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愈(768-824)虽自称“郡望昌黎”,但其祖籍为河阳(今河南孟州),而孟州在唐代属河南道宋州,与商丘同属中原文化圈。商丘在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保卫战(757年)中成为战略要地,韩愈晚年为张巡、许远等人撰写《张中丞传后叙》,详细记述了睢阳之战的惨烈与忠烈,使商丘
唐宋八大家与商丘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北宋时期商丘作为文化重镇的地位,尤其是应天书院(后改名应天书院)的兴盛,吸引了多位八大家成员在此讲学或活动。
韩愈
韩愈(768-824)虽自称“郡望昌黎”,但其祖籍为河阳(今河南孟州),而孟州在唐代属河南道宋州,与商丘同属中原文化圈。商丘在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保卫战(757年)中成为战略要地,韩愈晚年为张巡、许远等人撰写《张中丞传后叙》,详细记述了睢阳之战的惨烈与忠烈,使商丘的“双忠”信仰得以广泛传播。
韩愈在《祭张文定公文》中提及商丘名士张方平(北宋政治家),并为其撰写墓志铭,体现了商丘文脉对韩愈的影响。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虽未直接到过商丘,但其为安史之乱中睢阳守将南霁云之子南承嗣撰写《唐故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通过南霁云家族的忠烈事迹与商丘产生联系。
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其改革思想与商丘士人张方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相似,间接强化了其与中原士大夫的共鸣。
欧阳修
欧阳修于皇祐二年(1050年)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商丘)留守司事,在此期间他勤政爱民,被赞为“照天蜡烛”。他积极参与“睢阳五老会”文学活动,与杜衍等名士唱和,并支持应天书院的发展,推动商丘成为北宋南都文学中心。
王安石与曾巩
王安石少年曾在应天书院求学。应天书院作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在书院期间研习儒家经典,并参与经世致用的学术讨论,为其日后变法思想奠定基础。曾巩曾在江西临川创办“兴鲁书院”,并邀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学者任教 。曾巩与王安石的友谊始于庆历年间。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与曾巩的经学造诣均受商丘应天书院学术氛围影响。
苏轼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书香世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为文坛大家,合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榜进士及第,主考官欧阳修盛赞其文“他日必独步天下”,由此名动京师 。通过张方平(北宋应天府南京人)的提携步入仕途。他多次到访商丘,拜谒恩师张方平,并在此创作了《南都妙峰亭》等诗文,与商丘文化界交往密切。
苏辙:两度任职应天府。首次任职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任南京应天府(北宋南京,今商丘)签书判官。此间他主要负责文书处理与地方政务,但因北宋新旧党争激烈,其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留下大量感慨世事的诗词 。
元丰八年(1085年),苏辙一度调任汝州,但因“岁更三黜”再次被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途中分司南京(商丘)居住。这一时期他频繁往返于商丘与其他贬所,商丘成为其政治生涯的低谷避风港 。代表作有《黄州快哉亭记》《墨竹赋》等。
苏洵
苏洵(1009-1066)与商丘名士张方平(北宋宰相)结缘。张方平早年发现苏洵之才,资助其子苏轼、苏辙赴京应试,并在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冒死上书求情,成为苏家重要恩人。
苏轼兄弟多次到访商丘,苏轼曾为商丘妙峰亭题榜、撰写《南都妙峰亭》诗,并安葬其弟苏辙的保姆杨氏于商丘。
商丘因应天书院(北宋四大书院之首)成为北宋文化中心之一,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欧阳修、王安石等在商丘活动,故有“唐宋八大家大多聚商丘”之说。商丘与等文坛巨匠的关联,体现了其作为中原文化枢纽的地位。韩愈、柳宗元通过历史书写强化商丘的忠义精神,苏洵父子则通过家族活动深化了商丘与北宋文坛的联系。
来源:商丘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