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使得我们从向外证明转为向内找寻,给自己时间与机会,向更广更深处探索。
这几天,一直在听《沉默是金》。
人到中年,沉默成了一种保命哲学。
沉默不仅使我们远离是非,
也使得我们从向外证明转为向内找寻,给自己时间与机会,向更广更深处探索。
《庄子》里有一个叫无为谓的人,即无为也无言。有人问他,什么是大道?怎样行事才符合大道?问了几次,他都没有回答。
他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黄帝知道这件事后说,这才是真正贴近大道的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话少的人,
正是以生命的有限,去充分体验天地之无限,大道之无限,
以及在有限的境遇里,通达生命的无限。
话少的人,
更懂得充分享受这世界赠予他的一切。
庄子原文: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先讲一个《庄子•秋水》中的小故事。
只有一条腿的夔kuí问百足动物蚿xián,平时怎么个走法?蚿说就像吐口水,一口喷出去,有大吐沫星子,小吐沫星子,杂七杂八数也数不清,哪有什么章法可言。走路也一样,自然而然地事情,根本不用筹划举步先后。
事实上,蚿也有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明明长了那么多只脚,却怎么也赶不上没有脚的蛇。
蛇说,我靠身体伸缩,贴地而行,哪里用得着脚,这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夔、蚿、蛇一个只有一只脚,一个百足,一个没有脚,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的生存方式,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
同时,他们又都在同一神秘力量的庇护下,以顺应本性的方式,很好地生存于世,在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下,获得安宁和满足。
01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有限的人生从此有了无限的深度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
让世间万象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在各自的维度里达成自洽,这一神秘力量,来自庄子提出的“六合之外”——“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
它无声无形,不可感知。虽难以捉摸,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天地万物。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它是万物之本,它就是大道。
这纷乱的尘世,正是在它的掌控下,才运行出自己的秩序。
正如老子所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然而它却无法描述,不可言说。所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道不可言,也不能言。
更何况以极不相称的认知,又怎能确切去把握和解释那空冥博大的玄宗罔象,妙理希夷?
任何言语都会显得局限,都可能会对“道”的完整性和超越性造成破坏,都是以有限的所知去描述那无限的未知, 以吾生之须臾去臆想天地之永恒。
花开一春,人活一世,
我们不需要弄清一切的奥秘和原委才能生活,
很多时候就是那无限的未知给生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欣喜和感动,
是那无限未知的引领,才使得我们不知所以然而然,一次次化险为夷,
这是大道对我们的庇护和恩赐。
心向空明,万物乃生。
因此,
将自己融入万事万物之中,看
“松生石上,水流松下”,
与物同频,合道而行,
包容、汲取、融合,
才可能
让有限的人生从此有了无限的深度。
02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看得见有限,也看得见无限
和六合之外的妙理希夷相对,六合之内指代万事万物从自然那里所秉承而来的特性。
圣人对天地四方之内的事物只进行讲述和阐释,不做好坏、善恶、优劣的评议。也就是,只做认知判断,不做价值判断。
以夔、蚿、蛇为例,它们形态不同、行走方式各异,但在自然界都有自己的生存位置,不存在谁比谁高贵。
道生万物,每个事物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间万物并无绝对的好坏、美丑之别。
各种评判划分,只是基于不同角度标准下的自以为是。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到:
“有些形态,本来很丑,未经任何筹划,可碰巧在在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环境中,突然之间散发出一种魔力般的诗意来”……“那是一种非刻意的美。”
所以说,什么时候都不要急着下定论,贴标签,很多事情都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
庄子将这一现象总结为:
“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趣操睹也。”
你看到的只是在现有认知下所能看到的,表述的也只是有限文字的堆砌,偏差一次次叠加,只会让你认定的结论无限远离事物的本然,错过那些本该属于你的美好。
不妄加评议,是一种修养,更是认知和处事的智慧选择。
古人云,“万物静观皆自得”,
静则明,明则见性。
静静看,慢慢悟,就会发现,
在最单调的石头里,也凝聚着雷鸣电闪,日月光华,
终年流淌的江水中,也有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路边的青苔里,也暗藏着时间的足音
……
于是,
有限的视线里,从此看得见有限,也看得见无限。
03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有限的生命有了无限的意义
如果说六合之内外,是从空间维度探究认知与处事的态度,那么“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则是从时间维度告诉我们应如何与历史建立连接。
关于“春秋”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相传经孔子修订,被儒家奉为经典。
另一种说法是《庄子注疏》中的解释:
“春秋者,时代也。经者,典诰也。”
指古代历朝的重要文献,制度法则。
事实上,不管哪种解释,都可一概视之为过去的思想、典籍。
“先王之志”指对历史事件和古代帝王事迹的记载。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总要活在当下,总要往前看,不能滞于陈迹,为某一思想的正确与否争辩,为理解的恰当与否争辩,为古代帝王的功过得失而争论。
争辩代表不确定。只有双方都不确定的事情才会争辩。
谁都没有在以前的时代生活过,凭着仅有的认知,甚至把当代规律当成所有时代的普遍法则,这样的争论又会有什么结果,又有什么意义?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
我读《红楼梦》已有四五年时间,常常记录一些阅读后的点滴发现和感悟,也读过别人写的种种。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很容易陷入意气之争,都觉得自己说得有理,你来我去,动不动就演变成俗不可耐的口水大战。
阅读经典本是好事。很多人读,很多人讨论,经典才得以流传,我们也算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尽了一点点绵薄之力。然而当我们不再是讨论作者那具有神谕的语言,其中的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人生幻灭的凄凉,对生命的彻悟,“草蛇灰线“下的埋伏,以及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背后的欲语还休……取而代之以情绪化自以为是的争辩、讥讽甚至谩骂时,阅读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经典并不是被我们传承,而是被无意义的口水战,以及迫不及待自以为是的定论亵渎了。
事实上,对待历史也好,史书也好, “多歧为贵“。静下心来,互通有无,才能读懂原先读不懂的故事,注意到那之前被忽略掉的细节,才会有更深的感化和理解,才能收获更多来自庄子的树、老子的水、孔子的松、王维的竹、李白的明月、苏东坡的竹杖芒鞋带给我们的滋养。
成败、是非、对错,放在宇宙的大背景与历史长河中,都不值一提。甚至改朝换代帝王登基等不可一世的大功业也可以忽略不计。
而我们,一个个串联起古今未来的小小存在,若是以一种平和、务实的态度从历史中学习和借鉴,提炼出为我所用的智慧,便是将古老的精神基因传承了下去,功不可没。
从经书中收获达观,再以达观之心回馈历史。
达观的到场,让我们有限的生命从此有了无限的意义。
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
别让认知的狭隘,思想的偏执,语言的刻意,困住了你的自然之性——
那是在宁静中才会有的探寻、谦卑、敬畏,平和、自由、洒脱,
以及继而生起的无限沉浸,又无限超越的灵性。
人这一生,大致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以一条自以为是的路,去看自以为是的世界;
来源:小白兔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