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7月,夏风又起,如赴邀约。就在这个激情似火的七月,我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跋涉在教育坎途中的行者,这一走就是35年,从未停歇。忆往昔,怀揣着那份对学生的热爱和追寻教育理想的执着,我一路求索,也一路收获,曾先后从事过化
1990年7月,夏风又起,如赴邀约。就在这个激情似火的七月,我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跋涉在教育坎途中的行者,这一走就是35年,从未停歇。忆往昔,怀揣着那份对学生的热爱和追寻教育理想的执着,我一路求索,也一路收获,曾先后从事过化学教师、班主任、德育处干部、教导主任、化学教研员及塘沽教育中心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塘沽第十五中学校长、塘沽第一中学副校长、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副主任、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副校长等,现任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校长。
回顾35年的跋涉历程,时光虽然成熟了我的容颜、花染了我的黑发,但我心中对教育的那份热情与执着从未改变。坚持一身正气,享受两袖清风,立足三尺讲台,无愧四季人生。用行动去实现自己坚守的教育梦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斐然的业绩诠释着对事业的忠诚,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一、热爱三尺讲台,十一年的耕耘,启智润心,做幸福的教师
1990年盛夏,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我,加入塘沽第五中学教师队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化学教师。十一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我以“育人为本”作为履职的基本理念,把教育的最终目标锁定在:“使学生能够自学自励,出了学校,做主动有为的人”。
(一)乐教爱生,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基于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了构建初中化学素养课堂的理念。该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注重引导、合作和尊重等要素在课堂中的作用。在这样的素养课堂上,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化学基础知识,逐步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基于化学素养课堂,我先后提出了多项教学模式研究,包括“引•探”互嵌式教学研究、化学教学整体建构复习教学研究、化学教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化学教学“学练议”教学模式研究,以及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和“问题链”教学模式等。这些研究成果均已精心整理成册。
(二)勤学笃行,硕果累累
对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活动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细心琢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重视科研,勇于实践,钻研课题实验,躬耕教学成果,多次获得论文、教学成果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文章还发表在《天津教研》、《天津电教》等刊物上。所讲授的电教课程荣获市级一等奖,撰写的阶段性总结则获得了天津市第六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三等奖。1998年9月,执笔完成的课题实验报告《应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荣获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化学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并于1999年9月在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宣读,同时被收录进该研讨会的论文集。该报告还于1999年3月荣获天津市第七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二等奖,并作为天津市化学学科中唯一一篇被编入天津市第七届教研教改优秀成果选一书中的教学成果。
“投身教育天地宽,矢志教改谱新篇。”十一年的教学生涯,在学者型教师的成长路上,挥洒着心血和汗水,幸福地耕耘着、实践着、品味着,一点点的将教育理想渐渐变为现实,实现着我的人生价值,同时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和荣誉:1995年,我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1996年,荣获铁道部优秀教师称号及铁路教育奖章;1997年,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998年,在天津市第三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评比中荣获市级一等奖。同年,还被评为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此外,我多次获得天津市普教系统“十佳”青年教师提名奖、天津市普教系统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以及北京铁路局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1996年,我破格评聘为中学一级教师;1999年,破格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时年31岁,成为当时铁道部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
二、躬耕教育科研,五年的探索,行为世范,做幸福的引领者
2001年5月,因在化学学科上的教学效果突出,业绩斐然,我被调入塘沽教育中心工作,任化学教研员,由此开启了我的专业教学研究之路。在担任教研员的五年期间,我累计听课近400节,几乎走遍了塘沽的每一所中学,并撰写了超过3万字的听课调研报告。此外,我指导教师做各种类型的研究课30余节。在全区有计划地推广了中考专题系列复习法,该方法将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整合为34个专题,被各校广泛采用,并获得了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肯定。在该方法的推动下,塘沽区中考化学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
2002年10月,我被评为塘沽区第四届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同年10月,又被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分子。2004年9月,我再次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
(1) 善于思考,求是创新
在塘沽教育中心,我从一名教研员被提拔为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始终秉承坚定信念,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作为教研员,我致力于推动教研工作质量实现新的飞跃,致力于为学校教师搭建科研平台,引导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影响即推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同。
我深入研读课题相关书籍,从学习中的困惑(矛盾)、教学实践、教育理论、学生主体、课后反思等十六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如何科学选题。以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开题论证、课题中期检查、课题结题鉴定、研究成果撰写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多次富有成效的培训活动,让更多教师深入了解科研工作的路径。
(二)言为士则,甘于奉献
基于多年的实践研究,我撰写的课题实验报告《创新初中化学总复习模式,提升初中化学总复习质量》荣获2003年天津市第九届教研教改成果二等奖,并在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自2001年起,我在全区推广实施了化学竞赛三级培训方案,竞赛成绩在全市产生了较大影响。2002年,全区6名学生在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一等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市首位。我也因此连续三次被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
