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拖成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孩子,有这5个症状要当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9 00:46 3

摘要:参考文献:1.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2022版)》2.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儿童变应性疾病流行病学现状报告》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年第56期,《儿童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的关联性研究》4. 世界卫

参考文献:

1.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2022版)》

2.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儿童变应性疾病流行病学现状报告》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年第56期,《儿童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的关联性研究》

4. 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预防指南(中文版)》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鼻子总是堵得像塞了棉花,夜里呼哧呼哧喘气,白天打喷嚏像机关枪一样停不下来?

家长一开始总以为是感冒,拖个几天就好了。

可一转眼,鼻炎三年起步,五年成老炮,后来竟然变成了哮喘——呼吸都成了问题。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门诊里反复上演的“重播剧”。

有一次门诊,我碰到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妈妈一脸疲态地跟我说:“医生,他就是鼻子敏感点,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晚上老咳嗽,白天鼻子不透气,怎么会跟哮喘扯上关系?”

我翻了翻他的病历,发现他三年前就查出过敏性鼻炎,吃了几次药就停了。这三年来,鼻塞、打喷嚏、咳嗽……成了家里的“日常BGM”。

到孩子晚上咳得整宿睡不好,跑两步就喘,检查一做——哮喘。

你以为的“小毛病”,其实早就是哮喘的“预演片”。

鼻子和肺,是同一条呼吸道的“上下楼层”。

医学上有个说法叫“一个气道,两个疾病”,意思是鼻炎和哮喘不是“邻居”关系,而是“亲兄弟”——从过敏性鼻炎到哮喘,很多时候只是一步之遥。

鼻黏膜长期过敏发炎,会让下呼吸道也逐渐变得敏感,久而久之,支气管开始痉挛、收缩,喘息就来了。

这不是巧合,而是一个“过敏进阶”的过程。

你知道吗?根据《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的数据,将近80%的哮喘患儿都有过敏性鼻炎的病史

而在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中,大约三分之一,最终会发展成哮喘。

这不是玄学,而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记仇”太深。

过敏体质的孩子,免疫系统像是过度警觉的警报器,一点点尘螨或花粉,就能掀起一场呼吸道的“局部战争”。

很多家长问我,怎么判断孩子的鼻炎已经开始“往下走”了?有些信号一出现,就得格外小心了: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很多人以为咳嗽是感冒后遗症,但如果孩子每次都是一到晚上就咳,尤其是平躺后更明显,甚至咳到吐,那就得警惕是不是气道开始收缩了。

小朋友天生爱动,但如果你发现孩子跑两步就喘个不停,甚至说话都断断续续,这很可能是轻度哮喘的早期表现。

如果一个孩子,天天清晨一起床就打喷嚏、擤鼻涕,而且鼻塞严重到张口呼吸,那这绝不只是鼻炎那么简单。

这种慢性刺激,会一步步挤压呼吸系统的“容忍度”。

你以为是睡姿问题?很可能是鼻腔堵塞引发的“无声抗议”。

长期的鼻塞会导致孩子用嘴巴呼吸,气道干燥、敏感度上升,诱发支气管痉挛。

很多家长试过各种止咳糖浆、偏方草药,孩子的咳嗽还是反复发作。

这时候,继续“压着不看”就太危险了,极可能是过敏型咳嗽,或者哮喘的隐匿型表现。

这就得说到“体质”这回事了。

不是所有鼻炎都会变哮喘,但有些孩子天生属于“高敏感体质”。

比如有家族过敏史(父母有哮喘或鼻炎)、小时候湿疹严重、经常过敏性结膜炎的孩子,都是“高危人群”。

还有一点很关键: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甲醛超标、宠物毛发、尘螨暴露、反复感染……这些因素,都是哮喘的“推手”。

这些治疗误区,很多家长都踩过坑“孩子小,吃点药就行了,长大就好了”

这是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但现实是,过敏性鼻炎如果不系统治疗,不但不会“自愈”,反而可能加重,引发哮喘。

现在很多鼻喷剂和哮喘雾化药里都有激素成分,很多家长一听“激素”就退避三舍。

但你知道吗?这些局部用药的激素剂量非常低,几乎不进入全身循环,远比反复发作对身体的影响小得多。

这是最危险的一种做法。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讲究的是“控制”和“维持”,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否则一停药,病情反弹得更猛。

系统治疗包括:

· 过敏原检测:找出“罪魁祸首”,避免反复暴露

· 规范用药:抗组胺药、鼻喷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

· 脱敏治疗:也叫“特异性免疫疗法”,让身体逐渐适应过敏原

· 环境干预:控制尘螨、空气净化、减少刺激物

这些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而是一场“长期抗战”。

我见过很多孩子,在家长坚持治疗下,从“鼻炎+轻度哮喘”到后来完全控制,甚至脱敏成功,几年不再发作。

他们不是“奇迹”,只是做对了几个关键点:

· 不盲治

我们常说,人生最怕“温水煮青蛙”,过敏性鼻炎就是孩子身体里的那锅温水。

你不觉得烫,它却在悄悄烧,让气道越来越紧,肺功能一点点下降。

到才发现“喘不过气”的那一天,其实早有预兆。

别等孩子开始喘了,才想起那年他老是打喷嚏。

每一个忽视的喷嚏,都可能是未来一口气喘不上的前奏。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作为一个几十年坐诊经验的医生,真心想说的一句话。

孩子的鼻子,决定他未来的肺;孩子的咳嗽,也许藏着哮喘的影子。

别怕麻烦,别怕治疗,怕的是你忽视了那些“以为只是鼻炎的小信号”。

来源:育儿心得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