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希濂,曾被誉为“黄埔之光”他早年参加过东征、北伐。抗战期间又在淞沪战役、武汉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滇西反攻战等战役中大放异彩,可以说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
1950年期间,重庆郊区白公馆,一个解放前关押共产党员的地方,如今却成了解放军关押国民党战俘的场所。
真可谓风水轮流转,世事弄人。
这一天,时任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专门来到这里,见到了昔日黄埔同学宋希濂。
宋希濂,曾被誉为“黄埔之光”他早年参加过东征、北伐。抗战期间又在淞沪战役、武汉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滇西反攻战等战役中大放异彩,可以说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由于一直愚忠于蒋介石,没有顺势而为,最终宋希濂在淮海战场上被俘,成了我军的阶下囚。
虽然说一个人的信仰与追求可以矢志不渝,但宋希濂显然有点顽固不化,始终认为跟着国民党就会走向光明,殊不知全盘皆输,落了一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据悉,当宋希濂成为战俘后,他的内心极其抵触,总认为自己大限已到,于是非常不配合战犯管理所人员的工作。
就在他他随俘虏队伍经峨眉前往乐山集中时,在城门外面,有位解放军干部要给俘虏中少将以上的军官照相,首当其冲的自然便是中将宋希濂。
然而宋希濂当时思想非常反感,认为自己狼狈的样子如果往报上一登,岂不是昔日的声威荡然无存?因此决不能丢这个脸!于是,他就开始捣乱,待解放军干部举起相机对好镜头,就要按动快门时,他突然转身扭过头去,如此反复了四五次,简直气得照相者无计可施。
这次陈赓来,其实一是探望宋希濂,二是向他宣传一下党的政策,以利于他今后的被改造。
不过说实话,老同学在这个场合相见,确实使宋希濂既高兴又惭愧。
他高兴的是陈赓身居高位还不忘旧情,不远万里来看望自己,惭愧的是自己如今的身份非常尴尬,因为成了一个历史的罪人。
不过陈赓的笑容可掬,很快打消了宋希濂的顾虑和紧张情绪,只见他仍像过去那样爽朗地说道:“你好啊老同学,我们又见面了。”
“惭愧得很,没想到你那么忙还会来看我。”宋希濂微笑回应。
“还记得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吗?”陈赓和蔼地问道。
“记得,那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你到西安警备司令部去看我……”宋希濂俨然有些许激动。
“是啊,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那次是奉命特地去拜访你的,当时你是国军师长,我是红军师长,我们在战场上干戈相见,想不到兜兜转转现在又走到一起来了……陈赓谈笑风生,让宋希濂倍感亲切。
众所周知,陈赓和宋希濂都是湖南湘乡人,也都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并且两人早些年还是志同道合、情比金坚的挚友。
那是1923年冬天,陈赓与宋希濂双双被广州陆军讲武堂录取,并且第二年又一起考入了黄浦军校,还共同参加了第一、二次东征及平定商团等革命战争。
不过,那时陈赓已经于1922年期间,在育才中学进步教师熊亨瀚的介绍下入了党,当时他也希望宋希濂入党,而宋也表示了同意。
因为宋希濂与陈赓也算志趣相投,而且又始终把陈赓当大哥,所以他也喜欢听大哥的话,也参加了许多共产党为主的活动。
尤其1924年8月,作为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总理,演讲了世界局势和国家面临的问题等,更是让宋希濂茅塞顿开,思想上偏向于共产党。
然而谁知道,后来由于中山舰事件的发生,陈赓由党秘密派往苏联远东红军学习保卫工作,两人就此失掉了联系。而宋希濂思想不坚定逐渐向蒋介石靠拢,最终与陈赓分道扬镳,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但是在抗战中,两人都是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猛将。陈赓在敌后战场,宋希濂在正面战场,一起率军浴血奋战,打了许多漂亮仗,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尽管时光流逝,在战火的硝烟中,一个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一个曾经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他们之间深深的个人友情却永远不变。
据悉,当时两人还共进了午餐,并且畅谈了六个多小时,陈赓不断勉励宋希濂要好好改造,并且嘱咐他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这使宋希濂感慨万分,也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1959年12月4日,经过中国共 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十年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宋希濂等十余名战犯首批获准特赦。
而走出功德林的大门,也就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但是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走,宋希濂不得不认真的思考。
然而他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的方向还没有选定,就受到了周总理的关注。
其实总理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更关注他们的思想。
就在12月14日,第一批特赦人员接到通知,说周总理要接见他们,可以说宋希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继而是心潮翻滚,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那一天,在接见室,当周总理同宋希濂握手时,他仍然因紧张、羞愧而忐忑不安。
直到总 理亲切而又有趣地声音响起,宋希濂才逐渐放松下来。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不管你们走了一段多么大的弯路,今天总算回到了人民阵营,又走到一起来了。一页新的历史已经开始,这是要向你们表示祝贺和欢迎的。”
此言此语让宋希濂被感动容,他的情绪也变得轻松愉快,自由自在起来。
又过了几个月,陈赓邀请宋希濂等6名黄埔同学到四川饭店吃饭,几位老友相见,相谈甚欢。
当时陈赓详细询问每个人的家庭情况,态度真挚,使大家深表钦佩和感激。
在此期间,宋希濂还问了陈赓三个问题:
一是熊绶春是不是你的人,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二是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三是都说毛主席思想厉害,那么精髓到底是什么?
陈赓一听逐个解释,并且意味深长地说:
“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带领我们在相对劣势的情况下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他始终站在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场,并且把自身置身于中国人民群众的自主实践之中,依靠总结和团结,把握事物本质和洞察客观形势的发展规律……”
宋希濂洗耳恭听、佩服至极,不禁惊叹道:“毛主席确实高明!”
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与世长辞,宋希濂得知后悲痛万分,更是在追悼会上痛哭不止。
值得一提的是,宋希濂此后没有忘记好友的嘱托,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多方奔走,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来源:闻史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