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圆桌环节,由澎湃新闻副总裁、澎湃研究所所长张云坡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牟振宇,《上海年鉴》资深特约摄影作者、上海著名城市纪实摄影家陆杰,本书主编、当代上海研究所副所长陈畅作为分享嘉宾,围绕“水”“岛”“城”等关键词,讲述文献里、镜头下、记忆中的
一本影像为笔、时间为轴的黄浦江图志《上海图鉴.黄浦江》正式面世。
3月30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当代上海研究所、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联合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鉴.黄浦江》,在建投书局举行首发分享活动。
圆桌环节,由澎湃新闻副总裁、澎湃研究所所长张云坡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牟振宇,《上海年鉴》资深特约摄影作者、上海著名城市纪实摄影家陆杰,本书主编、当代上海研究所副所长陈畅作为分享嘉宾,围绕“水”“岛”“城”等关键词,讲述文献里、镜头下、记忆中的黄浦江历史与焕新。
陆杰以影像定格了陆家嘴、东方明珠、杨浦大桥等地标建设的历史性瞬间,并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牟振宇讲述"黄浦夺淞"等重大治水事件如何塑造上海城市基因;陈畅分享了"一江一河"如何承载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融共生。
《上海图鉴.黄浦江》新书分享会。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无图不成志,500多张影像定格上海历史瞬间
张云坡:在上海推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的当下,“一江一河”未来10年的规划也已出台。《上海图鉴.苏州河》与《上海图鉴.黄浦江》的出版恰逢其时,回顾江河发展史,为上海城市空间的更新提供借鉴,为我们思考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城,乃至上海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陈畅:黄浦江是上海极其重要的地理历史资源。它孕育了上海的生长和崛起,承载了历史和文化,也凝聚着上海的未来发展。“存史、育人、资政”自古以来就是地方志的重要功能。全面展现黄浦江的地理历史信息,展示其历史沿革和功能转变,讲好从"生命之河"到"人民之河"的黄浦江故事,解读黄浦江视角的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是地方志的职责和使命。
之前编著出版的《上海图鉴:苏州河》获评“2023年100种上海好书”,读者朋友热情洋溢的期许为我们的编写工作输入了不竭动力,出齐“一江一河”图鉴,方志人希望书写一个大大的“好”字。
为什么用图鉴的形式?中国有2000多年的修志传统,方志之所以能在中华文明史上千载流传,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方志编修始终遵循自身的体例,包括图等志书体裁。“无图不成志”是方志的历史遵循。图鉴/图志,就是把“图”这一编纂体裁,做了更加充分的运用和体现。
图鉴的形式还迎合了时代的发展——读图时代,以图为主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成果,增强了读志用志效果,是地方志与时俱进的表现之一。
《上海图鉴.黄浦江》这本书的文字内容是从唐宋时期的地理历史讲起,很多史料来自旧有的地方志书,包括一些图片文献。这些史料都是修志人青灯黄卷、薪火相传的千年积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当下,对厚重的地方志资源宝库,包括年鉴的编撰成果,充分地挖掘和再创作,通过多元的方式展现,比如图鉴,让志书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典章文物,让“一江一河”及更多的上海风光走进读者视野,是方志人把优质的文化资源直达读者,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积极贡献。
陆杰:我和团队从2015年开始整理黄浦江的影像,同时花了约8年重新航拍了黄浦江全流域。2023年完成全景拍摄时,对黄浦江的记录已历时40余年,特别感谢朋友们在这期间的全力支持。
我拍摄黄浦江的起点是吴淞口——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早年我在部队生活,是连里唯一的上海人,但战友却常说“我们是一家人”,因为他们大多来自长江头,我来自长江尾。于是我便在返沪探亲时,通过影像深入了解吴淞口与长江的关系。地面视角的局限让我意识到:只有航拍,才能展现江河的壮阔与城市发展的肌理。
