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晚年遭弟子质疑,跌进水坑数天后圆寂,两字真言激励后人千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09:59 2

摘要:可能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唐僧是一个是非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的“迂腐”和尚。

可能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唐僧是一个是非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的“迂腐”和尚。

而作为唐僧人物原型的玄奘法师,却是一位集聪慧、执着和勇气于一身的“猛人”……

西游小说的唐僧原名姓陈,父亲因被强盗所害,母亲将他生下来后,便将其放入木盆。木盆漂流而下,被寺庙僧人捡到。

经过十几年的苦修,唐僧终于成为大唐高僧,最后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他本名也姓陈,单名一个祎字,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虽然没什么太大的功名,但也做过县令。

可惜命运弄人,在他年幼时,父母双亲先后离世,不巧又遇上隋末大乱。

在那个乱世,人们为了活命,基本上没什么道德之说。

父母一去世,玄奘的一众亲属便把陈家的宅院和田地分食干净,十二三岁的玄奘眼看着就要流落街头。

好在他二哥早年出家,在一座寺庙中出家为僧。

陈素见年幼的弟弟无家可归,便把他接到寺庙求生。

来到寺庙后,他在这里做了一个小沙弥,每日帮着方丈扫地挑水,有时候还会跟着二哥打坐念经。

久而久之,寺庙便成了玄奘的第二个家。

遭遇过双亲离世、亲人反目,在这个乱世之中,佛教寺庙为小玄奘提供一方净土。

他在寺中安心扫地,静心念经,双耳不闻窗外事。

随着寺中花开叶落十几回,春去秋来数十载,玄奘不仅身高追上了二哥,佛法也在日渐精进。

成年后的玄奘开始尝试行走天下,去到各处佛门圣地拜佛求经,以求精进佛法。

因为中原战乱,很多僧侣为了避难,选择逃入川蜀深山之中。

玄奘为了找到更加精妙的佛法,一入蜀山便是四五载,期间拜访了许多高僧。

他在逐一拜见蜀中高僧,并习得各门佛法后,心中非但没有得见真法,反而愈加迷茫。

很多僧侣对佛法都抱着一种半知半解的心态,觉得年少不懂,必然是经历不够,年长后必然会无师自通。

可玄奘不同,他每学得一门佛法,必须要寻根溯源,绝不做囫囵吞枣之事。

随着对蜀中佛法研究的深入,他内心也越发杂乱。

混乱的佛法既像杂乱交错的群山,又像错综复杂的密林,一旦深入,就很难走出来……

寻求真经

为了走出心中的密林,他果断选择离开群山环绕的蜀中,前往中原寻求答案。

他从荆州进入中原,先后来到河南、河北等佛教圣地。

随着他走遍天下名寺,也随着和一众高僧的交流,玄奘逐渐发现困惑自己的根源。

虽然佛教早在西汉时期,就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原,但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佛教难以得到传播。

一直等到东汉建立,在得到皇室的认可后,佛教这才迎来第一次大规模发展。

可到了南北朝时期,在佛教鼎盛时期却遭到了朝廷的打压,很多佛经古籍遭到损毁。

虽然隋朝建立后,佛教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很多百姓依旧对佛教提不起兴趣。

比起佛教的衰败,最严重的还是佛教典籍的损毁,这导致后世的很多佛法出现了残缺不全的情况。

再加之佛教的衰败和战乱频发,也促使很多天竺僧侣纷纷选择逃离中原,回到西方故土。

长此以往,对经文的翻译也逐渐出现偏差。

佛经本就晦涩难懂,很多天竺僧侣都不见得能正确理解,更别说翻译成汉语了。

一时间,中原佛经千人千言,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

从这时起,玄奘便萌生了西行取经的想法,既然中原佛经残缺不全,去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在那里总能求得正法吧。

虽然玄奘萌生了西行之意,但当时的唐军刚刚推翻隋朝,对边境的把控非常严密。

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突厥大军突然兵临城下,这更加剧了边境的严峻局势。

为此,李世民要求汉人不得轻易出境,如有违反者以叛逃罪论斩。

这一点,就和小说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在小说中,唐僧的西行可谓是万众瞩目,唐太宗率领百官为其送行,还特意给他准备了通关文牒和行李。

