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血脂高不就是油吃多了?”、“我这点高,哪用吃药。”、“人老了血脂高点很正常。”
这样的声音在门诊听得太多。很多人对“高血脂”抱着一种似信非信的态度:既不愿太当回事,又隐隐担心它会变成心梗、脑梗的导火索。
于是,吃药与否,成了一个“拖延式踌躇”的常态。
误区往往起于“模糊”。有人拿着体检报告上的总胆固醇6.2mmol/L就急吼吼地要求开药,也有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已经飙到4.5mmol/L,却说自己没啥不舒服,拒绝吃药。
更有甚者,靠吃红曲米、泡洋葱水、喝醋“自我降脂”,把自己当成试验田。
但血脂异常不是一个单一指标的问题,它是一个高度个体化、风险关联性的判断系统。
是否吃药,从来都不能只看“高不高”,而要看“高到什么程度,对谁而言”。
在临床上,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血脂数值”,而是这些数值在当前这个人身上,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多大。这是我们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的核心依据。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40岁的健康男性,LDL-C是3.5mmol/L,可能暂时不用药;但如果你是一个曾经做过心脏支架的患者,LDL-C只要一超过1.8mmol/L,就可能需要立刻调整方案。
这并非“因人而异”的托词,而是有严格循证医学依据的。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版)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1年更新的血脂管理指南,降脂治疗的起始标准要结合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来看。
风险越高,LDL-C的目标值就越低——心梗、脑梗、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合并症越多,越要“下猛药”。
LDL-C不是越低越危险,而是越低越安全。
这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观点。我们从小被教育“胆固醇太低不行,会影响脑子”,但现代研究已经彻底推翻了这个说法。
无数大规模临床试验(如FOURIER、IMPROVE-IT、TNT研究等)都证明,LDL-C每下降1mmol/L,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平均下降22%,而且没有发现明显的“过低”副作用。
问题不在于药物是否必要,而在于我们是否懂得如何科学使用它。他汀类药物是当前最主要的降脂药,它们的安全性已经被几十年的临床使用广泛验证。
但不少人一听“他汀就伤肝”、“吃了腿疼”、“停不下来”就吓得不敢吃。其实,这些副作用并不是“人人必有”,更不是“不可逆”。
大多数肌肉酸痛是短暂的,肝酶轻度升高也常常是可逆的,甚至换一种他汀就能解决问题。
我们更要警惕的是另一种风险:不吃药带来的“无症状杀手效应”。
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是缓慢而隐匿的。就像墙角的白蚁,不知不觉中啃噬你的血管壁。
当你终于“感觉到了”,可能就是突发胸痛、偏瘫、晕厥——而此时的后悔,往往迟于时间。
有时候,真正让人猝不及防的不是“血脂高”,而是对风险的无知与漠视。
我们更该做的,是把“吃药降脂”这件事,放在一个更大的健康坐标系里去看。降脂不是目的,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才是最终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药物当然不够,而是要把生活方式变成“慢性药方”。
饮食上,并不是所有脂肪都是敌人。
我们需要减少的是反式脂肪酸和动物性饱和脂肪,而不是一概拒绝油脂。橄榄油、深海鱼、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反而能帮助改善血脂。
传统中医讲“药食同源”,从这个角度看,“会吃”的人,餐桌就是药房。
很多人对“清淡饮食”的理解太极端,误以为只吃青菜白饭才健康。其实,缺乏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健康油脂,也会导致代谢紊乱。
真正的“清淡”,是少盐、适油、搭配均衡。老百姓常说:“饭要有味,日子才有滋。”合理饮食,不是苦行僧式的克制,而是对身体的温柔照顾。
运动也不是万能灵药。
它对血脂的改善作用有限,尤其对LDL-C的影响微弱。但它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压和体重,增强心肺功能,间接提高整体代谢水平。
所以不是为了“降脂而运动”,而是“为不吃药创造条件”。
有个患者,62岁,三年前查出LDL-C4.1mmol/L,坚决不吃药,每天快走1小时、吃素、控制体重,但三年过去,血脂没降反升,冠脉CT发现轻度狭窄。他问我:“我都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不够?”我跟他说:努力方向对了,但有些风险是靠意志力控制不了的。
你不是失败,是方式不对。
这并不是否定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而是提醒大家:药物与生活方式,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战友。
没有人因为吃了降脂药就可以放弃管理生活,正如没有人因为锻炼了就能完全不吃药。
在我们国家,血脂异常的控制率一直偏低。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接近40%,但规范治疗率不足1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处在“知道有问题但不采取行动”的状态中。
更糟糕的是,很多社区医院、体检中心的医生,出于谨慎或缺乏时间,并不会就血脂问题展开详细解释,导致患者“拿到报告一头雾水”。
其实,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不是血脂高,而是对“该吃药就吃药”的迟疑与抗拒。
传统节气里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时有序,五脏有应。血脂的问题,说到底,是肝胆代谢的问题,而肝主疏泄,最怕“郁而不通”。
这种郁,不只是情志上的,也包括我们对健康知识的误解、对治疗方案的迟滞。
吃药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对风险的科学回应。
就像农忙时节耕田播种,不是因为田地“自己不行了”,而是因为我们知道:春不播,秋无收。
所以,不妨换个视角看待降脂:不是“被迫吃药”,而是“为更好的自己,做出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来源:熊医生健康科普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