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好机会,把新能源车企宣传、智驾能力这点事抽丝剥茧,摆开在台面上一次性说个明白,将类似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这或许是小米泼天流量之下的使命所在。
全网拷打小米汽车的浪潮仍在继续!
靴子还没落地,真相还没大白,一切讨论就还有可延展的空间。
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好机会,把新能源车企宣传、智驾能力这点事抽丝剥茧,摆开在台面上一次性说个明白,将类似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这或许是小米泼天流量之下的使命所在。
不过对于雷军而言,当舆论从四面八方袭来,或许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焦头烂额,小米汽车创业的最大危机终于是来了。
但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往后消费者和行业势必会拿着放大镜斟酌小米以及雷军的一举一动,就在小米SU7事件还未盖棺定论之时,一段小米汽车车主在驾驶途中酣睡的视频又再次将智驾功能以及小米汽车推到了风口浪尖。
图源:界面新闻视频截图
网上的一段视频显示,一辆小米汽车正常行驶,车主却双方离开方向盘,躺在座位上酣睡了过去,急的同行友人连喊三遍 “减速”……
顶风作案,以身涉险,这些词或许都无法真正概括这个愚蠢的行为,值得深思的是到底车主对智驾的了解有多少。
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车企营销时有过分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嫌疑,为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
小米汽车曾针对该问题有过解释,使用智驾功能手必须要握住方向盘,如果双手离开,系统通常会有四次预警,声音逐渐加大,提醒司机立即接管方向盘。如果车主长时间不理会,车辆会缓慢降速直至停车。
图源:微博@钱江晚报
如今接二连三的拷问,需要雷军、小米汽车以及全行业警示,到底车企营销该怎么做,智驾等黑科技功能的第一要义是什么,热火烹油的新能源行业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分析新能源的信任危机前,我想先谈一下很多网友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为何现在新能源汽车出事,消费者都要第一时间找车企,舆论也会首先拷打车企?
和过往燃油车时代车祸新闻的讨论焦点放在性别、事故原因上不同,自特斯拉开始,一起新能源车祸发生之后,最先被讨论、被质疑的一定是这辆车、这个品牌安不安全,有没有错。
并非对这种风向存在质疑,因为这种讨论本身一定程度上是合理且正当的。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为相较于上百年燃油车工业沉淀下来的在各种设计上的安全信任,人们对尚属于“新事物”的新能源天然地具有陌生感。
图源:微博@中国蓝新闻
当事故发生时,消费者往往无法判断故障是人为操作失误还是系统缺陷,只能将责任归咎于车企。
尤其智能驾驶把车从头武装到了脚趾,这些花样设计让车主的学习成本大大增加,甚至用“生命”试错。
二是传统汽车事故的责任认定主要依据驾驶员操作和机械故障,但新能源涉及电池热失控、智能驾驶算法等问题,需要专业鉴定才能厘清责任。
这些核心数据掌握在车企与调查机构手中,普通消费者难以获取,如在小米SU7事故中,家属质疑车辆数据未完全公开。
三是新能源市场尚处激烈竞争阶段,品牌信任度是车企的核心竞争优势,为维护形象,往往会快速响应事故需求。
而且事故处理成熟与否同样是衡量售后服务质量的一部分。
当然了,这种出事先找车企的蔚然成风还与媒体的舆论引导有关。
毕竟流量时代下,“一辆新能源发生车祸”显然要比“一辆特斯拉、小米、问界发生车祸”在新闻性上要逊色得多。
最近小米的几起焦点事件中,智驾能力一直是悬在其头上乃至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疑云,让起初感叹“科技改变生活”的人们,开始咒骂新技术的冰冷无情。
首先需要明确,智驾目前仍处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的风险。
即便在若干智能驾驶的宣传片中,咱们看到的都是方向盘充满未来感的转动,但现实经不起剪辑与特效渲染,目前智驾出事主要有三类原因:感知失效、系统误判、人机交互矛盾。
这些咱们都不少见,感知失效更通俗一点叫做“盲区”,如今车企们将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多少当成智驾能力的一种体现,但遇到消防栓、锥形筒等特殊障碍物,还是有识别不出的风险。
系统误判更多发生在路况有所改变,未能及时更新系统的情况下,常见的车企OTA优化针对的就是这个问题。
人机交互矛盾,有点像机器和人在左右互搏,有时候双方因为抢夺控制权发生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智驾退出预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太短,来不及处理路面复杂状况。
其次,车企在智驾这一块到底承担怎样的责任!