可现实中的西行之路,从一开始就是百般不顺。

好在玄奘法师并没有放弃,趁着中原出现天灾,流民四起,他将自己打扮成灾民的模样,开始了西行之路。

这一路上,大部分时间他都不能表露自己的僧人身份,只能跟随流民以乞讨为生。

这一路上,他在山野间遇到过劫匪强盗,在荒原上碰到过群狼尾随,同时还要面对身体的劳顿饥渴。

比起这些肉体之苦,最痛苦的还是内心的煎熬。

因为边境战事一触即发,边境城防严密的如同铁桶一般,连只飞鸽都飞不出去。

看到那高达数丈、重兵把守的城墙,玄奘一度认为自己西行之路就要泡汤……

取经归来

好在有两名当地的僧侣在得知玄奘的西行计划后,被他一心向佛的诚意所打动,趁着夜色带他逃出了城防。

离开唐朝国境后,外面的城邦依旧危险重重,有些国王认为他是唐朝的卧底,有些国王想留下他做谋士……

经过千难万险后,玄奘法师终于来到天竺境内,见到了真正的佛学圣地。

在这里,他捧起佛经日夜诵读,不敢懈怠半刻。

他游走于多处名寺古刹,不但克服了语言障碍,还成为了天竺高僧,受到天竺国王的召见。

虽然天竺有浩如烟海的佛经,但玄奘法师依旧对中原故土念念不忘,因为当初他西行的本意就是寻求佛法真谛,将西方正统佛法带回中原,惠泽天下僧侣。

幸运的是,虽然他当初是偷出国境,但归来时却受到长安百姓和唐太宗的盛情相迎。

唐玄宗虽然很喜欢玄奘,但他对佛法却不感兴趣。

他只是单纯的敬佩玄奘法师的智慧和胆识,希望对方能留在宫中,蓄发还俗,成为唐朝臣子。

对此,玄奘法师受宠若惊,他只想归国后安心翻译佛法,将佛教传遍天下。

在婉拒玄宗盛情相邀后,玄奘一度遭到软禁,不得轻易离开长安城。

而他的佛经翻译工作,也一度遭到朝廷的打压。

佛经翻译是一份工作量庞大的苦工作,即便聚齐数百名得道高僧一同翻译,那也需要花费数年时光。

可玄宗不让任何人帮他,玄奘法师只能独自翻译。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玄奘一直做着深居简出的翻译工作,身体都快累垮了。

因为一直醉心于佛经的翻译工作,玄奘法师自然疏于讲学,对弟子们也是见少离多。

时间一久,自然引发弟子们的不满,纷纷怀疑玄奘徒有虚名,并没有真才实学。

面对弟子们的诸多质疑,玄奘并未解释什么,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希望能在临终之前,将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翻译完成。

可在长期伏案劳作中,他的视力一天不如一天,身体机能也快速衰败。

有一天,他没有看到路边水坑,一时失足,不小心跌了进去。

自从跌入水坑后,他的身体情况更加严重,一度到了卧床不起的程度。

玄奘法师也觉得天命已近,便将弟子叫到身边,为其答疑解惑。

直到这时候,众弟子才发现玄奘法师不但旁征博引,心中的佛法更是精妙绝伦,堪称真佛现世。

在玄奘临终前,众弟子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

面对弟子的最后一问,玄奘法师沉声顿气,说出两个字:得生。

说完这个答案,玄奘法师再无遗憾,随后安然圆寂。

而众弟子也靠着这两个字,开始纷纷加入翻译真经的工作中,并帮玄奘法师完成了后续工作。

如果将最后那个问题进行简单翻译,其实是众弟子问玄奘:天下的和尚在求来真经后,能否在死后到达极乐世界?

而玄奘法师的“得生”二字,便是告诉他们,只要心之所往,一定就能到达。

就像玄奘西行时的坚定一样,他也希望弟子们可以如自己一样,坚守内心的追求。

来源:兜兜历史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