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迈向高质量发展:2024年保险业回顾与展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6:44 2

摘要:■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保险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势头,较好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一是承保业务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寿险景气增长,财产险和健康险稳健增长。二是资产业务收益显著改善,保险资金运用年化综合收益率达7.21%,

报告负责人

阎建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执笔人

阎建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邱 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摘要

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保险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势头,较好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一是承保业务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寿险景气增长,财产险和健康险稳健增长。二是资产业务收益显著改善,保险资金运用年化综合收益率达7.21%,创下近年来的新高。三是偿付能力风险总体可控。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保险业带来发展机遇和发展动能。寿险公司将适应低利率环境,加快养老金融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步伐。在财产险领域,车险深度转型,农险亟需提质增效,责任险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健康险业务结构调整仍将持续,探索机制创新。

目录

一、2024年回顾

(一)寿险景气增长

(二)财产险稳健增长

(三)健康险业务结构新格局初见端倪

(四)资产业务收益显著改善

(五)偿付能力风险总体可控

二、趋势展望

(一)寿险:适应低利率环境,加快养老金融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步伐

(二)财产险:车险深度转型,农险提质增效,责任险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三)健康险结构调整仍将持续,探索机制创新

报告正文

一、2024年回顾

2024年,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以下简称“保费收入”)56963.1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占比达56.03%,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达17.16%,财产险保费收入占比达25.16%,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占比达1.65%。与2023年相比,寿险保费收入占比提高了2.08个百分点,而财产险、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在总保费收入的占比都略有下降。

图1 2024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2024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13%。在业务结构层面,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45%,实现了高速增长;财产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32%,呈温和增长态势;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18%,增速较快。

寿险景气增长

寿险保费高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储蓄类寿险产品需求旺盛。受银行存款利率趋势性下行、权益类基金收益率受股票市场拖累、以及居民整体风险偏好仍然较低等因素影响,能够提供长期确定收益的储蓄类寿险产品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

图2 寿险保费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监管部门采取了“报行合一”、预定利率调整机制等措施,促进寿险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场利率走低,叠加资产荒,人身险公司依靠销售费用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针对寿险公司费用管理普遍较为粗放问题,监管部门实施“报行合一”政策,即要求实际费用与产品报备时的附加费用率保持一致。

2023年8月,银保渠道率先实施“报行合一”;2024年2月,经代渠道正式实施“报行合一”;2024年8月,个险渠道全面推进“报行合一”。2023年三季度,据监管初步估算,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约30%。据行业交流数据看,2024年前三季度,经代市场标准保费同比下降约30%,佣金大幅下降。2024年,预期个险渠道销售费用短期内承压。“报行合一”促使人身险公司优化费用分摊,基本法等费用政策,提升人身险公司管控成本、算账经营的能力。

一般来说,在投入保险产品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银保渠道的销售费用小于经代渠道,经代渠道小于个险渠道。在“报行合一”政策下,银保渠道保险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或将优于个险渠道。2024年4月,银保渠道取消一对三限制,即商业银行代理各类保险业务,各级分支行及网点均不限制合作保险公司数量。2024年,多家险企均加大对银保渠道的投入力度。在“报行合一”的背景下,险企将优化代理人队伍结构,重塑保险产品销售渠道体系。

依靠费用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更多的资源被投放到一线,注重客户价值,打造产品服务体系。“报行合一”政策有利于人身险公司增强成本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算账经营能力,规范同业良性竞争,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利率下行对预定利率有较大影响。为了防范利差损风险,促进人身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监管机构压降负债成本,下调预定利率上限,并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对万能险结算利率、分红险实际分红水平进行压降。

图3 长期利率及普通产品预定利率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2023年4月,监管窗口指导调整预定利率上限,普通型保险产品下调至3%,分红型保险产品下调至2.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下调至2%。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规定,普通型保险产品上限为2.5%,分红型保险产品上限为2%,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金融监管总局规定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明确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连续两个季度超过预定利率研究值25个基点以上,将会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2025年1月,保险行业协会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短期内不会调整预定利率。

2024年,监管窗口指导多家保险公司,要求其万能险结算利率不超过3.3%,分红险的实际分红水平对照万能险结算利率来实施。根据wind统计,2024年12月结算利率在3.3%及以下的万能险产品 约占97%,在3.3%以上且最高结算利率为3.5%的万能险产品约占3%。