作为教研员,我始终瞄准教科研这一靶心,向教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在此期间我主持进行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课题《构建初中化学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荣获天津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主持的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获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组A级鉴定,后经过深入的研究实践推广,于2008年9月获得天津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并收录在2009年8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天津教育60年》一书中。
笔耕有获,心读无声。我始终不忘将个人的教学心得与研究成果广泛传播,以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其积极作用。我还积极承担各个部门的撰稿、命题等任务。2002年受北京教育出版社的邀请,编著了《初中化学知识点组系列辅导与跟踪训练》一书,共撰文38万字。2003年,应市教研室委托编写了《天津市学科疑难要点名师解析》一书,该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字数达7万。多年来,我持续参加市教研室主编的《天津市初中化学总复习》、《天津市初中化学学习指导与质量监测》等教材的编写。2002年10月,被天津名师网校聘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学化学》《天津日报》名师家教版,《天津教研网》和《名师网校杂志》等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了80余篇指导教学的文章。此外,我还承担了2003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天津赛区的命题任务。
“苦心孤诣铺就成功路,呕心沥血引领教科研”,五年教学研究工作的磨砺,坚定了心中“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志向,不断的激励着我勇往直前,为教育事业的崇高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胸怀天下做管理,十九年的实践,以文化人,做幸福的校长
在2006年的盛夏时节,我又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拐点,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教科研岗位,肩负起塘沽十五中这所普通学校的校长职责。校长乃学校之魂,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不断思考,在自己走上这一岗位后如何改变学校落后的现状?衡量一所普通学校发展进步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何为优秀学校?何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怀揣着这些深刻的问题,我踏上了校长的工作征程。
(一)如何在七年的时间里让一所普通学校变得不普通
经反复斟酌后我得出,衡量一所普通学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核心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学校深受学生喜爱,每位学子均获得全面而个性化的成长,其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其次,学校获得家长的广泛青睐,家长对学校教育给予坚定支持,并能积极与学校合作,共同培育子女;再次,学校办学成效得到社会特别是所在社区的广泛认可,学校文明之风对促进社区良好风尚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这些标准中,学生对学校的价值认同是核心。
为了实现普通学校的华丽转身,学校围绕育人这一中心任务,改革创新,进行了“信心教育+静心教育+责任心教育”的“三心”教育教学改革。普通校中的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关键。自信是努力与毅力的源泉,信念是持之以恒与追求卓越的动力。有信心,才有努力和毅力;有信念,才有不懈和追求,信心带来勇气和超越。信心能够激发勇气,引领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老师的信心,为他们搭建超越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要树立学生的信心,给孩子们插上追逐梦想的翅膀。
学校向教师提出了“七静三品四用”的工作要求,即“静下心来上好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教学;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工作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品味师生的情谊;品味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幸福。用智慧启迪灵性;用人格陶冶情操;用爱心浇灌希望;用汗水哺育未来。”
将“静”蕴涵于学校管理之中,尽可能剔除不必要的干扰和纷争,祛除嘈杂与忙乱,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与成本的不必要耗费,从而显著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水平。改革学校各种相关制度,力求化繁为简,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同时,创新了教师绩效评估机制。为实现教师绩效的科学考核,我校制定了《千分制教职工考核方案》。该《方案》充分彰显了公正、公平的原则,将人际关系的影响降至最低,确保工作成绩的客观性。此举为教师营造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良好工作环境,构建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工作氛围,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塘沽第十五中学以规范管理为起点,以精细化管理为焦点,坚决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教学常规有序进行,抓教育科研促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十抓”管理策略:一抓教育思想引领,二抓学校愿景规划,三抓管理模式创新,四抓学校制度建设,五抓岗位职责明晰,六抓四支队伍建设,七抓“草根”教育科研,八抓各类会议瘦身,九抓沟通协调工作,十抓学校文化建设。
“天道酬勤”,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师队伍的课堂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显著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市、区级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其中,塘沽区首席教师1名,塘沽区学科带头人6名,塘沽区命名的区校级骨干教师19名,以及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班主任、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塘沽区“十佳”教师、塘沽区“十佳”班主任、塘沽区“二十佳”师德标兵等一批教育教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提高,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极大认可,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任十五中校长的七年间,我坚定不移地贯彻“科研兴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主持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战略研究》,结题时获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组A级鉴定,获得天津市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结题时获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组A级鉴定,获得天津市基础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一等奖。此外,我还主持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资助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管理策略研究》,结题时获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组A级鉴定,获得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承担了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信心、静心、责任心”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行动研究》,结题时获得专家组优秀等级鉴定。
