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慎终追远,传承千年的文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至清明,杜牧笔下这如诗的场景,便悄然在我们心底铺陈开来。细密的雨丝,丝丝缕缕,恰似我们对逝去亲人那剪不断的思念,轻柔却有力地牵出了这个满含深情与厚重文化的节日
清明:慎终追远,传承千年的文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至清明,杜牧笔下这如诗的场景,便悄然在我们心底铺陈开来。细密的雨丝,丝丝缕缕,恰似我们对逝去亲人那剪不断的思念,轻柔却有力地牵出了这个满含深情与厚重文化的节日。
一、清明节的起源
(一)节气起源
悠悠华夏,千年流转,二十四节气宛如一部古老而深邃的自然史书。回溯至上古时代,我们的先辈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仰观浩瀚苍穹,俯察广袤大地。在斗转星移、寒来暑往间,他们敏锐地捕捉一岁之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微妙变迁,精心构筑起这套独特而精妙的时间体系——二十四节气。
在古老的《尚书·尧典》中,“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些简洁却深邃的记载,恰似二十四节气最初的萌芽。它们宛如划破远古夜空的星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点亮了前行的方向。历经夏商周的传承、春秋战国的沉淀,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型。《淮南子》详尽地记录下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顺序,自此,这套体系深度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期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高度认可,也让二十四节气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处于仲春与暮春的交汇之处,通常在公历4月4 - 6日交节。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15°,恰似温柔的使者,带着温暖与希望,唤醒沉睡的大地。气温回升,冰雪消融,江河解冻,大地褪去枯黄的冬衣,换上翠绿的新装,处处洋溢着春和景明、生机勃勃的气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随着清明的到来,温暖的春风拂过田野山川,我们的祖辈、父辈满怀希望地播下种子,开启新一年的辛勤耕耘。这不仅是自然的轮回,更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对土地的深情眷恋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二)节日起源
清明作为节日,其根源深植于上古时期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礼记·祭法》记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从这句古老的话语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对祖先灵魂的敬畏与尊崇。在他们心中,祖先虽已离世,但灵魂不灭,化作天上的星辰,默默庇佑着家族的每一位成员。因此,祭祀祖先成为我们与先辈沟通的桥梁,承载着子孙对先辈的感恩、思念与祈愿,这一传统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醇厚深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的打磨下,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它的由来与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紧密相连。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追随左右。有一次,重耳饿昏在地,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喝,救了他一命。后来,重耳复国,成为晋文公,大肆封赏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淡泊名利,选择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后来想起介子推的功绩,深感愧疚,派人去绵山请他出山。然而,介子推不愿为官,坚决不肯下山。晋文公无奈之下,听信小人建议,下令放火烧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待火势熄灭,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寒食节由此诞生。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祭扫等习俗与清明的祭祀传统相互交织、融合,为清明节增添了一抹凝重而深沉的历史色彩。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这是一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日。起初,其主要活动是祓除畔浴,人们来到水边,洗去身上的污垢与不祥,期望以此获得新生与好运。《周礼·春官·女巫》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的活动愈发丰富,增添了踏青、宴饮、郊外游春等内容。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习俗,后来也逐渐融入清明节,让清明节在缅怀先人的庄重肃穆之外,多了一份亲近自然、享受春光的轻松愉悦。
二、“节”与“气”的区别
在二十四节气的庞大体系里,“节”与“气”各司其职,共同构建起完整而有序的时间脉络。“节”犹如时间长河中的重要航标,是一个月的起始,标志着新时段的开启,代表着每个月的标志性节点,是时间的重要转折点;“气”处于一个月的中间时段,像一位细腻的观察者,更精准地反映着气候在月中的微妙变化,是对季节变化更为细致的描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兼具“节”与“气”的双重身份。它既是仲春与暮春之交的重要节气,标志着气候从温暖向炎热过渡,万物从复苏走向繁茂,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是承载着祭祀、追思等人文内涵的传统节日节点。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怀着敬畏与思念之情,缅怀逝去的亲人与先辈,传承家族的文化与精神。这种独特的双重属性,在二十四节气中并不多见,也使得清明在我们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当我们在清明时节漫步于田野,感受着温暖的春风拂面,看着嫩绿的新芽破土而出,能真切地感受到节气的力量,它是大自然的律动,是生命的赞歌;而当我们来到祖先的墓前,献上鲜花与祭品,深深地鞠躬默哀,又能深刻地体会到节日的意义,它是家族情感的纽带,是对先人的感恩与追思。
三、说文解字中的祭祀内涵
在《说文解字》中,“祭”字被解释为:“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这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古人祭祀的画面:人们虔诚地手持着肉,恭敬地献给神灵或祖先,以表达内心深处的尊崇与祈愿。而祭祀祖先,从更深层次来讲,是我们对家族传承的深切重视。我们深信,祖先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灵魂依然庇佑着后世子孙。