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产品转型迫在眉睫。借鉴国外经验,储蓄类或财富类保险产品从高保底利率逐渐转向低保底利率,保障型保险产品从终身寿险逐渐转向定期寿险保险产品结构体系面临重塑。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21号)指出,推进产品转型升级,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2024年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168亿元,较上年上升19.64%。对万能险结算利率、分红险实际分红水平进行压降,使得一部分保户投资需求转向投连险产品。另据统计,当年分红保险保费增速4%左右,其中新单增速或超15%。

❏ 财产险稳健增长

2010年以来,我国财产险保费增速和GDP增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关系在2021年发生了短暂变化。2021年财产险保费的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机动车辆保险保费同比下降5.73%,这是受车险综合改革导致费率下降的影响。2022年至2023年,虽然GDP低速增长,但财产险保费保持了较快增速,超出了GDP增速两个百分点以上。2024年,财产险保费超出了GDP增速1.1个百分点。

图4 财产险保费增长率

从财产险主要业务类别看,机动车辆保险(以下简称“车险”)业务正在进行深度转型,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农业保险(以下简称“农险”)在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责任保险实现了高速增长。

车险实现稳健增长。2024年实现保费收入9136.73亿元,同比增长5.35%。保险金额达9970887亿元,同比增长15.31%。我国全年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4.14%,为车险业务增长提供了支撑。在车险业务当中,新能源车险的严重亏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亟需改善新能源车险生态体系,方可走出“保费高”和“赔付高”的双重困境。

图5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

数据来源:WIND

农险助力农业强国建设。202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明确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并且连续21年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483.73亿元,同比增长3.78%。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进一步发挥。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不断健全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有序扩大大豆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加力稳定农户种粮收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责任保险保费高速增长,2024年保费收入达1371.56亿元,同比增长8.13%。责任保险发挥了改善民生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一是支持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董事及高管人员责任保险等;二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的保费补贴政策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险获得较快推广;三是支持平安中国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加快普及,电梯维修保险涌现出新模式。

❏ 健康险业务结构新格局初见端倪

2024年,国家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健康保险发展营造了良好制度环境,卫生总费用的持续增长趋势打开了健康保险发展空间。从市场整体状况看,医疗险、重疾险、护理险在业务结构中的相对关系未出现较大改变,但业务结构新格局初见端倪。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模式经受了住时间检验,逐步成型。传统商业健康保险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其中,百万医疗险继续向次标体市场拓展;高端医疗险强化与健康管理的融合;重疾险在健康保险业务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继续受到削弱。

图6 健康险保费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在2024年健康险保费中,人身险公司保费占比79.1%,延续了2023年以来保费占比下降趋势;财产险公司保费占比20.9%,较上一年度其保费占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保费占比下降主要是重大疾病保险负增长。

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达2042.52亿元,同比增长16.60%,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达7730.67亿元,同比增长6.15%。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业务的高速增长反映了市场对于纯保障类业务的较强需求。

❏ 资产业务收益显著改善

2024年第四季度,保险行业的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21%,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其中,人身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45%,财产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51%。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长期债券的大牛市带来了存量债券的估值浮盈;二是我国股票市场在第四季度实现了恢复性上涨,市场信心有所恢复。

受负债端属性约束,保险资金通常青睐于期限较长,安全性较高的资产。目前大型保险机构的固定收益投资基本保持在70%左右,充分体现了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保险机构投资的“压舱石”。2024年,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结构趋于稳定,仍以债券资产为主,且近三年债券资产稳中有升。

图7 近三年保险资金运用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自2018年,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实施以来,国债资产配置逐年较快增长。截至2023年底,国债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约占23%。2024年,多家保险机构更是增配超长期国债。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增配长期国债,拉长资产久期,降低资产负债久期缺口,并且不消耗偿付能力。

图8 资金运用:国债占比分布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自2023年一季度起,上市保险公司开始实施IFRS17和IFRS9(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科目均基于当前市场利率计量,利率波动或将同步对资产负债造成影响。在较高的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程度不高,其负面影响相对有限。随着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叠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高低逐渐显现。保险公司更加关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注重财务业绩的稳定性。

