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 “点燃” 乡村新热度乡村振兴,文化先行。2024年5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文化高地,赋能基层文化工作。温岭积极响应,6月,选派文化特派员奔赴乡村,实现16个镇(街道)覆盖。对乡村文化发展来说,这并非一次单向前行
“文化+” “点燃” 乡村新热度乡村振兴,文化先行。2024年5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文化高地,赋能基层文化工作。温岭积极响应,6月,选派文化特派员奔赴乡村,实现16个镇(街道)覆盖。对乡村文化发展来说,这并非一次单向前行,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当下,风和日暖,春到人间。温岭的乡野大地上,已上演着一场场春日盛景。金黄的油菜花为前景,身着白色旗袍的阿姨们撑着油纸伞缓行,远方的蓝天白云成了最佳底色,摄影师们快门按得停不下来;夜幕降临,篝火燃起,“王氏大花灯”“五兽”“滚八蛮”等多个温岭本土非遗项目带着游人们穿梭在花田中,共同燃灯祈福;“村晚”也不再拘泥于舞台当中,村民当起“民星”,他们脚踏田间地头,实景演绎着乡村邻里的共富新故事......文化特派员入村,都发挥了什么作用?通过这些乡村新画卷,可以找到最真切的答案。
文化筑基,发展提质
3月22日晚,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活动在城南镇后岭村盛大开幕。活动融合传统民俗、群众艺术与乡村旅游,全方位展示温岭美丽乡村活力以及山海文化魅力。13个“村晚”节目中,7个由文化特派员策划排演,后岭村文化特派员江君方更是亲自带着城南镇文艺轻骑兵登台表演。自1月底接到通知,江君方便在温岭市委宣传部和文广旅体局等部门的统筹下,参与节目的遴选和编排。“好在我们有了文艺轻骑兵队伍。”江君方说。
依托温岭市700余期“乡村艺(体)校”课程基础,文化特派员们派驻入村前,温岭已深耕出一片“送、种、育”文化的沃土。文化特派员们派驻入村后,便开始积极组建镇级文艺轻骑兵队伍。在全市层面上,温岭进一步整合资源,邀请20名温岭籍在外文化人才组建顾问团,培育市、镇、民间三级文艺轻骑兵队伍,涵盖本土非遗传承人、文艺骨干等,构建“特派员+文艺轻骑兵”工作体系。这场全国“春季村晚”,正是这一体系联动的实践成果之一。成效如何?数据最有说服力。当晚,“村晚”吸引市内外村民游客超3万人,线上同步直播点击量近30万。
早在今年1月,派驻大溪镇方山村的台州市级文化特派员谢法标和温岭新河镇文艺轻骑兵队伍便在省级“村晚”舞台上,唱响过温岭“好声音”。以方山荷塘的美食、美景为切入口,去年,谢法标为方山村编写原创歌曲,并找来镇级文艺轻骑兵一起拍摄乡村MV。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为该村引入可观的客流,村民经营收入较2023年翻一番。夏去秋来,他又带领团队梳理谢铎文化脉络,在方山村打造浙东理学文化游线,吸引研学团队30余批次,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方山村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借助市级“乡村艺校”资源,谢法标还在村里开设手机摄影、短视频剪辑等培训课程,孵化出15名“乡村记录员”,带领他们一起用镜头记录村容村貌、节庆活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一个个文化作品,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由此带来的,是村民间集体荣誉感的迸发,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愿意投身到乡村发展中。
一年不到的时间,在各位文化特派员的推动下,温岭的乡村文脉,在本土扎根更深、发扬更广。乡村文化不再像孤置的“盆景”,已渐渐连片成势。当下,温岭还在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全域共享,通过打造文艺轻骑兵优秀节目展演、文化走亲等活动平台,将文化特派员、人文乡村、艺术乡建等体系互通互融,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整合资源,画“融”点“金”