最常见的就是售前售后两幅面孔,催你买车时说无限接近L3,到了售后却搬出了辅助驾驶条款来免责,从而拒绝赔偿。
简单来说,车企需要建立从宣传、交付到售后一整个标准流程,不能全部甩锅消费者。
当然了,一味的贬低智驾同样不可缺,从技术上来说,AEB(自动紧急制动)、LCC(车道居中保持)等功能能够有效减少行驶安全风险,降低事故率。
现在要做的,首先是技术透明化,实时上传驾驶数据,确保事故调查的客观性,其次在责任划分层面精细化法律,还有最重要的加强用户教育培训,上路前对智驾要特别熟悉才行。
还有个问题值得探究,小米SU7爆发以来,人们对于雷军搞营销的看法开始分野,认为IP生意的过度曝光,会增加品牌的脆性。
就拿本次SU7事件来说,在3月31日晚, 雷军还在微博上配图发文“用小米15Ultra解锁武汉大学夜樱之美”。
这时距离那场惨烈的交通事故已经过去了两天,到了4月1日,舆论铺天盖地找上了小米汽车,雷军才出面发声,做出了回应。
人们疑问的是,以往活跃在话题最前线的雷总,为何在这起事件中反应如此迟钝!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雷总的回应合情合理,其他车企老板很少有这般负责的态度。
其实回过头来看,有些苗头早就不对劲了,尤其当一个企业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开始被放在网络上疯传,其竞争对手被饭圈贬损得一无是处时,暴雷的风险就已经被过分加注了。
如流量明星般的待遇被播撒到了一个企业家、一个品牌身上时,局面就已经失去控制了。
如当下的国乒比赛,两个同吃同住的队员同场竞技时,台下的观众已经在声援层面打了一场激烈的热战,同时还对舆论的指责嗤之以鼻:当初需要我买票支持的时候你可不是这样说的!
前段时间,海尔老总周云杰搭乘雷军流量出圈,说过这么一句话:“希望大家未必记住我,更多还是记住海尔的品牌、海尔的服务、海尔的产品。”
这是对自身的警醒,同样是对流量时代下企业做IP清醒的认知。
如今雷军和小米也迎头撞上了这个问题,笼罩在巨大的流量下到底该如何把控风险,企业家IP的打法要不要换种方式,值得其重新思考。
站在整个行业视角来看,雷军和小米汽车如今的遭遇其他新势力车企多多少少都经历过,类似的拷打只多不少。
例如之前的特斯拉,光是在其大本营测试自动驾驶,就出现过多起撞上行人的案例。
在国内,刹车和自燃问题曾经也让特斯拉吃尽了苦头,一度历经品牌信任危机。
问界、极氪、蔚来等品牌同样如此,当路上出现一辆发生事故的新能源时,人们总是试图彻底排查清楚原因,因为自己很可能时这款车的下一个驾驶者。
这是新生事物必须要走过的阶段,何况新能源用短短数年的时间,走过了燃油车百年耕耘的路途。
不经历这一遭,或许很难真正找准自己的位置。
只有打断、重塑、再生,才有机会长出新的、更坚固有力的爪牙和四肢。
这是属于雷军和小米汽车的磨难,更是整个新能源行业需要警醒的案例。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