吴淞口,20世纪90年代。本文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为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提供,澎湃新闻经授权使用
吴淞口,2023年
航拍在当年是奢侈的,不仅因为飞机的可及性,也因为天气、空军临时训练等不可控因素。记录上海的变迁、黄浦江两岸的变化,东方明珠是一处重要地标,我从它打桩开始拍摄,当时并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只是从图纸中看到有三个球体。因为周边没有制高点,要拍出气势只有航拍实现。与30年后的陆家嘴鸟瞰进行比照,我觉得这张航拍是值得的,或许大家都想不到,变化会这么大。
建设中的东方明珠,1994年
陆家嘴,2022年
南浦大桥工程前后历时8年,是我进行全程跟踪的项目之一。1992年大桥建成通车后,我无意中拍下的航拍,记录到了十年之后的世博园地区,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航拍的上钢三厂、江南造船厂等素材,我才后续跟踪了世博的申办,2003年进入世博地区,又拍了8年,形成了《世博日记》。
从浦东看世博地区,1992年
黄浦江自身,也成为上海走向世界的黄金水道,苏州河(吴淞江流经上海市区部分,外环线至黄浦江段),则是上海连通内地的内河主航道。上海的“一江一河”,它们在功能、产业形态,还有在上海发展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现今,黄浦江沿岸打造的是彰显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水岸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苏州河沿岸打造的则是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
虽然“一江一河”是一外一内,但都是上海的母亲河和生命线,共同构成了上海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再说下水源的区分。吴淞江(苏州河)的源头在瓜泾口(苏州市吴江区),其水来自太湖。吴淞江曾在唐宋时期为太湖流域最大的下泄河道,明“黄浦夺淞”之后,降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形成今“一江一河”的局面。
黄浦江的水源则更多一些,接纳了太湖、淀山湖、杭嘉湖水系的诸多来水。1999年,上海地理学会专家组考证安吉龙王山为黄浦江源头。上海市老市长汪道涵为此题写了“黄浦江源”。后来,安徽省宁国市提出,黄浦江源头应在宁国市境内沙湾河流域。这一说法,是在龙王山南溪的基础上继续溯源而上。
其实,这些源头之争,无不说明了整个太湖流域乃至长三角河道相连,大河小溪在这片土地上纵横交错,黄浦江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将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联结起来,是长三角水文互融、人文相亲的表现。
陆杰:黄浦江的水和港口有很大关系,有很多细节可以分享。比如领航员,以前也叫引水员,国外的船必须要由领航员带领才能进入黄浦江。领航员通过水路送至船下,再进入船只作业。
21世纪初,上海发展得特别快,每天有几百艘外国船停在东海,原本领航员的登陆模式效率较差,所以在2001年,浦东机场建立了领航站,通过直升机把领航员送到船上,节省了很多时间。
黄浦江领航员
我查阅资料,跟拍了2 年。领航员的工作很难,不管刮风下雨,半夜也要领航,但大船怎么走,他们一看就知道,非常厉害。
龙华港码头工人
这组影像摄于1999年到2001年期间,在如今的徐汇滨江,当时码头建设用的各种材料全是这些工人搬上来的,非常辛苦。
接下来这组影像也体现了黄浦江的水和上海市民的关系。当时还没造跨江大桥,所以渡口很关键,每天的人流特别大。像世博区域的周家渡渡口,每天流量5万人。上钢三厂对面是江南造船厂,两个大厂来回的人流变化特别大。冬天特别冷的时候,黄浦江上的风刮到脸上像把刀。
周家渡轮渡站
再例如,如今的三岔港地区,以前是块浅滩,是外地船民的聚集地。可以看到,黄浦江的每一段都与上海息息相关。
三岔港附近船民
从码头烟火到世界港口,“人民城市”还在更新
张云坡:城的发展,其实就是“市”的发展。水为“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市”为“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变,一条轴是东西向,一条是南北向。南北向主要就是以黄浦江为主。1990年代以前,主要是在浦西,苏州河两岸向南北辐射。1990年代之后,浦东开发开放,再是内环-中环-外环的发展肌理。让我们围绕城市聊一聊烟火气。
陆杰:与“城”相关的影像案例,第一个是龙华,以前是城乡接合部,每年都会搞庙会,在上海很有名。附近有龙华机场。
20世纪80年代初,龙华寺周边地区(上);20世纪30年代龙华机场(下左);1985年,徐汇滨江(下右)
