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肝脏是沉默器官,大多数时候就算有炎症、脂肪沉积甚至细胞坏死,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等到检查出问题,往往已经是中度以上的损伤。
但在门诊上,越来越多的人不是喝酒导致肝功能异常,而是喝饮料喝出来的。
很多人长期觉得自己不碰酒不熬夜就是养肝,结果肝酶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都飙高,B超一看,脂肪肝或肝炎反应已经到了中期。问题出在哪?主要是饮品结构出了大错。
最容易被低估的,是各种“代糖饮料”。很多人因为血糖、体重问题不敢喝含糖饮料,转头去选无糖可乐、无糖奶茶、无糖汽水,认为这样健康、无负担,但这些饮料中的非营养性甜味剂正在对肝脏造成潜在破坏。
特别是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这几种人工甜味剂在代谢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不进入血液,它们会参与肝脏微粒体酶系统的调节。而这些酶系统本来是负责解毒、转化药物和脂溶性代谢产物的。
《美国肝病学杂志》在2022年发表了一篇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研究,指出在每天摄入一瓶以上无糖饮料的人群中,肝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如CK-18)水平显著高于未饮用者,且甘油三酯水平上升明显。
研究提示,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通过影响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
虽然这些饮品标榜“0卡路里”,但它们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改变肠道菌群方面起到的是破坏作用。
肠道菌群一旦失衡,会产生更多内毒素,这些物质通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加重肝脏的免疫负担。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代糖饮料常被用来“解馋”,一喝就是一天三四罐,含磷酸盐、防腐剂等添加剂的负荷极高。
肝脏需要把这些物质一一识别、解毒、代谢,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如果肝内谷胱甘肽储备不够,就会造成氧化应激,最终诱发细胞结构破坏。
很多人并不知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展为肝纤维化的风险,在代糖饮品摄入者中比普通人群高出43%。
第二种让肝受苦的饮品其实是浓茶,尤其是长期喝重口味浓茶、不控制剂量的人。很多人以为绿茶养生,乌龙降脂,但实际茶叶中茶多酚浓度过高,会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另一个是铁离子代谢紊乱。
茶多酚在适量时有抗氧化作用,但当浓度升高到一定范围,特别是每天冲泡浓茶超过三杯的人,摄入量远超普通剂量,会使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出现中断,导致肝细胞产能不足。
在一项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参与的回顾性分析中,共筛选出342名长期饮用浓茶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中102人发展为轻度肝纤维化,比例接近30%。
而在不饮浓茶组中,进展率不足10%。研究人员通过肝组织活检发现,这类人群的肝组织中铁染色阳性率更高,提示茶多酚抑制铁吸收的副作用导致反向性铁代谢紊乱。长此以往,会造成肝细胞微环境失衡,修复能力下降,易出现炎症持续状态。
还有一个机制更容易被忽视,就是茶中的草酸含量偏高,会影响镁、锌等关键微量元素的吸收。
这些元素本来就与肝脏合成酶活性有关,缺乏之后解毒效率大大下降。特别是在营养状态本就偏低的老年人群中,浓茶摄入过量与肝功能下降呈明显正相关。
第三种真正该警惕的,是药酒、保健酒类产品。这类产品很多打着“补肝”、“养血”、“增强免疫”的旗号,宣传上把它们和传统中医概念结合,但真正进到身体里的是大量醇类、甙类、碱类混合成分。
酒精本身已经是肝细胞毒性物质,每代谢1克乙醇,就需要大量NAD+参与脱氢反应,而NAD+在体内是有限资源,一旦枯竭,脂肪代谢就会受阻。药酒不仅含有乙醇,还有几十种植物提取物,它们的代谢路径互相干扰,肝脏负荷成倍增加。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2021年曾做过一个实验性观察,选取80名慢性肝病患者服用某种市售药酒作为辅助治疗,两个月后发现转氨酶上升超过正常值两倍以上的人数达22人,超过四分之一。
而这些患者原本转氨酶水平接近正常,饮用药酒之后反而被“激活”了肝炎反应。研究指出,不少药酒含有马兜铃酸类、黄樟素类成分,这些物质已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被列为2A类潜在致癌物质。
更大的隐患在于,这些成分彼此之间的代谢酶途径竞争严重,会导致某些毒性中间产物无法被完全代谢掉,积存在肝细胞中形成亚细胞损伤。
肝脏不是所有时候都能修复这类损伤,特别是基础疾病存在时,肝再生能力本身就在下降。很多人喝药酒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但肝脏接收到的信号其实是“高负荷报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饮品还有一个共同点,长期喝的人不觉得它们“有害”,因为没有立刻带来不适。
但肝脏疾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慢进展”,脂肪变性、炎症浸润、纤维组织替代,都是一点点来的,没有明确疼痛信号,也不会让人乏力得动不了。
等到黄疸、腹水、出血倾向等症状出现时,往往是肝功能储备已经不足30%。这个时候再调整饮食也来不及了。
上海瑞金医院肝病科在对1200例肝纤维化病例的生活方式追踪中发现,饮品结构不合理是最容易被低估的风险因子,占比达到19%。
其中多数人饮用频率每周超过4次,持续时间超过3年。这说明,肝脏损伤不是靠一次两次,而是靠每天的积累。
更难防的是,这些饮品被当成“健康替代品”。有糖尿病的人用无糖饮料来缓解口渴,有高血压的人用浓茶代替咖啡,有免疫低下者靠药酒提升抵抗力。都是出于自我保护意识,结果保护方法出了错,伤害反而更深。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