的“句”。换句话说,如果谓词性成分具有陈述功能,其所处的句法位置一定是谓语的核心;反之,若谓词性成分具有指称性,其所处的句法位置就一定不是谓语的核心,而是主语、宾语等非叙述性谓语核心的位置。

现代汉语偏正复句性质

利用替代、变换等语法手段可以发现,传统认知中所谓偏正复句前置关联标记的后接成分具有一定的指称性。比如,谓词性成分“他找到工作”出现在表示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关联标记“尽管”“因为”“要是”“只要”“为了”之后(“尽管他找到工作,生活还是很困难”“因为他找到工作,大家都来表示祝贺”“要是他找到工作,太阳就打西边儿出来”“只要他找到工作,生活状况就能有所改善”“为了他找到工作,妻子付出了很多努力”),都能用“什么”指代(“尽管什么,生活还是很困难?”“因为什么,大家都表示祝贺?”“要是什么,太阳就打西边儿出来?”“只要什么,生活状况就能有所改善?”“为了什么,妻子付出了很多努力?”),与前文居于主语、宾语位置的指称化结构有着相同的句法表现。这既说明“他找到工作”在句中所处的不是谓语的核心位置,不体现陈述功能,而是具有指称性质,是《马氏文通》提及的“读”,也进一步证明前置关联标记为“读”的形式标记,不应被视为连词。逐一分析现代汉语因果句、条件句中前置关联标记的性质,可以发现,学术界普遍认定的表因果、条件关系的连词,其实质为介词或副词。这一结论可以触发对汉语句类、特别是所谓偏正复句性质的重新思考。

传统观点认为,汉语的句类系统包括单句和复句,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偏正复句包括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如果所谓偏正复句前置关联标记连接的谓词性成分都具有指称性,即“读”,而不是复句的从句,那么这些关联标记就都不是连词。如果这些关联标记与表示因果或条件的词语性质一样,是介词或副词,那它们与后接成分就构成介宾结构或状中结构,在句子中充当状语,修饰后面的句法核心。如此一来,以往研究中所谓的偏正复句,就应为状语居于句首的单句。据此,汉语的复句系统将大大简化,复句只包含联合复句,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表示并列、连贯、选择或递进关系的句子。

随着学术界对汉语指称和陈述范畴研究的深化,特别是自指与转指理论的进展,汉语偏正复句的本质特征得到重新审视。这体现了中国学者立足语言事实、彰显汉语特色、建构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自觉,并将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人类语言学研究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