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地铸造比较统一。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流通时间较短。因其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极为稀少,大清铜币光绪年户部造当时被誉为中国近代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
大清铜币
各地铸造比较统一。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流通时间较短。因其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极为稀少,大清铜币光绪年户部造当时被誉为中国近代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
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大清铜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此藏品为丁先生收藏)
鉴于各省铸行铜元毫无节制, 清政府便着手整顿和统一币制,试图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加强控制。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0月,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的户部造币总厂开始铸造新式铜元“大清铜币”,并颁布《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规定:“铜元成色定为用九七紫铜,三厘白铜,原用听锡一厘”;“重量定准当二十者重库平四钱,当十者重库平二钱,当五者重库平一钱,当二者重库平四分”;“统一制造大清铜币,由户部颁发祖模,均与总厂所铸一律,惟于正面加铸省名一字,以便查考。每次铸出,均须呈送财政处户部化验,并由财政处户部随时遵派要员前往稽查”,“各省所铸铜币,应令该省所设官钱公估等局,酌量市面情形定价,随发随收,持之以信”;“各省所铸铜币, 不得大宗贩运出生活上,若各省需用铜币,可备价至总厂领取”。(此藏品为丁先生收藏)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7月, 清政府处户部又奏请朝廷, 拟将当时全国24处铜元局, 酌量归并为九处, 如折中所述:“然中国幅员辽阔, 若如全国仅设一厂,转运恐形不便,惟有相度地势之拼。除臣部所设总厂外,拟以山东归并直隶为一厂,湖南归并湖北为一厂,江西、安徽、江苏、清江并归江宁一厂,浙江归并福建为一厂, 广西归并广东为一厂。
合奉天、河南、 四川、云南四厂,共九处, 皆归户部统辖,调剂盈虚, 彼此均可匀拨。”在归并铜元局得以顺利实施的同时,又限定各省每日铸造铜元数额,以避免重蹈滥造的覆辙。此后,清政府将户部改称“度支部”,命各省造币厂改称度支部造币分厂,欲统而治之,巩固中央造币集权。
这一时期铜元的显著特点,正面均钤有汉文“大清铜币”字样,左右边缘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 后期去掉“户部”, 仅留干支纪年文字, 上缘列满文“大清铜币”, 下缘列纪值文字; 背面为统一蟠龙, 又称“部颁龙”或“大清龙”, 上缘前期为“光绪年造”、后期为“宣统年造”字样,下缘为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 汉译为“大清帝国铜币”。
户部所铸铜元正面中央无文字,各省所铸铜元正面中央铸一阴文单省名,也有个别为阳文以示区别。币值分为当制钱二十文、十文、五文和二文四种。此阶段新疆地区铸行“宣统元宝”铜元,西藏地区曾铸行“宣统宝藏”铜元,仅此两例。虽然清政府处心积虑改革币制,但未能有效遏制住全国大肆铸造铜元的势头,各省局以利之所在都阳奉阴违,边疆省份云南竟敢违背不准设新厂的诏令,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设局铸行“云”字大清铜币。
“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二十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1中央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粤;15、浙;16、苏;17、皖;18、东;19、宁;20、淮。其中,吉字最少;川滇、云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
大清铜币铸造于1900年至1911年间,版式繁多,存世量稀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九枚大清铜币一起收藏,数量上具有一定优势,更易于吸引收藏家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铜币的收藏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来源: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