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米车祸为例:雷军面对重大突发危机为何会陷入困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12:47 2

摘要: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此过程中一直保持了沉默,引发了网络不满,直到4月1日晚十点,雷军才进行了发声。但是网络普遍认为,已经错过了黄金发声时机,即便有所挽回,个人和品牌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4月1日,小米公司爆发了造车以来最严重的突发危机。小米SU7遭遇严重车祸、3个年轻人惨烈死去的事故引发焦点关注。

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此过程中一直保持了沉默,引发了网络不满,直到4月1日晚十点,雷军才进行了发声。但是网络普遍认为,已经错过了黄金发声时机,即便有所挽回,个人和品牌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严格说来,危机在3月29日晚上车祸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没有广泛传播,也没有登上热搜,没有爆发为公共舆论危机。是在4月1日媒体集中曝光后,危机才一举爆发。这也意味着,小米公司在事发之后这段时间,一直处于应对危机的高速运转的状态。

因为车祸涉及到明星产品SU7、小米公司及其创始人雷军,所以引发了很大的关注。眼下调查正在进行,智驾的安全问题、车门把手的问题等细节问题都没办法讨论,但是一些敏感话题已经成为热点舆情。

一、雷军保持沉默引发关注

比如,网民不能接受的是,车祸是在成为公共舆论危机之后,小米才通过公司账号向外发出通报,表示已经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并向官方提交行车数据等,但是给人感觉是姗姗来迟,是被形势逼迫才出面发声。更重要的是,雷军作为公司的最大代言人、公司第一IP,在关键之时却保持了沉默,也引起了网民很大的不满。

雷军对于公司的推广不遗余力,任何一个热点都可能成为他的网络话题,然后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然后在网络产生流量,小米公司和产品就获得了热度。在此过程中,雷军和网民的良性互动,其人设和亲民态度,会获得好评,产品形象也会获得正面加持。所以当小米汽车在面临重大突发危机之际,常常以亲切面孔示人的雷军却不见了,难免会引发不满,给人以故意躲避之感。

事故原因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在此之际,可以就一些危机应对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在此危机延续期间,可以想象雷军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大概率是带领公司相关人员在紧急磋商应对此次重大危机,而且备受煎熬。但是问题在于,他本身是公司最大代言人、公司第一IP,关键时刻不出面,合适吗?

我的看法是,他和公司的团队肯定就此已经反复讨论过,最终的结果是公司相关团队建议他暂避风头为最佳选择,他虽然内心极度不安,但是在团队建议之下,只能听从建议,而且可能也无更好选择,先由公司账号出面和外界进行沟通。但是显然,网民对此感受不佳。

这其实也是雷军和小米接下来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那就是雷军作为公司的第一IP,一旦出事,几乎所有的网民都第一时间想到他、希望尽快听到他的声音、听到他的解释。即便公司是公司,雷军是雷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已经影响了网民的心智和认知,此时公司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只想到雷军。在此之际,雷军已经等同于公司,而且其在舆论和网民心智中的权重,是超过公司的。

二、雷军成为小米公司第一IP带有重大风险

这其实就是小米和雷军、京东和刘强东,类似这种公司创始人作为公司的第一IP,在面临重大突发危机的关头,都会面临的这种两难选择:出面or不出面,都是难题!

我们可以推演一下,雷军在出面和不出面的两种情形下,哪个更能获得好评:

如果雷军不出面:

那就是我们看到的网络情形,不少网民表示不满,认为你平时动辄刷流量、立人设flag,但是如今面临重大危机,尤其是涉及到三个年轻生命惨死的人性化关头,需要你出面带着感情和温度说两句话的时候,你却闭门谢客,不再出面,这不是躲避是什么!你让网民和粉丝情何以堪!

