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丨零碳园区建设加速,金融体系如何精准发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3 14:36 2

摘要:当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正成为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作方向。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在中央层面工作部署中首次提出“零碳园区”一词。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

当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正成为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作方向。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在中央层面工作部署中首次提出“零碳园区”一词。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同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零碳园区”指的是通过设计、技术、管理和商业化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零碳园区建设有利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引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激发科技、制度、商业模式等创新,从而取得绿色竞争优势,助力园区内企业在全球绿色竞争中抢占先机。

例如,作为全球首座零碳产业园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自2022年4月建成投产后,已成为全球零碳园区建设的参考范本,连续三次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的产业集群转型报告。该园区计划形成全绿色电源供给、智能物联能碳管理平台、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风光氢储车”零碳产业链集群等八大创新示范,助力当地于2025年实现约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约10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实现约1亿吨二氧化碳年减排的目标。

金融助力零碳园区建设的现状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标志着零碳园区从政策愿景迈向规模化实践阶段。地方政府也同步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零碳园区的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日益丰富,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SG投资以及绿色基金等。这些产品在支持零碳园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兴业银行于2024年1月向宁德某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提供太阳能发电项目贷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000吨,助力当地零碳园区建设。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零碳园区建设,并将其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业务领域。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加大对零碳园区项目的信贷投放;保险公司开发了与零碳园区相关的绿色保险产品,为园区的环境风险提供保障;投资机构则通过参与绿色基金等方式,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例如,2023年10月,浦发银行推出零碳产业园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一站式投行、贸易融资及风险评估服务,为零碳产业园的各相关方打造一站式、综合化的零碳金融服务体系,助力零碳园区建设。兴业银行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与园区金融融合发展,截至2024年6月,支持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融资余额达6965.43亿元。

金融科技的应用也为金融支持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金融机构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绿色识别精准化、环境风险评级智能化和预警处置自动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例如,一些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园区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绿色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及其金融支持也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和相关金融标准体系。零碳园区的评价标准、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统一,导致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难以准确评估建设成效。此外,碳金融产品的评估、核查与认证尚未与国际接轨,难以获得国际金融投资机构的认可,影响了企业的参与意愿。

二是技术瓶颈待突破。尽管在低碳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实现园区整体的零碳排放,仍需在能源存储与转换、碳回收、智能能源管理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例如,高效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和存储技术,以及精确的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等,目前其成本和效率尚不能完全满足零碳园区建设的需求。

三是资金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零碳园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能源设施、技术研发与应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然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仍难以满足零碳园区建设的资金需求。一方面,传统高碳行业的经济行为难以被认定为“绿色”,难以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相对单一,结构失衡,创新性碳金融产品较少。

四是园区转型难度大。传统园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大多基于化石能源设计,改造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系统需要大规模重建。此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燃油车置换等也面临成本高、涉及多方利益协调等问题。对于以煤炭为主的传统园区来说,进行零碳转型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五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碳市场的覆盖范围有限,碳价偏低,难以通过市场信号有效激励减排。此外,碳金融市场的建设还处于发展初期,碳资产管理机构、评级机构、碳排放量第三方核算机构等体系不成熟,存在操作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六是社会认知不足。部分园区和企业对零碳园区建设的认识不足,存在将低碳、近零碳、零碳等概念混淆的情况。一些园区片面理解零碳园区建设就是要限制生产发展来控制碳排放,而忽视了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可能性。

创新“零碳金融”体系,助力零碳园区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从“零碳标准”的源头出发,完善零碳园区的顶层设计,建立财政与金融协同体系,基于“零碳”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索创新“零碳金融”体系,更好助力零碳园区建设。

首先是基于零碳园区发展需要,完善“零碳金融”标准和评价体系。零碳金融的标准和评价体系需要涵盖零碳园区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规范与评价框架。在碳排放核算层面,应建立覆盖园区规划、建设、运营、退出阶段的碳足迹追踪体系,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核算细则。在评价维度上,需融合国际经验与国内"双碳"目标要求,建立多层级评价体系,覆盖包括能源、碳排放、生态等维度指标。同时,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新兴低碳技术的发展迭代评价标准。

