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洪滨教授深度解析:冻胚内膜准备与胚胎移植新进展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十七届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育技术学习班成功举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3 17:21 2

摘要:2025年3月28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中国女医师协会、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的“第二十七届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育技术学习班”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作为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地及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医三院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育技术学习班

2025年3月28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中国女医师协会、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的“第二十七届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育技术学习班”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作为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地及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医三院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跨学科创新,构建高精尖研究平台。本次会议旨在促进生殖医学发展、提升诊疗水平、加强国际交流。

3月28日中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王树玉教授主持了第五会议室专场。本场重点聚焦“冻胚内膜准备与胚胎移植新进展”这一话题,以期共同推动辅助生殖相关领域不断发展,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迟洪滨教授“冻胚内膜准备与胚胎移植新进展”话题进行内容分享:

1

冻胚内膜准备方案的

个体化选择:

随着实验室技术的持续进步及对冻胚移植安全性的深入验证,冻胚移植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比例不断上升1-4。随着实验室技术的发展,胚胎复苏存活率如今已可高达95%4常见内膜准备方案包括人工周期、促排周期、自然周期等。最佳的内膜准备方案尚有争议,但不同的内膜准备方案均需要黄体支持维持正常妊娠。结合2024年发表的IVF成功定义共识,IVF成功的评价指标应包含一个完整治疗周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且应以患者为中心,在达到成功活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与成本,缩短时间并减轻患者身心负担5。就内膜准备方案选择而言,应全面综合考虑各因素后进行个体化选择67在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中,雌激素能够推动子宫内膜增殖,而孕酮则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向分泌期转变8-10。孕酮与孕酮受体相互作用,在促进子宫内膜的增殖与分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1。孕酮诱导产生的孕酮诱导封闭因子(PIBF)能够促进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从而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12。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子宫内膜孕酮水平呈正相关13。随着子宫内膜孕酮水平的升高,处于容受期的患者比例也会增加13。黄体支持用药中,阴道黄体酮给药后可直达子宫,此时子宫内膜的孕酮水平约为肌注全身给药的8倍,能有效提升子宫内膜容受性14-15。另外两项回顾性研究证实,口服加阴道黄体酮与肌注黄体酮在使患者达到内膜容受态的比例、种植率以及临床妊娠率方面效果相当,甚至阴道给药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16-17。还有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自取卵日启动黄体支持,相较于皮下注射黄体酮,阴道黄体酮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更高18。除此之外,阴道及子宫菌群的变化也可能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影响19。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中的 “独特载体” 聚卡波非,能够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有助于阴道菌群的稳定20-22,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可从取卵日就开始使用。共识推荐持续补充黄体酮至妊娠10-12 周23。多项研究也证实,将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持续使用至妊娠10-12周,有助于改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24-28

2

胚胎移植策略新进展:

胚胎移植策略主要涉及移植数目、胚胎类型和序贯移植等方面的选择。

在移植数目选择方面,卵裂胚移植周期中,单胚胎移植(SET)与双胚胎移植(DET)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早产率及低出生体重发生风险大多无显著性差异,但对于≥35岁患者,DET组较SET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有升高趋势29;囊胚移植周期中,对于≤35岁患者,SET较DET多胎妊娠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风险及重症监护室转入率均更低30;对于≥36岁女性:SET较DET早产率与低出生体重风险均更低31。综上所述,SET较DET安全性更高,且2024年ESHRE指南明确指出eSET是ART治疗的首选方法32在胚胎类型选择方面,两项Meta分析显示,囊胚移植较卵裂胚移植活产率更高33,但囊胚移植的低出生体重风险也更高34,卵裂胚对冻融损伤更敏感35。综上所述,冻胚移植周期选择囊胚可能更合适3637在序贯移植方面,2023年北医三院的回顾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双卵裂胚移植组的不孕持续时间更短,既往失败周期数更少,而序贯胚胎移植组中人工周期的比例更高38;2024年北医三院的回顾性研究也显示,对于RIF患者,与D3+D6序贯移植相比,D3+D5序贯移植组临床妊娠率更高39。专家提出,序贯移植第一个胚胎胚源信号可诱导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强等机制40,RIF患者进行序贯移植较双胚胎移植可改善妊娠结局41

主持人总结:

冻胚移植的内膜准备方案需个体化制定,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提升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等问题,可自取卵日开始持续使用阴道黄体酮,并持续使用至妊娠10-12周。采用聚卡波非作为“独特载体”的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还能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利于阴道菌群稳定。关于移植策略的选择,SET比DET安全性更高, ≥35岁患者DET较SET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有升高趋势,FET周期选择囊胚可能更优,卵裂期胚胎移植可能更适用于低预后人群,RIF患者进行序贯移植较双胚胎移植可改善妊娠结局。在辅助生殖领域,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不断优化辅助生殖技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为更多不孕患者带来希望。

专家简介

王树玉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科创始人及首席专家

北京市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生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委及出生缺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

北京生殖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生殖与避孕编委等学术任职

迟洪滨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性医学会女性生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医学和生殖伦理学分会生殖遗传学组委员

2015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难治性不孕不育诊治问题的临床研究”

2017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JAMA(影响因子=44.405分)上发表甲状腺疾病与辅助生殖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SCI论文38篇;参编专业书籍6部

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重大出生缺陷大数据质控及辅助生殖健康数据库建设”,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开发生殖健康管理与辅助生殖治疗的人工智能软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参考文献:

1. CSRM年度数据报告及实验室技术进展

2. CDC 2019-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Fertility Clinic Success Rates Report.

3. CDC 2020-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Fertility Clinic Success Rates Report.

4. CDC 2021-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Fertility Clinic Success Rates Report.

5. IVF成功定义专家组.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24; 44(9):887-897.

6. Pirtea P,et al.Reprod Biomed Online. 2024 Jul 6;49(5):104365

7. Castillo J, et al.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24 Jun 1;36(3):148-154

8. The Menstrual Cycle - Vios Fertility Institute. https://viosfertility.com/blog/the-menstrual-cycle/ .

9. Niklaus AL, et al. Hum Reprod. 2007 Jun;22(6):1778-88.

10. Fukui Y, et al. Reprod Med Biol. 2019 May 24;18(3):234-240.

11. Bhurke AS,et al.Am J Reprod Immunol. 2016 Mar;75(3):237-45.

12. Guerrero B,et al. J Reprod Immunol. 2020 Nov;142:103209.

13. Labarta E, et al. Hum Reprod. 2021 Oct 18;36(11):2861-2870.

14. Cicinelli E, et al. Hum Reprod Update. 1999 Jul-Aug;5(4):365-72.

15. Miles RA, et al. Fertil Steril.1994 SeP;62(3):485-90.

16. Chi HB,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18 Jul 5;131(13)_1557-1561.

17. Gajjar H, et al. Cureus. 2024 Jun 17;16(6)e62571.

18. 2017 ESHRE abstract book-O-127

19. 刘芬婷, 李蓉.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1; 30(12):941-944.

20. Jobanputra K, et al. Fertil Steril 1999;72980–984.

21. Wu JP, Fielding SL, Fiscella K.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7 Jan;130(1):132-6.

22. Fiorilli A, et al.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5;120(2):202-205.

23. 孙赟, 等. 生殖与避孕. 2015; 35(1)1-8

24. Hong-Bin Chi,et al.Chin Med J (Engl) . 2018 Jul 5;131(13):1557-1561.

25. 朱丹丹,等.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0;31(7):975-978.

26. 耿嘉瑄,等.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5):5861-5863.

27. 吴妮,王晓丽. 生殖医学杂志. 2018(12):1242-1244.

28. 张少娣, 等. 生殖医学杂志. 2019(1):18-22.;

29. Zeng C, et al. Reprod Biol Endocrinol. 2024 Feb 21;22(1):26.

30. Ozmen S, et al. J Gynecol Obstet Hum Reprod. 2023 Feb;52(2)102527.

31. Cai H, et al. Hum Fertil (Camb). 2023 Dec;26(5):1185-1194.

32. ESHRE Guideline Group on the Number of Embryos to Transfer; ESHRE guideline: number of embryos to transfer during IVF/ICSI†. Hum Reprod. 2024 Apr 3;39(4):647-657.

33. Glujovsky D,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2 May 19;5(5):CD002118

34. Marconi N, et al. Hum Reprod Update. 2022 Feb 28;28(2):255-281

35. 2024 ESHRE Abstract-P-162;Chang CT,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4 Jun 12;15:1400255.

36. Chang CT,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4 Jun 12;15:1400255.

37. Glujovsky D, Farquhar C. Fertil Steril. 2016 Aug;106(2):244-50.

38. Gao J,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3 Sep 8;14:1238251.

39. Wang Z, et 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Medicine 2024;4e:000037.

40. Zou W, et al. BMC Womens Health. 2024 Feb 16;24(1):126.

41. Jin Q, et al. Reprod Sci. 2024 Nov 25.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来源:医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