如果雷军出面:

那肯定是真诚地鞠躬、道歉,并且向网民和粉丝严肃保证,一定会毫无保留地配合相关方面提供数据、做好调查,对于该承担的责任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逃避,并且也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做好安全工作。甚至也可以说,公司已经派人前往遇难者家中表示安慰,等等。

这样一来,雷军露面效果无疑是很好的,会安抚很多网民和粉丝,让人们在期待调查结果的同时,对于雷军的好感会维持,甚至会有所强化,起码会觉得雷军在关键时候承担起了道义的责任,也和网民拉近了心理距离。重要的是,满足了网民在第一时间想到雷军、也确实看到了雷军的心理期待,没有产生雷军在躲避、雷军没有担当的负面联想,起码在调查阶段,雷军的公司的公信力没有失血。这也是为什么说,我更为倾向于雷军在此之际出面,和大家真诚地说几句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在认知中,第一时间想到了雷军,他及时出面,具有担当和安抚的重要价值。(上述文字是在雷军发声前撰写的,编辑时进行了保留)

但是雷军迟迟未能出面,肯定是公司团队,甚至不乏雷军本人考虑到了后果,这种后果可能在很多方面带来负面后果,从而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暂时引发不满,也决定暂时不出面。这种后果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

一是,一旦雷军出面,肯定会连刷数个热搜。他的每个用词、每个音调、每个微表情都会成为呈堂证据,经受网民苛刻的挑剔。任何一点没有做到优秀演员那样的面面俱到,就会被网民和自媒体重新解读,然后做出一个标题上热搜,然后给本人和公司带来伤害;

二是,雷军何时出面为好?事故一发生就出面?但是当时事情尚未调查清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雷军出面当然可以以道歉为主,但是这样会一举引爆热搜,“SU7出事了”“雷军道歉了”会瞬间成为热点,这会干涉事件的调查等很多方面,雷军和公司应该不想成为爆料者;或者,在4月1日事故广为人知之后再出面?但是这样一来,正好成为靶子,网民会纷纷严厉质问:你早干嘛去了?为何现在才出面?为何看不出悲伤?视频和账号下面肯定第一时间沦陷,很多网民会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和诉求,获得高赞,这无异于是又一个车祸现场,很多网民会截图,然后在自己账号上传播,引发其它不确定性的话题。遇难者家属会第一时间过来控诉,然后引发热点传播等;

三是,雷军在这种情境下,无论说什么,都会成为一个历史性、档案性的记录,任何时候都会被网民翻出来,用于在其他事件中进行对证和类比,从而成为永远走不出的灰色阴影。任何时候雷军开直播,都会有人在下面进行留言质问。任何时候小米车辆出现问题,这种视频就会出现,然后冲淡和影响雷军的人设,小米和雷军就有了“黑历史”,会被做成动图和梗图,流传于网络等。

当然还有其它后果,这里仅仅举出几点。就是说,雷军作为小米第一IP和网红人物,在此突发危机之际,无论如何都会引发关注,而且会遭遇无数种负面解读,总是陷身网络漩涡。

或许就是出于上述考虑,雷军在事故发生之后,一直未能现身网络,直到4月1日晚10点才发声。应该是他感觉不能再拖延了,而且网络对其沉默反应强烈。

我的看法是,他现身比不现身好,早发声比晚发声更有价值,但是总体看来,无论他现身还是不现身,都有不好的后果。即便他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发声时机,但是在网民最为渴望的第一时间“失约”,已经失去了黄金窗口期,最大的价值已经失去了。

我相信雷军在此期间是倍感煎熬的,但是在综合考虑公司、团队、个体人设等多方面之后,或许他无奈只能选择沉默,未来找到合适窗口期再进行补救。但是错过黄金时机,价值已经失去不少了。

这实际就是当下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创始人一旦成为公司的第一IP,就会遭遇这种两难选择。这意味着,公司创始人成为公司第一IP,是有巨大风险的。个人和公司进行了绑定,那么网民总是想到创始人,而不会想到公司,即便公司账号发声了,但是网民也不一定买账,依然期待创始人发声。

此外,一旦这个作为第一IP的创始人出现个体丑闻,那可以肯定会连累公司及其股价,然后各方投资者都会前来兴师问罪,甚至会影响投票权重等等。看看京东受到的影响程度,就知道这种风险警示绝非空穴来风。