其次是强化支持零碳园区建设的零碳财政金融协同机制。财政政策应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通过设立零碳园区发展专项基金,采用“资金配套+绩效奖励”的复合激励模式,建立财政补贴与碳减排量挂钩机制,对零碳园区试点实施阶梯式奖补。在金融政策协同方面,需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设立零碳园区担保基金,为金融机构提供部分风险缓释。同时,要推动财政贴息与绿色信贷联动,对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实施差异化贴息政策,引导资金向低碳技术研发、智慧能源系统等关键领域倾斜。

三是完善“零碳金融”的商业盈利模式。包括建立支持零碳园区建设的协作机制,构建“政府规划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实施-科研机构创新支撑”的四维协同机制。重点打造零碳技术孵化中心,建立技术转化收益共享机制,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实现研发成果的资本化运作。搭建产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园区能源消耗、碳排放、企业经营等数据,为金融机构开发精准化零碳金融产品提供数据支撑。创新园区运营管理模式,构建“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金融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虚拟电厂技术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获取收益。建立园区碳资产池,统一开发CCER项目,提升碳资产规模效应。探索跨园区资源调配机制,通过绿证交易、用能权交易实现区域协同减排。重点培育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提供碳审计、绿色认证等增值服务,延伸价值链。

四是强化“零碳金融”的资金支持力度。包括加强零碳园区建设的政府财政引导,财政应聚焦基础性、示范性项目,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及试点示范等手段,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关键环节的财政支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零碳园区产品服务,拉动市场需求。创新支持零碳园区建设的绿色金融产品,针对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融资需求创新设计定制化产品,包括绿色债券、绿色贷款以及绿色保险等,促进园区绿色项目的落地和低碳技术的推广。

在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可开发与碳绩效挂钩的转型债券,设置浮动利率条款,当零碳园区建设实现阶段性减排目标时给予利率优惠。股权融资领域应推动设立零碳园区主题ETF基金,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创新碳金融衍生品,探索碳远期合约的跨区域交易,帮助园区企业管理碳价波动风险。同时,可以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依托园区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时数据,为入驻企业提供动态授信服务。

零碳金融支持零碳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上述财政金融协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重点围绕“零碳金融”,推进形成更加完善的零碳金融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以及国际合作体系,更好支持零碳园区的建设。

一是完善零碳金融的制度框架体系。包括完善零碳园区零碳融资政策指导,制定零碳园区绿色融资指引,明确项目准入标准。完善零碳金融标准与零碳园区标准的衔接机制,将零碳园区建设要求嵌入零碳信贷、零碳债券等产品标准。以及健全零碳园区碳资产核算标准与认证体系,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零碳园区碳资产核算标准。地方政府和园区可以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数字化碳资产管理平台,推动碳资产、碳足迹的数字化认证,提升市场公信力。

二是优化零碳金融的标准体系。包括创新零碳园区碳普惠机制,探索建立零碳园区碳普惠体系,为园区企业创建碳账户,将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调峰等分散减排行为转化为碳积分,用于向园区运营方兑换服务或优惠。强化零碳园区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鼓励园区企业按照《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主动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建立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企业环境数据、金融机构零碳投资信息。探索构建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指数并定期发布,为市场资金流向提供参考。

三是创新零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创新适应零碳园区需求的零碳金融产品,比如继续深化零碳信贷产品创新,开发与碳强度挂钩的贷款产品,实行差别化定价;扩大绿色债券应用场景,试点零碳园区专项债等新品种;发展零碳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开展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创新零碳园区绿色保险产品,设计覆盖碳资产损失、气候风险等新型险种。

创新碳金融衍生品,开发碳远期、碳掉期等产品,帮助园区企业管理碳价波动风险。探索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融资等模式,允许企业以碳配额作为质押物获取流动资金。针对高碳企业转型需求,开发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挂钩产品,将产品条款与企业的降碳目标绑定。创新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允许园区企业以碳减排技术专利作为质押物获取融资。

四是构建零碳金融的长效政策体系和机制。包括建立动态评估体系,构建零碳园区建设成效评估模型,开展年度评估考核,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支持政策。建立国际对标机制,定期开展与全球先进零碳园区的比较研究,识别改进方向。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设立零碳园区金融交叉学科。建设零碳技术实验室,重点突破关键技术。

五是加强零碳金融的国际合作交流。包括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零碳园区标准与国际互认。深化与国际多边开发机构合作,争取国际资金支持。

作者丨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时霖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丨胡文娟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4月刊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