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面看,日本人相貌与东亚其他国家差异并不大,去到欧美,也很难被分辨。那么科学上来讲比如从基因、文化、历史遗迹的考古证明等角度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到底日本人的祖先来自哪里呢?
表面看,日本人相貌与东亚其他国家差异并不大,去到欧美,也很难被分辨。那么科学上来讲比如从基因、文化、历史遗迹的考古证明等角度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到底日本人的祖先来自哪里呢?
目前日本1.2亿多人,人种主要分为大和民族和北海道25000多阿伊努族人。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神道教宗教信仰上深受古代中国汉唐宋明影响,现代则更多主动接收西方文明影响。
一、遥远的传说
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之前是一片无人区。《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记载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但是内容表面颇为荒诞,我们依然能从夸张的记录当中寻找一些事实的蛛丝马迹。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也就是说朝鲜半岛上的盖国在燕国南边,九州岛北边,燕国与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
徐福东渡的传说依据
中国史书记载,秦朝方士徐福为秦始皇寻找长生药,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传播农耕、医药技术,其后裔可能与日本早期文明融合。日本多地(如佐贺、熊野)保留徐福神社及传说,但基因检测显示其后代占现代日本人的极小比例(不足1%)。日本皇室曾公开讨论徐福与初代天皇的关联,但缺乏直接考古证据。
二、基因证据
多种族杂交混血 现代日本人约90%基因来自弥生人,10%来自绳文人;另外一种说法约47%来自绳文人,38%来自弥生人,日本金泽大学2024年研究指出剩余15%移民基因“东亚大陆成分”可能来自更晚近的移民(如古坟时代250年-592年)。
2.1弥生人Yayoi people)
约公元前300年中国战国时代从东亚大陆中国黄河流域、朝鲜半岛迁徙至日本.身材更高(较绳文人平均高5-10 cm)、面部扁平且鼻根低平,更接近东亚大陆人群。本州、九州等地因弥生人杂交混血更普遍,基因多样性更高.东京大学2025年基因研究显示,日本人基因中存在中国北方汉族河南、河北地区遗传标记,推测弥生人可能源自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水稻种植、金属工具等先进技术,引发日本从狩猎采集向农耕社会的“弥生飞跃。所以古代河南、山东、河北人是日本的祖先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部分陶器、语言特征与古代朝鲜族群存在相似性,日本史书《古事记》也记载的早期战争与交流,暗示朝鲜半岛与日本的族群互动。
2.2绳文人(Jōmon people)
约3.8万至1.8万年前经陆桥从亚洲大陆迁入日本列岛,后因海平面上升与大陆隔绝,时间比较久就称为土著族群吧。特征包括矮小身材(男性平均身高,基因与东南亚菲律宾、印尼、琉球群岛原住民存在部分重叠,Y染色体以 D系 为主(与安达曼群岛族群相似)。可能源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其“凿齿”习俗(拔除门齿)与陶器绳纹工艺与中国濮人、古越人文化高度相似。
2.3北海道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基因序列被认为与 非洲早期人类起源时期相近,含有 安达曼群岛原住民、西藏及印度洋族群 的遗传成分,其印度和欧洲血统成分如HLA基因型,孤立北方岛屿。猜测本州、九洲岛屿上早期应该也有但是被后来迁徙的弥生人消灭。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阿伊努人体毛浓密等特征与 绳文人基因 关联密切。携带 C系和D系Y染色体(如C-M217和D-M55),与日本本土人群(以O系为主)差异显著。
与 蒙古、西伯利亚 的古老人群存在潜在联系,颅骨形态与 鄂霍茨克人(西伯利亚东部族群)接近,基因中亦存在与 通古斯语系族群 的关联。整体基因组成与 琉球人更为接近。日本政府的同化政策(如1899年《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导致纯阿伊努血统消失。
2.4琉球人(Ryukyuan)
30-40%的绳文人基因,地理上破碎且孤立,所以遗传多样性低于日本本土人群。琉球人与 台湾原住民 及东南亚族群(如菲律宾)存在基因关联。携带 HLA基因型,与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人群相似。
所以基因证据表明,现代日本人是以 绳文-弥生混血 为主体,而琉球人等边缘群体保留了更原始的遗传特征,或者说是中国汉族和东南亚人、西伯利亚人的混血后裔,夹杂少量印欧成分。
来源:道长且阻其行将至一点号