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宏伟的战略蓝图在高层会议上被描绘得无比美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甚至无法落地生根。本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探讨了总负责人如何将万亿级的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开花结果。
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宏伟的战略蓝图在高层会议上被描绘得无比美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甚至无法落地生根。本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探讨了总负责人如何将万亿级的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开花结果。
上周三凌晨,接到老同学的电话,背景音里键盘敲得噼里啪啦:“你说,公司三年战略规划写得比《三体》还宏大,可落到我这财务总监头上,怎么就成了填不完的预算表?”这让我想起三年前某新能源车企的故事——他们曾在战略报告里豪迈写下“重塑出行生态”,结果市场部忙着造概念车,生产部卡在电池量产,客服部还在用Excel登记投诉。你看,当战略飘在云端,执行困在泥潭,中间隔着的何止是PPT到Excel的距离?
这就是总负责人要修炼的“落地艺术”。就像米其林大厨能把“分子料理”变成舌尖上的烟花,高手总能把“数字化转型”拆解成客服系统升级、员工数字化培训、供应链智能改造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动作。战略不是写在墙上的金字,而是种在地里的种子,得有人浇水施肥,还得防着野草抢养分。
NO.1 序战略翻译术:把老板的“诗和远方”熬成团队的小米粥记得刚入行时,总监指着“提升客户体验”五个字问我:“小林啊,你觉得这目标够不够性感?”我支支吾吾没敢说,这就像丈母娘问“对我女儿好不好”,听着都对,就是不知道从哪下手。
后来跟着前辈学了一招:给战略目标做CT扫描。比如某连锁咖啡的“单店月均客流破万”,拆开来看就是早高峰出餐速度、新品迭代周期、会员复购率这些具体指标。这让我想起老家蒸馒头——总目标是一锅暄软白胖的馒头,但得先算好面粉和酵母的比例,控制火候和时间,甚至要考虑天气湿度。
您可能想问:怎么避免拆着拆着就跑偏? 这里有个土法子:把每个分解动作用“所以呢”连起来。比如“所以我们要升级ERP系统→所以需要IT部牵头→所以下季度要新增三个开发岗…”,就像串糖葫芦,竹签子穿到底才不散架。
NO.2 项目集编织法:在钢索上跳集体舞的智慧去年在线上看到某航天企业时,车间墙上贴着的不是高大上口号,而是张泛黄的《阿波罗13号救援任务分解图》。视频里的项目经理是这么说的,当年就是把“带宇航员回家”拆成了1426个具体动作,连“计算用袜子制作二氧化碳过滤器”这种细节都没放过。
这让我悟出个道理:好项目集得像奶奶织的毛衣,针脚要密实,花样还得灵活。见过太多企业把项目拆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市场部拼命拉新,产品部闭门造车,客服部收拾烂摊子。要破这个局,不妨学学菜场阿姨的智慧——卖菜的搭着送葱,卖肉的帮着绞馅,看起来各干各的,实则都在帮你张罗一桌好菜。
有个绝招大家不妨试试:每月搞次“跨部门相亲会”。让技术小哥讲讲算法原理,让客服妹子吐槽用户神操作,说不定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NO.3 资源拼图游戏:别让唐僧团队困在五指山下上周和做HR的朋友聊天,她吐槽现在招人就像玩消消乐:“好不容易凑齐三个程序员,产品经理又辞职修仙去了。”这让我想起《西游记》里的经典困局——唐僧带着三个神仙徒弟,取经路上照样九九八十一难。
破解之道或许藏在幼儿园的积木桌:给每个资源块设计多接口。人才不该是钉死在岗位上的螺丝钉,而是可以旋转组合的乐高积木。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打动人:某医疗团队推进AI辅助诊断时,让医生带着算法工程师坐诊,程序员跟着护士查房。结果不仅项目周期缩短半年,还意外研发出“智能输液报警器”——你看,当眼科大夫和代码大神坐在同个诊室,创新就像爆米花,劈里啪啦往外蹦。
NO.4 动态平衡术:在流动的河床上种荷花去年秋天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孩放风筝,她一直抱怨“线拽太紧飞不高,放太松又栽跟头”。这就像我们做项目——死守计划容易僵化,放任变动又会失控。最近读到个数据挺震撼:顶尖企业每年要微调30%的战略举措,这哪是刻舟求剑,分明是在激流中冲浪。
有个民企老板的做法很妙:每月15号叫“战略理发日”。把完成的项目挂上小灯笼庆祝,跑偏的及时修剪,新冒出的机会当野花养着。这种既敬畏计划、又拥抱变化的态度,像极了苏州园林的造景哲学——既讲究布局章法,又留白给四季轮回。
END 战略落地是场温柔革命说到底,拆解战略不是冷冰冰的数学题,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组织艺术。它需要总负责人既像数学家般缜密,又像诗人般敏感;既要画得出精密的甘特图,也读得懂团队眼里的疲惫与期待。
想起小时候看大人腌咸菜,粗盐粒揉进青翠的雪里蕻,封坛前总要念叨:“急不得,恼不得,时候到了自然脆。”战略落地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在深夜里改过的方案、吵过的架、熬红的眼,终将在某个清晨,酿成满园关不住的春色。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