“居高声自远”,经过这七年的不懈奋斗,十五中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所从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学校,迅速崛起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信心教育、静心教育、责任心教育”的教育效果显著。通过开展责任教育特色活动、科技活动、升旗仪式和1000人的广播操、大课间跑操在全区展示,中考成绩也逐年攀升,督导评估成绩连续保持区级一等奖的高位。学校的典型经验多次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各类会议上得到介绍和推广。十五中荣获首届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学校、国家奥组委颁发的“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11年度天津教育十大特色学校、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天津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天津市中小学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先进单位、天津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天津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学校、天津市法制教育先进学校、天津市交通安全教育达标学校、天津市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示范家长学校、天津市绿色学校、天津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60余项国家级和市区级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对学校的快速发展进行了报道,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数百余所学校的教育同仁前来学习交流,我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在学校的蓬勃发展征途中,我本人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天津市特级教师”、“全国科研杰出校长”、“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荣幸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期学员。2013年9月,荣获全国基础教育界仅有13名获奖者的第一届“明远教育奖”。
(二)九年三个单位的工作经历,让我对“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自2013年4月起,我先后担任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副校长、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副主任、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副校长等职务,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是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深入探索。我致力于深化对学校管理生命力的认识,深入思考学校管理的核心所在。什么才是学校管理的根本?是人!是师生共同的发展,是师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是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因此,我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对过往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个性化教学思想和整体建构思想为理论支撑,以“学习纲要”为实践载体,以“学练议”为关节点,引领师生积极建构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十抓”教学策略和“五注重”教学原则,为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练议”的操作技巧,以及个性化的备课模式、教材解读模式、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校本教研模式、校本培训模式、科研模式及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等,均有
效促进了学校的优质发展。本项研究成果于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对近二十余年来主持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我对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核八点”教学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操作方案。“一核八点”教学质量提升体系中的“一核”强调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所在。“八点”则明确指出,要提升教学质量,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理念、师德建设、教育科研、教师评价、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师的自主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等八大支撑点。只有当这些支撑点得到充分强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点才能能得到保障,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本项研究成果获得天津市教育学会突出教学成果奖。
(三)近三年不断思考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2年7月,我调任至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履新校长职务。汉沽一中作为一所市级重点高中,但近年来受到优秀生源外流、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等挑战,导致学校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所滑坡,学校发展遭遇了瓶颈期。
在汉沽一中任职的第一年,我制定了如下三步工作策略: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人、以制度促事,形成勤奋工作、谋求上进的工作氛围。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改变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看堆儿守摊儿”现状,积极思考、制定策略、开展项目化活动,助力教师队伍提升专业素养,构建起风清气正、业务至上的教育教学风气。我先后组织并制定了《汉沽一中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汉沽一中课后服务方案》等几十个与学校发展、师生利益切实相关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第二,以身作则,带动全体教师发展。我始终以满腔的热忱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因为学校的机构尚不健全,诸多事情均由我亲力亲为,无数个夜晚,我埋头于资料之中,工作至深夜,先后起草并制定了若干制度规则。对各类计划总结、各类关键性的制度和宣传报道,我均逐字逐句审阅修改。
暑期开学前夕,针对干部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明确提出了若干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此举旨在提升中层干部对负责处室工作的规划、设计以及组织实施能力。同时,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研究策划“四十佳”等各类先进人物的事迹宣传报道工作,以此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
第三,重视学生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活动育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价值观。深入推动德育科研工作,积极组织班主任撰写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带班育人方略、班级管理论文等,加强年级组长、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每一位班主任的工作业绩进行整理归档,多形式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健全德育网络,切实关注网络舆情。学生们在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我深感教育的力量。
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教育学会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天津区域微论坛宣讲中,我主持实施的实践研究荣获“微论坛”优秀奖。我们成功承办了“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行动计划”学员“未来教育家讲堂”及共同体展示交流会与滨海新区第二批新建教育集团“交流互学”活动。
立德躬行,业精善学,在工作中践行教育家精神,做有情怀、有格局、有能力、有贡献的“大先生”,培养教师队伍中的教育家,培养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梦想,而今虽已人到中年,仍有凌云之志,愿凭一份诚挚的教育情怀昂首阔步地行走在追逐教育梦想的征途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一路高歌。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