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世纪后,上汽集团先后推出了荣威、宝骏、智己等自主品牌,并且曾连续十七年保持国内第一,率先成为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双百万辆企业”;而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ICT、科技实力有目共睹。
从去年底的传闻四起、今年2月下旬的签约,再到“新品牌”即将发布,上汽、华为之间的合作犹如一部华丽封皮下的教科书,在引发业界关注的同时“干货满满”。
“强强联合”用来形容上汽、华为的合作再合适不过。
进入新世纪后,上汽集团先后推出了荣威、宝骏、智己等自主品牌,并且曾连续十七年保持国内第一,率先成为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双百万辆企业”;而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ICT、科技实力有目共睹。
“一方面上汽‘七大技术底座’为整车制造提供底层支持,另一方面华为智驾‘类人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双方团队深度融合、携手共进,合作或将达到‘1+1>2’的协同效果。”信达证券研报称。
“我们要向华为学习。”谈及与华为的合作,上汽集团展现出了躬身入局的心态,这种毫无保留做好新品牌、新产品的积极态度背后,上汽“带资入局”的多维度实力亦让华为方面感到印象深刻。
4月1日,上汽集团宣布,今年第一季度整车批售94.5万辆,同比增长13.3%。在终端方面,上汽集团累计交付量超108万辆,渠道健康度持续改善。其中整车3月批售38.6万辆,同比增长1.14%,环比大涨30.8%,今年以来上汽月销量同比、环比数据均保持连涨势头,产销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增强。
三个月超百万辆的终端交付成绩下,上汽的谦逊值得每个行业从业者去重点看待。
据了解,与华为的合作在上汽内部早已升级为重点项目,其战略高度可与以往合资合作持平、甚至更高。与其他几个华为的合作方一样,在上汽集团内部,最好的工厂、最好的工艺、甚至最好的工程师无一例外地倾向给了华为。
即将诞生的这个新品牌特殊且不同,这从今年2月公布的信息中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彼时上汽、华为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新闻稿中重点突出了“供应链管理”、“全球化”等内容。
作为拥有70年造车底蕴、服务过近1亿车主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供应链管理和供给能力是其核心优势之一。“这种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凭借上汽集团更为成熟与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未来双方合作的产品在成本效率上无疑将更具竞争力。
与之相对应的,是华为的赋能为上汽注入了多重战略价值。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提供商,华为ADS已实现全场景覆盖,其独创的“类人决策”算法在极端工况处理能力上领先行业。通过将华为的AI训练体系与上汽的工程化能力深度融合,新品牌车型将实现从感知硬件到决策算法的全栈自研。这种技术赋能不仅体现在产品端,更重构了上汽的研发流程——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敏捷开发模式正在重塑传统车企的瀑布式研发体系,使新车型迭代周期缩短30%。
在技术之外,华为带来的文化冲击更为深远。华为在跨部门协作、快速迭代创新上的经验,将助力上汽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加速从传统制造向科技驱动的转型。例如,双方的合作模式,实现了需求与技术的深度耦合,这种开放协同的文化将重塑上汽的创新生态。
敏感嗅觉的资本市场已作出反应——这一项目让前者愈发看好上汽和华为的发展前景、市场空间。
“我们看好公司在营销、技术、出海、供应链等领域经验丰富的年轻化管理层的带领下,发挥国企背景以及华为等智能化领军助力的优势,坚定走好电动智能化转型之路。我们维持公司2024-2026年业绩预测。”开源证券研报预计,上汽集团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16.2/100.2/144.8亿元,EPS为0.1/0.9/1.3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为125.4/20.3/14.1倍,维持“买入”评级。
写在后面:华为的技术底座、管理哲学与生态资源,正与上汽的制造底蕴、供应链优势形成化学反应。这种“强强联合”不仅重构汽车产业竞争维度,更为双方在电动化下半场构建起“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增长引擎。
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