然后是浦东。东方明珠建设之前,大部分都是些比较矮小的房屋,原住民比较多。东方明珠建成以后,整个浦东建设得特别快。
浦东变迁
我没有刻意去追求光与影,但对社会的发展、周围的人更感兴趣,会特别关注。比如十六铺码头,很多人曾经在这里搭船,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比较遗憾。
20世纪80年代,十六铺码头
同时,将黄浦江疏浚过程中挖出的泥堆填到浅滩,从1913年开始填,一直到1934年竣工,填成了一千七百亩地。原本周家嘴临江,吹填成陆后就不临江了,产生了意见,于是又在里面挖了条运河形成港口,由此,新陆地就变成了一座岛。浚浦局用40万两白银购买这片新陆地,现在复兴岛公园里的一些老建筑都是当年浚浦局出资建造的。
复兴岛的位置很重要,一进吴淞口就到了这个岛,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离开上海之前,就在这里指挥战役,并从这里出发去了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军事机构就设在复兴岛,沪东造船厂也被接收,开始制造军舰。
除了军事功能,复兴岛上还有过上海最大的鱼市场。2002年以后,随着黄浦江定位的转变,复兴岛的功能也开始调整。
陆杰:1985年,上海吃鱼是凭票的,鱼从是从东海捕来的。复兴岛上原来有家上海海洋渔业公司,虽然我晕船,还是硬着头皮申请跟渔业公司的人一起出海了15天,拍到上海人吃的鱼是怎么来的。
从复兴岛出海捕鱼
我建议去复兴岛的时候,最好是早晨蒙蒙亮,或者晚上,或下雨的时候,还有最好是秋天,岛上很美,值得去走一圈。以后它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
1992年,复兴岛全景航拍影像
2024年的复兴岛。中华造船厂旧址(左);复兴岛公园(右上);共青路(右下)
陈畅:复兴岛1934年建成时叫周家嘴岛,因旁有周家嘴自然村,1945年更名,是一个南北走向呈月牙形的小岛,西隔复兴岛运河与城区相接,其他三面皆为黄浦江所环绕,这里原本是黄浦江弯曲处,由于江面变宽,江水在此分散开,时间久了就形成一大片浅滩,黄浦江疏浚出来的淤泥堆积于此,经过人工修筑,这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解放以后,由于它的土地性质——央企、市属企业的工业仓储用地以及部队特殊用地为主,平常去这里的人很少,因此保留了很多历史的古朴风貌。
也恰恰因为它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地理条件,大家对于复兴岛如何开发充满了期待,寄予了厚望。2004年起,包括很多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提出方案,从“生态岛”“休闲岛”“论坛岛”到“智慧岛”“创新湾”等功能设想不断涌现。正因为复兴岛的重要和稀缺,本着“前瞻审慎”的原则,未做轻易的开发。2018年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将复兴岛列为“战略预留区”。以“战略留白”作为“无限可能”的基础。
不久前,《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发布。下一步,复兴岛也将加入到杨浦滨江科创中心的开发计划,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我想,不管是文化活力如何焕新、智慧城区如何管理、公共空间如何塑造......复兴岛的建设发展一定是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一定是以让复兴岛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复兴岛的未来值得期待,强烈建议没有去过的朋友去看一看!
张云坡:圆桌从冈身聊到未来,从文化聊到经济规划,聊得非常充分。在数字时代,影像更加珍贵。数字引导我们进入理性世界,光影让血肉之躯时刻警醒。这样,我们才能感知我们所处的环境,才能自省,以及我们应该向何处去。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最近两年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方志正在从可读,变得更可看,可听,可用,“上海图鉴”系列的编辑出版,就是最新的探索之一。2024年,《上海图鉴.苏州河》参与《奔流:全球城市人文对话》项目,去了巴黎办展;2025年,《上海图鉴.黄浦江》准备就绪,即将前往伦敦。
我们也期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能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为文明互鉴提供更多的好作品。
《上海图鉴.黄浦江》,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澎湃新闻记者 董怿翎 邵媛媛 实习生 郭玮童
来源:米西说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