2024年,保险行业持有高股息股票规模显著提升。高股息资产通常拥有较为稳定的商业模式与现金流,具有类固收类资产属性。在新会计准则下,高股息资产获得的长期稳定股息收益增厚利润,同时其资本利得收益可以通过OCI政策选择权,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在保险合同组层面,通过OCI政策选择权,对于金融假设发生变动导致保险合同负债的变动部分,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与资产端形成良好的对冲。

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长周期考核机制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促进保险公司注重长期收益和价值投资。

伴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预期或将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增配长期债券、拉长资产久期、降低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以及高股息股票配置,仍是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占优策略。此外,保险公司仍需兼顾多重目标,多元化拓展资产来源,增厚收益。

❏ 偿付能力风险总体可控

2024年四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1%。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5%、190.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9.2%、123.8%,按季度看,上述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环比略有上升。

图9 保险业偿付能力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受国债收益率曲线持续下行的影响,人身险公司净利润或净资产普遍承压。在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下,实际资本的资本限额具有顺周期属性,当净资产减少时,实际资本将耗损更多。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使得实际资本耗损额度高于最低资本,对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产生不利影响。

保险公司短期内较难通过改善经营内源性资本补充方式优化偿付能力,部分保险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发行资本补充工具及再保险等外源性资本补充方式补充资本,提升偿付能力。此外,部分保险公司通过赎回旧债,发行新债,降低融资成本。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24家险企获批增资381亿元;2024年19家险企获批增资近200亿元,5家拟增资49亿元。2023年20家险企发行债券1122亿元;2024年14家险企发行债券1175亿元。截至2024年底,不考虑资本限额,将近三分之一家人身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方式改善偿付能力。

2023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优化资本计量标准及风险因子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偿付能力压力。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延迟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原定2024年底结束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领导在陆家嘴论坛讲话,提出“将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从目前形势来看,需重点关注保险公司治理问题。仍需强化逆周期监管,给予合法合规经营的保险公司一定空间,以缓解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对偿付能力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趋势展望

❏ 寿险:适应低利率环境,加快养老金融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步伐

利率趋势变动影响寿险业经营策略的变化。伴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或将继续下行,投资收益率也将随之下滑。新售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使得高预定利率存量业务的利差损风险凸显,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消化。在低利率环境下,叠加“报行合一”等政策,保险产品结构和销售体系将重塑。市场利率下行,加剧资产与负债的错配程度,导致净资产与偿付能力普遍承压。叠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保险公司将注重资产负债联动管理。在适应低利率环境的同时,寿险公司将加快养老金融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步伐。

❏ 财产险:车险深度转型,农险提质增效,责任险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车险深度转型。一是继续探索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尤其是保险业和汽车制造业要不断探索深度融合模式,完善制造工艺,降低车险赔付成本;二是妥善应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日益成熟对于原来业务模式带来的根本性改变,未雨绸缪,完善车险风险管理模型。

农险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亟需补齐短板,提质增效。一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解决现行《农业保险条例》定位不准、立法技术需改进等问题,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二是提高农业保险专业化程度,对虚假理赔、虚假退保、虚列费用或挪用经营费用等问题进行根治。

责任保险在转变政府职能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凸显,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科技保险、董事及高管人员责任险(D&O)、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等业务增长率将保持较高水平。

❏ 健康险结构调整仍将持续,探索机制创新

健康险业务结构调整仍将持续,探索用不同的机制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一是完善社商融合机制,推动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模式成熟定型,助力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政策范围之外的大额医疗费用对一般家庭带来的“因病致贫”问题;二是完善市场机制,满足中高收入阶层超过法定医疗保障水平之上的需求。

预计百万医疗险继续向次标体市场拓展,仍面临逆向选择问题困扰,也面临缺乏对“过度医疗”管控能力的困扰。医保丙类目录的制订为高端医疗险带来机遇,但需要DRG/DIP医保支付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周瑾,《财险行业转型发展趋势展望》,《中国银行保险报》,2025年3月20日。

刘欣琦、李嘉木,《保险行业2024年12月保费数据点评:储蓄需求推动24年寿险景气 财险增长稳健》,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众号,2025年1月3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设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国家级金融智库。2015年6月,在吸收社科院若干其他新型智库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更名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5年11月,被中国政府批准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

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