三、雷军流量思维做手机很好,但是做汽车却蕴含重大风险

但是对于小米和雷军来说,此次遭遇重大危机时候的两难境地,背后还和“米粉思维”和流量策略有极大的关系。

无论雷军的人设和视频做得多么好,都不能否认的现实是,小米和雷军成功的背后,是和无数“米粉”和网友互动的积极结果,是雷军和小米流量思维的成功。

但是问题在于,流量思维在做小米手机、做小米生态的时候是绝对没问题的,也是产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在面对小米汽车,以及重大突发危机的时候,流量思维却会陷入严重困境。

这源于两个原因:

一是,小米手机是在粉丝全程参与基础上研发、生产和成长的,米粉成为手机和雷军人设的基础。但是小米汽车,米粉却并未参与,造手机和造车背后的粉丝逻辑、流量逻辑完全改变了。

二是,小米手机是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即便出问题也不算重大危机,就算是电池失火但是也一般不会闹出人命,而且电池作为成熟技术,网民也相信失火是孤例,只要质量做得好,就没有大问题。这就意味着,雷军日常只要把人设定在亲民、听劝,做好和网民和粉丝的互动就能做对、做好。

但是小米汽车不一样。汽车是高价产品,动辄数十万,而且小米是对标豪华高端产品的,这使得小米汽车一旦出事,后果的严重性就远超小米手机。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的安全阴影始终如影随形,始终未能让人放心,一旦出事,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就是重大生命财产伤亡的惨重事故。

在生命财产的惨重损失面前,流量思维彻底行不通。你如果在此之际以流量思维来面对事故,会遭遇重大翻车。因为在生命损失面前,来不得半点的流量思维,你只能严肃认真地面对事件,真诚道歉,做好善后,让受害者及其家属感到满意、让围观网民找不到一点瑕疵之后,才算过关。

而雷军及其网络人设,主要是流量思维的结果。在此前他可以通过定人设的方式做好视频,却恰恰没有考虑到,一旦遭遇涉及人命关天的重大危机关头,他该怎么办?该如何出面?该以何面目和网民交流?

从此次事故的应对结果看,雷军及其团队,大概率没有考虑到重大危机爆发之际的应对方式,日常也缺乏这种危机预案,导致事发后应对乏力,迟迟未能出面和网民见面沟通。即便公司的账号发声,但是网民不会买账,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这也告诉我们,日常的流量思维在轻量级的消费品市场那里,是没问题的,也是成功的法宝之一,但是面对重量级的消费品、涉及到生命财产的突发危机面前,流量思维不光毫无用处,而且还自带风险。

这里还有一个陷阱。日常带着流量思维来和网民互动,如果成为思维惯性,一旦遭遇重大突发危机,离开流量思维,又常常缺乏可行的方案,就会导致错失应对的黄金窗口期。当下的雷军和小米,正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从小米和雷军在此次应对中的策略看,他们在此突发危机的时候,选择了让雷军沉默,而以公司账号为主进行应对。但是显然,这种做法网民并不满意,而且无论如何,雷军都会蒙受声誉形象的损失,也会给公司和产品蒙上阴影。此外,从公司账号的文字看,具有较大瑕疵,“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这种文字在此关键时刻,是逃不过网民的火眼金睛的,是应该避免使用的。

我们对比胖东来和海底捞,无论这两家企业遭遇了多么大的危机,但是和生命财产等损失相比,几乎是天壤之别,而且他们的公司也很少会涉及到生命安全的问题,所以他们日常运营流量,即便有时哗众取宠,但是网民也常常选择谅解。

我们综上所述,雷军的人设和流量思维,在做小米手机的阶段,是毫无问题的,也取得了重要成功的。但是进入小米做汽车的阶段,这种人设和流量思维却会蕴含着巨大风险。

在没事的时候,或者小事故的时候,还看不出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爆发涉及生命财产损失等重大突发危机的时候,这种流量思维会直接导致雷军和公司陷入严重的两难困境。

接下来,雷军更好的选择是,以此次事故为契机,转变或完善此前米粉思维和流量思维,回归汽车品牌思维,遵循法治思维和市场思维,以汽车品牌为营销重心。就是说,以车为中心,而不是以雷军为中心进行网络的运营维护。否则,人车不分,个人和公司捆绑、个人和品牌捆绑,万一再出事,上述困境问题依然难以解决,而且会陷入IP形象越变越灰色的恶性循环。

来源:忻闻访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