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特殊孩子的家庭干预之路上,夫妻携手并肩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支撑。然而,现实中不少夫妻在干预进程里摩擦不断,彼此埋怨,严重阻碍了干预成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份夫妻从相互指责走向默契协作的进阶秘籍。
在特殊孩子的家庭干预之路上,夫妻携手并肩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支撑。然而,现实中不少夫妻在干预进程里摩擦不断,彼此埋怨,严重阻碍了干预成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份夫妻从相互指责走向默契协作的进阶秘籍。
(一)干预理念分歧
在训练强度上,有的妈妈秉持严格理念,认为每日需安排大量密集训练,才能让孩子快速进步,比如坚持每天开展 3 小时以上的认知与语言训练。而爸爸或许觉得孩子太过辛苦,更应关注其情绪与感受,主张每天仅进行 1 小时轻松的互动游戏。
在方法选择上,妈妈可能倾向于应用行为分析(ABA)这类科学且结构化的方法,严格遵循训练步骤执行。爸爸则可能更青睐新兴自然疗法,认为顺应孩子天性更好,比如带孩子在户外自由玩耍,期望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成长。
(二)时间精力失衡
日常干预里,妈妈通常承担了大部分工作,从拟定训练计划、准备教具到具体实施,事无巨细。像每天早起为孩子准备感统训练道具,晚上还要记录孩子一天的训练情况。
而爸爸因工作繁忙或其他缘由,参与甚少,一周可能仅有一两次陪孩子进行简单活动,孩子对爸爸的依赖度和配合度都较低。爸爸偶尔参与时,由于不了解孩子的训练内容和进度,只是简单陪着孩子玩一会儿,毫无针对性,效果欠佳。例如,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时,爸爸不知道孩子当前的目标词汇,随意聊天,无法有效引导孩子。
(一)依优势特长分工
若妈妈身为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方面经验丰富,便可负责为孩子制定详尽的干预方案,规划每周的训练目标与内容,比如制定一个月内提升孩子语言表达清晰度的训练计划。爸爸若是工程师,动手能力强,就可以负责制作训练教具,例如为孩子打造一个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木质拼图。
性格温和有耐心的妈妈,在开展需要大量重复与耐心引导的训练时更具优势,比如教孩子发音,一次次地示范和纠正。性格开朗、善于社交的爸爸,则可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鼓励孩子与他人互动,像在公园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二)按日常场景分工
早晨,妈妈负责孩子起床后的洗漱、穿衣,并进行简单的生活自理训练,如教孩子自己系鞋带。爸爸则准备营养丰富且有助于感统训练的早餐,像准备不同形状、颜色的食物,让孩子通过触摸、挑选来锻炼感知。
晚上,妈妈进行睡前故事阅读,在故事中融入认知与语言训练,爸爸负责检查孩子当天训练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完成出色的部分给予奖励。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妈妈引导孩子认识商品、价格标签,开展语言和数学认知训练,如让孩子说出商品名称、比较价格。爸爸则负责安全防护,留意孩子的行动,防止孩子走失或发生意外。去公园游玩时,爸爸带领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如踢球、跑步,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妈妈在一旁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社交表现,适时引导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后,夫妻二人留出 15-30 分钟交流时间,分享孩子当天的训练进展、遭遇的问题及自身感受。例如,妈妈分享孩子今天在语言训练中主动说了一个新句子,爸爸分享孩子在户外跑步时比昨天更有耐力。在日常做家务、接送孩子途中,也可进行简短交流。比如在送孩子上学路上,交流孩子今天在学校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前商量应对办法。
当对方在干预中有做得好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如 “你今天陪孩子玩拼图的方法很有效,孩子专注度提高了很多”。同时,若有改进空间,委婉提出建议,“要是在玩拼图时,能引导孩子描述一下拼图的形状,可能对他的语言发展更有帮助”。
(一)深挖冲突根源
当冲突出现,夫妻二人先冷静下来,各自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然后坐下来,坦诚交流冲突产生的原因。例如,因孩子看电视时间的问题产生冲突,经交流发现,妈妈担心看电视影响孩子视力和注意力,爸爸则觉得孩子训练辛苦,看电视可以放松。
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每次冲突的事件、时间和原因。一段时间后,分析记录,找出高频冲突点,重点解决。比如发现每周都会因孩子的训练强度问题产生冲突,就针对这个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二)共商解决之道
针对冲突点,夫妻二人一起想办法。如对于孩子训练强度问题,可能想出的办法有:制定弹性训练计划,根据孩子当天的状态调整训练时长;将训练内容分散到日常生活中,减少集中训练时间等。双方都做出一定让步,找到平衡点。如在孩子看电视时间上,最终协商出每天可以看 30 分钟,选择有助于孩子认知发展的节目,且观看时保持合适距离。
特殊孩子的家庭干预之路漫长且艰辛,夫妻二人只有携手合作,合理分工,有效沟通,才能从相互埋怨的 “猪队友” 变为配合默契的 “黄金搭档”,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干预环境,助力孩子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为孩子撑起一片温暖而有力的天空。
来源:大赛爸爸家庭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