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均衡化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教育共同体成为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资源融通、数字赋能、评价牵引三个关键维度协同发力,能够打造出“共治共融”的教育新样态,为基础教育带来全新活力与发展机遇。
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均衡化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教育共同体成为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资源融通、数字赋能、评价牵引三个关键维度协同发力,能够打造出“共治共融”的教育新样态,为基础教育带来全新活力与发展机遇。
一、资源融通,架起教育共同体连心桥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也是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资源融通体现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等多个层面。
硬件设施共享打破了学校之间的壁垒。市区的教育共同体由多所小学组成,其中一所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科技馆,为充分发挥该资源的价值,共同体制定了统一的使用计划,周边学校的学生可定期前往科技馆参与科普课程与实践活动,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前沿科技,拓宽视野。
师资力量的流动与共享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某教育集团内的中学教育共同体为例,总校的骨干教师定期前往分校开展示范课、公开课,并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同时,分校教师也有机会到总校跟岗学习,参与教研活动。这种双向交流不仅提升了分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促进了不同学校间教学理念的融合,让优质教学方法在共同体内部广泛传播。
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一些教育共同体组织区内优秀教师共同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如传统文化鉴赏、科技创新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共同体学校内推广,各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数字赋能,铺设教育共同体高速路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极大地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与教育管理的效能。
在线教学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优质课程的远程共享。疫情期间,教育共同体依托在线教学平台,组织区内名师录制各学科精品课程,涵盖小学到初中的各个年级。这些课程不仅供本地学生学习,还向周边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开放,让更多学生受益。同时,平台还支持实时互动,学生可以在线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实现了跨校的教学互动。
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为教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如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课堂互动参与度等,教师可以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例如,教育共同体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函数章节存在学习困难,共同体便组织数学教师共同开发针对性的辅导课程,通过线上推送的方式,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
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了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效率。共同体通过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间的信息互通、资源调配与工作协同。例如,在教师培训管理方面,共同体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培训信息、安排培训课程、记录教师培训成果,方便快捷地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共同体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与高效化。
三、评价牵引,打造教育共同体新引擎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教育共同体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够激励学校与教师积极参与共同体建设,还能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成绩指标,而是综合考量学校在教育共同体建设中的参与度、贡献度以及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共同体学校的评价,除了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将学校在资源共享、教师交流、课程共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对于积极参与共同体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激发学校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
教师评价也与教育共同体的发展紧密相连。在评价教师时,注重教师在共同体教研活动中的参与度、对其他教师的帮扶成效以及教学创新成果等。教育共同体设立了“共同体优秀教师”奖项,表彰在共同体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优先资格,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热情。
学生评价同样体现了教育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开展跨校的学科竞赛、文化活动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例如,教育共同体组织的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共同体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从创意构思、项目实施到成果展示,全面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竞争。
打造教育共同体“共治共融”新样态,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资源融通、数字赋能、评价牵引,能够促进教育共同体内部各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简单是福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