在温岭市松门镇松建村,一个月间,十万余名赏花游客涌入。这样的盛况,从未有过。今年2月底,金黄色的油菜花花海一下子点“靓”了枯黄的田野。共富集市、乡村音乐活动等等环节,让村民们看到花海的更多功能。疾走在人群中,文化特派员叶军华常忙得满头大汗。在老石屋改造的文化文明共富空间内,他引导着游客在展板前了解松门卫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叶军华看来,花海只能算“开胃菜”。流量涌进之后,松建村不能只有花海。他和松门镇、村两委、强村公司一起提前谋划,邀请一拨又一拨年轻人入村。花海中的文明实践活动体验区、咖啡休闲区、松门卫城文化展区一一落地。半个月前,村里第一家“村咖”火速开业,日营业额最高破4000元。“喜人咖啡,进村就当一个欢喜之人。”叶军华说。入驻进村的几个月以来,他好像一个手持梭子的织布匠人,将和村庄发展有关的资源、人物通过经纬线串联起来,在松建村织出了一个别样春天。
“有了文化特派员和强村公司联手,我们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一下子就找到了出路。”松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滨说,在叶军华的建议下,接下来村里还将通过打造“趣”钓龙、滩涂赶海、“松门味”乡厨比赛、秋收研学等一系列参与式、体验式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旅业态,让松建村一年四季皆“喜人”。
温岭的东海之滨,石塘镇里箬村中,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省级文保单位陈和隆旧宅内,村咖“半满”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老石屋焕发新生机。这家网红村咖,正是由省级文化特派员朱海伟参与牵线搭桥,最终落地的。今年春节期间,在朱海伟的提议下,陈和隆旧宅和村道上以红色为主调,营造了氛围浓厚的新春布景。被朱海伟通过青年沙龙“招引”回村的青年们,则在长假期间和长辈们一起跳起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奏鼓。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运作,整个春节长假,里箬村的村道上挤满了游客。以前村民们喊破嗓子都招不过来的人流,如“自来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入。
酒香也怕巷子深!朱海伟认为,里箬村不缺资源,缺的是引流的契机。发挥文化特派功能,他当起了“贩酒商”,教村民们“酿酒”,也让外面的游客闻得到酒香。这不,春暖花开之际,村咖的工作人员又忙着为老石屋布新景,以石墙为底,花草为点缀,新的打卡点装扮起传统古村落的春日。年轻人们则开始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分享在里箬村跳大奏鼓的日常点滴。
这样生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实例,在温岭比比皆是。文化特派员入村后,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他们透过乡村资源,透视发展前景,组多方合力,通过“文化引流+场景消费”创新模式,打造沉浸式乡村旅游体验,助力乡村发展与消费升级双向奔赴。
文化赋能,“远视”未来
数据统计,自文化特派员派驻入村以来,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30余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400余场次,带动结对村增收500余万元。“送文化”不再是短暂的一场演出、一次宣讲,乡村浸润成了“香”村。
“审视”群众需求,“远视”未来乡村,广袤乡村的文化赋能之路还在继续开拓。连日来,谢法标在电脑上,正精心设计“方山香礼”莲子蜂蜜伴手礼。在大溪镇的牵头下,这一系列伴手礼产品,已和本土企业谈好合作。这也是温岭接下来通过文化特派员们,要开展的新动作之一。
温岭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温岭将全力实施“三岭”工程。一是聚焦“岭学”,发挥特派员文艺特长和团队优势,巩固“理润青年”宣讲“+活动”“+阵地”“+文艺”的工作成效,串点成线打造一批精品研学路线;二是深耕“岭艺”,健全完善文艺轻骑兵“133”工作体系,联动知名专家工作站、名家工作室,推动“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运”“村BA”等品牌活动成为特派员的金名片;三是专注“岭创”,建立文创文旅产品全流程开发机制,策划荷花季、莲子宴、油菜花海等特色文旅项目,提升本土文化的曝光度和影响力。(王萍 徐伟杰)
供稿:温岭市委宣传部
原标题《浙江温岭:文化特派员走进乡野大地,“文化+” “点燃” 乡村新热度》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