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淑敏的小短文《孝心无价》中描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毕淑敏的小短文《孝心无价》中描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人的生老病死是循环之道,也是子女必须面对的重要分水岭。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之下降,父母的身体健康也显得尤为重要。
子女每一次的匆匆一别,都有可能与父母永不相见。
如果父母出现了这4个信号,就代表时日不多了,儿女应该要多加陪伴:
1 总是吹毛求疵
挑剔的老人很常见,但忽然事事挑剔的父母,儿女需要多加警惕。
鲁迅在《父亲的病》中回忆了其父亲临终前的场景。
其父亲在病重时,对周围的一切极其的敏感,甚至是一些小事也“吹毛求疵”。
后来鲁迅才意识到,父亲的这种行为并非是在无理取闹,而是生命的最后阶段,父亲在表达对家人的不舍和对生命的眷恋。
这种“吹毛求疵”并非无理取闹。
他们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和理解。
这是父母对生命的眷恋和对家人的不舍,也是对子女未来的担忧的一种表达方式。
子女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少留遗憾才是对父母最大的慰藉。
人生一大憾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2 总是丢三落四
人老了,人的记忆力总是会有所下降的,总是容易丢三落四。
有的时候,可能刚放下电话就忘了是谁打来的,买东西付钱后将东西遗忘在柜台上,见到老朋友话在嘴边却叫不出名字。
陈阿姨的母亲年纪大了,明显的感觉到她的记忆力在下降,经常性地丢东西,整天都在找东西,比如钥匙、银行卡等。
老年人“丢三落四”的现象是人生过程中正常衰老的一部分,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如阿尔茨海默病。
如果家里的老人有出现这种信号,必须得重视起来。
如果发现老年人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预防,排除疾病的可能性。
对老人来说,最好的慰藉就是有效的陪伴。
3 总想回家看看
老人时日无多的时候,嘴里总会念叨着:“我累了,我想回家”。
曾经,在医院看到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老人,一直在医院折腾,说自己想回家。
但是,他的家人考虑到他的身体,只是跟老家的人视频通话,通过视频让老人去看家乡的风景。老人一直盯着屏幕说:“回不去了。”
即便已经离开故乡多年,老人对家乡的一点一滴依然是记忆犹新的。
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跟小辈念叨家乡的小巷,邻居,亲戚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老人总是希望回到故乡,落叶归根。如果一直未归,这种遗憾会在弥留之际变得尤为强烈。
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老人想回家的迫切,也是希望进行一次最后的告别。
落叶归根,可能就是最终的告别。
4 总爱回忆往昔
年纪大了,大部分的老人总爱回忆往昔。
这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回顾,更是对亲情的眷恋。
有时,他们会反复回忆年轻时的光荣历史,比如童年趣事、青春岁月、工作成就,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糗事。
这些故事可能已经讲过很多遍,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曾经听到过一位老兵的故事。
一位92岁的老兵躺在病床上总是在回忆战争年代的经历。
家人帮他整理军功章的时候,他就反复地讲述着每一个勋章背后的故事。
在撒手人寰之际,他让家人播放军歌,在熟悉的旋律中,安详地离世。
回忆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也是让他们感受温暖和爱。
家人应该尊重他们的回忆,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如果在最后阶段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肯定是老人最大的希望。
对老人来说,耐心倾听,温馨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
父母是占据我们生命大半时间的人。
对他们来说,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父母,不需要轰轰烈烈,日常琐事往往更能温暖他们的心
陪伴父母,是孝顺的体现,也是亲情的延续、陪伴父母,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来源:蜜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