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没有炎症,皮肤知道?提醒:体内有炎症的人,皮肤常有3表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4:02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少人总觉得炎症是个内部的事,得靠验血、CT、B超这种仪器才能看得出来。

但医生其实早就提过,有时候身体里到底有没有“火”,皮肤反应比机器还快,尤其是慢性炎症那种,藏得深,症状轻,却拖得久。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恰好就是这个“火”从里往外蹿的第一站。

有些人一到换季、压力大、作息乱,皮肤不是发红就是起痘,乍一看是皮肤问题,往里看,其实是身体“底下烧”了。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长痘。有人说痘痘是青春期的专属,成年以后不该再有,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包括不少上了年纪的,也在反复长痘,尤其是下巴、嘴角、额头这些地方,没完没了。

医生说,这种叫成人型痤疮,背后跟体内慢性低度炎症关系不小。

不是皮肤爱出油,是身体内部系统出了错,激素、代谢、免疫联手演了一出“痘痘戏”。

比如压力大的时候,皮质醇飙升,会刺激皮脂腺,油脂分泌增多,同时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这种原本不怎么闹事的细菌趁机作怪,就开始堵毛孔、起脓包。

有研究显示,长期处在慢性压力下的人群,脸部爆痘率比常态人群高出30%以上,而这些人里很多并没有油性皮肤,可一熬夜、上火、情绪烦躁,痘痘就爬满脸。

还有就是肠道炎症。这个听着离皮肤远,其实关系特别紧密。肠道一发炎,吸收差,毒素堆积,肝脏压力增大,排不掉的垃圾就从皮肤走出口。

皮肤成了“最后的出路”,也成了第一个受害者。

尤其是吃得重口味、高脂高糖的人,肠道菌群一乱,益生菌减少,肠壁屏障变松,内毒素“跑”进血里,脸上起包、冒油、反复化脓的事儿就来了。

中国营养学会做过一项试验,把一组长痘严重的年轻人饮食改为低GI、低脂肪、富含膳食纤维和益生元的菜单,四周后有接近七成人痘痘明显减少,而CRP、IL-6这些慢性炎症指标也同步下降。

这说明脸上的痘不光是毛孔脏,而是肠子脏,清了肠,皮肤就跟着清了。

第二种常见的表现是皮肤发红、起疹子。这种不是那种蚊子叮、过敏反应,而是反复性、慢性的那种,比如胳膊外侧、后背、脖子边缘的干红斑、丘疹、湿疹样表现。

很多人以为是洗衣液没漂干净,或者天气干燥,其实根源在体内。

慢性炎症状态下,免疫系统会释放一堆炎症因子,比如TNF-α、IL-1β、IL-6等,它们不光让身体“微热”,还会让血管通透性升高,皮肤毛细血管更容易扩张、破裂,形成肉眼可见的红斑、瘙痒。

尤其是有些人长期肝功能不佳,或者肝脏解毒能力下降,血液里的毒素、药物残留就会绕道通过皮肤排泄,这时候皮肤就开始“抗议”,各种红、痒、脱皮、起泡,全出来了。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做过一个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肝炎患者中,有高达4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问题,包括不明原因的红斑、色素沉着和瘙痒。

而这些皮肤问题在肝功能指标改善后,部分人能自行缓解。

再就是那种莫名其妙的过敏反应,比如吃了平常能吃的食物,突然皮肤泛红、出风团,或是接触冷水热水皮肤立马起斑,这类“无明确诱因”的过敏,很可能是身体已经处在亚健康状态,免疫系统“过敏反应阈值”下降。

原本能接受的刺激,现在也容不下了。这时候查查血里的IgE、CRP、ECP等指标,大概率会发现偏高,而皮肤就是最先报警的地方。

第三种是皮肤变得干燥、松弛、缺乏弹性,看着没啥炎症样,但其实是慢性炎症“烧”掉了胶原蛋白。

很多人40岁出头就发现脸凹、纹路深、摸上去粗糙干涩,搽多少精华都不吸收,其实这时候要怀疑的是身体在悄悄“溶”自己的胶原。

慢性炎症状态下,活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胶原蛋白被分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皮肤就慢慢塌了。

而且体内炎症水平高时,透明质酸酶、弹性蛋白酶这些酶活性增强,它们像剪刀一样,把支撑皮肤结构的“梁”剪断,结果皮肤像没了骨架一样塌陷。

美国《Dermat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慢性低度炎症人群的皮肤胶原降解速率比常人高出22%,而恢复速度却只有常人的65%。

这就解释了为啥有些人皮肤保养得再好,也挡不住从内部塌下来的趋势。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就是睡眠。

若长期睡眠质量欠佳、频繁夜醒且常熬夜,身体便会处于应激状态,致使肾上腺皮质醇持续居高不下,对我们的健康十分不利。

这个激素一高,免疫细胞活性失调,导致炎症反应升级。

皮肤是个极其敏感的器官,它能感受到这些微妙的荷尔蒙变化,表现出来就是干、痒、暗、粗,甚至是突发性的红血丝、过敏性皮炎。

有个实验挺有趣的,把一群人分成两组,一组正常作息,另一组每天只睡四小时,持续五天,结果后者的皮肤水分含量下降了30%,角质层厚度增加,炎症因子水平上升。

而恢复正常作息后,皮肤状态才慢慢回去。这说明皮肤其实是身体内部“电路”的一个指示灯,灯一闪,说明电流出毛病了。

还有一种情况更诡异,那就是皮肤看着没啥问题,但老觉得痒。

尤其是老年人,经常说“也没过敏,也没虫子,就是痒”,很多人用药膏也不见好。其实这背后也可能是慢性炎症在捣乱。

老年人皮肤神经末梢敏感度下降,但炎症因子升高时,会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组胺、缓激肽这些物质,引发“内源性瘙痒”,也就是说,根本不是外界惹的,是身体自己在“闹”。

这种痒最难治,因为擦药没用,只有把身体内的慢性炎症源头压下去,比如控制血糖、调理肝胆、补充维生素D、改善肠道菌群,痒才会慢慢消退。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有医生提出,顽固性皮肤瘙痒,是老年慢病的“早期暗示符号”,不能光当皮肤病看,要往内科系统查。

如果皮肤已经出现上述表现,但验血并没有发现明显的CRP或白细胞升高,是不是就说明没炎症?

[1]林顺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血脂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4,8(22):35-38.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