在传统观念里,祖先在另一个世界时刻关注着我们,他们的庇佑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的健康平安,到事业的顺遂发展,再到子孙的聪慧好学,乃至家族的人丁兴旺,都离不开祖先的护佑。这种信仰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成为祭祀活动传承千年的精神支柱。每一次祭祀,都是我们与祖先跨越阴阳界限的对话,我们诉说着家族的近况,祈求祖先赐予福泽,期望家族繁荣昌盛、绵延不绝。这种对祖先的追思与敬仰,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四、清明礼俗中的禁忌与传承
(一)祭祀禁忌
在清明祭祀这庄重的活动中,诸多禁忌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敬重和对传统的坚守,延续着千百年的家族记忆。
纸钱虽只是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直坚决避免使用破破烂烂的纸钱。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给先人送“钱”如同给活人送礼,只有选择完好无损的纸钱,才能真正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敬重。破破烂烂的纸钱,会让人觉得是对先人的敷衍与不尊重,违背祭祀追求的虔诚态度,破坏祭祀应有的庄重氛围。
我们都知道,红色在日常生活中代表着喜庆与欢乐,但在祭祀场合却格格不入。清明节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哪怕处于本命年,也应避免穿着鲜艳的红色、紫色衣物。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原因,红色过于鲜艳活泼,与祭祀时庄重肃穆、深沉哀伤的氛围相悖。在这缅怀先人的时刻,我们需要以庄重的着装来表达对先人的敬重与思念,所以,选择黑色、深蓝色等色调暗沉、庄重的衣服,才是对先人的基本尊重。
空心水果,如香瓜、蜜瓜等,不宜携带至祭祀场合。在传统观念里,空心水果被认为有“没用心”祭拜之嫌,是对祖先的大不敬。祭祀是一项需全身心投入、充满诚意的活动,使用空心水果作为供品,会被误解为我们对祖先缺乏真诚的敬意和深厚的情感,违背祭祀的初衷。同样,装贡品不能用红色塑料袋,红色塑料袋太过扎眼,与祭祀场合的肃穆氛围极不协调,会破坏整个祭祀的庄重感。
梨,由于读音与“离”相同,寓意分离、离别,所以不能作为供品带上坟。我们上坟是为了怀念去世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与不舍,带寓意分离的梨,总会让我们心里觉得膈应,仿佛是对亲人的再次离别,破坏祭祀时应有的情感氛围。
成串的水果,像葡萄、龙眼、荔枝这些,也被老一辈人视为不适合祭祀的物品。它们一串一串的形态,被认为兆头不太好,可能会给家族带来不好的运势。虽然这种说法或许带有一定的传统迷信色彩,但作为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依然选择遵守,以表达对传统和祖先的尊重。
(二)上坟禁忌
上坟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禁忌,这些禁忌守护着祭祀的神圣性,保障着家族的安宁与福祉。
孕妇最好避免参加扫墓活动。一方面,清明时节扫墓人群熙熙攘攘,十分拥挤,对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从传统观念来看,墓地阴气较重,可能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这个特殊时期,孕妇需要格外呵护自身与胎儿的健康,远离可能存在风险的环境。
在墓地照相是绝对大忌。我们普遍认为墓地有神明存在,随意照相可能会引来不好的气场,打破阴阳之间的平衡,进而损害个人运势。在墓地,我们应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尊重这片宁静的土地和长眠于此的先人,避免因不当行为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外人,应避免参与他人的扫墓活动。不同家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气运,贸然参与他人的扫墓,可能会扰乱原有的气场,导致不协调,甚至招来霉运。扫墓是家族内部的重要活动,有着深厚的家族情感和文化内涵,外人的介入可能会破坏这种和谐与传承。
新坟三年内不动土,这是重要的忌讳。坟墓头三年之内,不宜轻易动土、迁坟,如非必要也不要添坟。在传统观念里,新坟需要一定时间来稳定气场,过早动土可能会惊扰逝者的安宁,对家族运势产生不利影响。
添土时,也有严格讲究。只能在坟墓的左侧和右侧取土添土,切记不能在坟墓的上下侧动土。坟墓的下侧即立碑处,是棺材尾,对应的上侧是棺材头,在这两处动土,被视为对逝者的大不敬,会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吉利的影响。添土时,不能拿铁锨随便扔土或者倒扣反拍,而应慢慢均匀地把新土撒在坟头上,然后用铁锨的背面轻轻拍实,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此外,在扫墓时,还需留意坟墓周围的环境。坟墓周围应避免出现深坑,城市公墓园有相关规定禁止乱挖土填埋,但在农村,有些人因图方便在坟墓周围取土,导致坟墓周围都是深坑,夏季雨水旺时,雨水会浸入棺木,这不仅是对先祖的不敬,从风水理论上讲,砂主人丁,如果哪一侧方位受损伤,所代表的哪方子孙就会出现破财和伤灾横祸。若发现祖坟出现此类问题,最好从远处挖取新鲜干净的土来及时修补。同时,要观察坟墓周围有没有破败的杂物,如破砖、烂瓦、破旧物品等脏物以及建筑物杂物,这些会导致祖坟风水不干净,气场紊乱,需及时清理干净。也要注意坟墓周围有没有路沟冲射,不能有反攻路或反背水,因为这会影响坟墓的风水,对家族运势产生负面影响。坟墓周围的高低状也有讲究,最好不要出现坟墓高,四周低,水四处分流的状况,否则会出现家族成员不团结及财产流失、不能聚财的状况。另外,不宜在坟前添置新物件或种植小树,因为从风水学角度来说,这可能会遮挡好的龙气、砂、水、峰,破坏原本良好的风水格局,影响家族的运势。
五、清明祈愿与文化传承
在这慎终追远的清明时节,我们心怀对先人的追思,也满含对未来的祈愿。我们虔诚地祈求祖先的庇佑,愿他们的恩泽福泽中华大地,让中华儿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传承着千年的文明,坚毅前行。愿祖国繁荣昌盛,山河永固,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屹立不倒,绽放独特的光彩。
也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祖先的护佑下,阖家安康,家人之间相互关爱、彼此扶持,共同克服生活的重重挑战,让亲情在岁月里愈发醇厚。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同样能得到祖先的佑护,即便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到家乡,也能在这一天,依照民俗举行仪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在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稳步迈向美好的未来,将这清明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视作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这份源自血脉深处的思念与信念,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果您支持中华文化的传承,请点赞助力,让更多人感受这份传承的力量 。
来源:中华易学易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